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20-01-05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佚名 参加讨论

    向达(1900—1966),字觉明,笔名方回、佛陀耶舍,湖南溆浦土家族人,是中国学界公认的著名中西交通史研究专家。他自己曾在自传中说:“我是一个学历史的学生,专门研究中西交通史。”向达一生致力于中西交通史研究,在译介西学,整理史著,研究西域南海、敦煌学、西北考古、民族史、目录学、佛教美术等领域成就较大。在20世纪的中西交通史研究领域,与以陈垣和方豪为代表的宗教史学派、以张星烺为代表的史料汇编派、以冯承钧为代表的译介派相比,向达可以说是史著派。他的《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是研究专著,标志着中西交通史这门专学的形成。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一批关于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成果、敦煌文献及敦煌学研究、图书馆工作及赴欧交流、交友及信札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还有一些专著中专辟向达研究的章节,以及后世学者回忆缅怀向达的文集。其中,1955年前后向达撰写的《向达自传》和1980年10月向达的弟子阎文儒和阎万钧撰写的《向达先生小传》,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向达的生平及其治学的大概情况。向达的中西交通史学术探索之路未曾有专论,已有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凝练与系统化构建。
             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是向达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对于了解向达何以走上中西交通史研究之路、其中西交通史研究的阶段性转变、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影响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孟子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学者的学术探索之路,是理解和研究其学术脉络与特点的必由之路。
    本文依据向达一生的经历,梳理其中西交通史研究的缘起、几个阶段,尝试总结其治学历程,并评述其治学成就,以期更好地推动向达研究,为更好地梳理20世纪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催生的中西交通史研究这一新领域之演进脉络和进一步拓展这一学术专史的研究范围并深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一、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缘起
    向达出生在时局动荡的20世纪初,从小就立志学术救国。他自幼热爱读书,成绩优异,从“中学毕业后,受到当时‘实业救国’思想之影响,立志考南洋或北洋大学,然后去美国攻读化学”。后来家境衰落,无法支持他的国际求学计划,他转而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后来的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数理化部专攻化学。
    在大学期间,他转入文史部改学文史。至于为何会发生这种转变,学界有不同说法。阎文儒、阎万钧的《向达先生小传》和阴法鲁、萧良琼的《中国敦煌学的开拓者——向达》,均认为向达因受到五四运动以及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群众运动的影响,改变了“实业救国”的初衷,为文化救国而改变了专业。何兆武则说,向达是因为受到化学系某任课教师的批评赌气而由理转文,他说:
    据向先生自己有一次谈到,当时正值五四运动高潮澎湃之际,向先生也满怀热情地参与其中,有一次竟致耽误了正课,受到老师的责难,向先生不服气,相与抗争,并且一怒之下退出了理科的行列,改行学习文史。
    香港学者冯锦荣也推测说,“也许是柳诒徵、王伯沆、刘伯明、陈鹤琴、竺可桢等人的学识和讲课的魅力,抑或是向达治学兴趣开始偏向历史(也可能是时代风潮的影响下),1920年9月,向达从数理化学部转向人文史地部”。但无论因为什么,向达由理而文的选择,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没有这一转变,向达就与中西交通史研究无缘了。
    那么,在专业转向后,向达是如何开始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呢?以往学界忽略了一个关键性事件,那就是向达加入史地研究会。1921年6月至9月间,向达加入了学校文史地部联合校内他科师生新创建的“史地研究会”,随后兼任该会编辑,参与《史地学报》(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Society)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向达在《史地学报》第1卷第3期刊载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朝鲜亡国之原因及其能否复兴之推测》(上)和第一篇参考外文资料译编而成的《一月至三月国外大事记》。同年8月,他又在《史地学报》第1卷第4期发表了《朝鲜亡国之原因及其能否复兴之推测》(下)和译编的《四月份世界大事记》。第二年5月,向达在《史地学报》第2卷第4期刊登了编译自阿瑟·考利(Arthur E.Cowley,1861—1931)的《赫邰民族(The Hittites)考》。另外,向达翻译了沃尔特·尤金·克拉克(Walter Eugene Clark)的《希印古代交通考》(The Importance of Hellenis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dia Phylosogy),并撰写了《俄国革命时历史研究之状况》,两文发表于《史地学报》1923年第2卷第6期。1925年向达还在《史地学报》第3卷第7期发表《史律》。1923—1926年间,向达陆续翻译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翻译的过程中,他通常会参阅很多相关的背景材料,因此,有学者说:“可以说,向达究心于明末清初西学当溯源自翻译《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英译本始。”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并在其会刊《史地学报》上发表中西交通相关的研究论文,是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起点。
    “史地研究会”是民国初期中国现代大学生学术研究活动中最具学术组织性的规范化学术团体。《史地学报》既刊登师生的译著作品,也面向外界同人征稿,从1921年11月到1926年10月共出版了4卷21期,初为季刊,自二卷二期始改为寒暑假除外的月刊。这份刊物具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是其内容偏重史地研究,是发表历史地理研究论文的阵地,因而以“史地”冠名;第二是其宗旨是融合中西文化,该刊物提倡史地教育,发表内容多为中西史地学理论之研究,引导史学界借着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对旧史学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反思,并根据世界史学发展新趋势对史学进行重新认识;第三是其弘扬民族精神的另一大宗旨。这三大特征在向达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兴趣影响了他的学科转向和加入史地研究会的选择,而他对文史学科的选择和加入史地研究会则进一步明确了他的研究方向,并奠定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学术根基。
    向达与史地研究会和《史地学报》的缘分不仅激发了他研究史地、编译论文的兴趣,使他开始走上中西交通史研究的道路,还帮他结下与商务印书馆的缘分。有文献记载:“1921年7月,《史地学报》第1卷第1期集稿完成,寄往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刷,由于商务印书馆印务繁多,直至同年11月才出版。”既然《史地学报》由商务印书馆承印出版,编辑部与商务印书馆是合作关系,双方的交流自不会少。1924年向达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后,便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向达自己回忆说:“大学毕业以后,找工作相当困难,后来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编译员。”在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达顺利入职上海商务印书馆,除了他自己丰富的史地知识和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外,与他在“史地研究会”及《史地学报》的经历也是分不开的。
    二、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四个阶段
    (一)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起步期
    20世纪20年代是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起步期。除了1920—1925年间在《史地学报》上发表研究成果外,1924至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向达一如既往地勤于研究和著述。
    向达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百科全书委员会译百科全书稿,后来在史地部审查校对史地书籍稿。1925年,向达曾经到南京调查摄山的佛教艺术,撰写《摄山佛教石刻小纪》一文。以往的文献误认摄山舍利塔是隋代建筑,但向达从石窟佛座前残余的衣纹和窟外力士像推论,准确地论述了摄山佛教舍利塔为南朝的作品。从此,他开始对印度佛教及佛教艺术的东传进行研究。
    1926年,他写出《龟兹苏祗婆琵琶七调考原》一文,论述了龟兹人苏祗婆入中原,善琵琶,而其七调中之“般赡”“娑陀力”二调,即印度北宗古乐之钩沉,其余“鸡认”等五调则无征。这篇文章内容翔实,洋洋洒洒2万字,有学者感叹:“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竟能有此近二万字之专著,为凌廷堪再作补正,国人中诚属罕见。”另外,这一年,他翻译的英国湛约翰的《中国古代天文考》发表。
    1928年,向达撰著《唐代刊书考》,该文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对唐朝的印刷史做了爬梳和概要叙述。二是利用中外各类史料开展这一研究。所利用的史料包括敦煌出土的材料,中国诸家记载,外国学者如日本岛田《古文旧书考》、法国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中国古代文明西源论》(The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匈牙利人斯坦因《中国西陲考古记》(Ruins of Desert Cathay)、美国卡特(T.F.Cartes)《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等论著。三是提出很多学术观点。例如,隋以前及隋代中国还没有雕版印刷书籍,唐代刻书确然有据,并提出中国印刷史上的咸通时代,现存中国最古之印本为咸通《金刚经》,等等。
    1929年,向达翻译的美国学者卡特的《高丽之活字印刷本》和《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美国劳费尔的《苜蓿考》《葡萄考》发表;他还整理发表《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并撰写和发表《摄山佛教石刻补记》《十三洋行行名考》《论唐代佛曲》等文。
    (二)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成熟期
    1930年北平图书馆建立新馆。经当时北平图书馆研究员赵万里介绍,向达出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1930—1938年,向达任职北平图书馆,主要负责《北平图书馆馆刊》的编辑工作。他利用图书馆的有利条件,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经常伏案工作至午夜后一两点钟,每日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假日,他早已忘了”。
    1930年,向达翻译的美国班兹著的《史学》出版;发表《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论龟兹白姓》《圆明园罹劫七十年纪念述闻》;编写《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地理书叙录》;撰成《中外交通小史》。向达的《中外交通小史》虽是一本小书,但却是中西交通史研究第一部研究专著。该书是向达依据英国著名的马可孛罗学家亨利·玉尔(Henry Yule)修订的《东域纪程录丛:古代中国闻见录》(Cathay and the Thither)而撰。向达对中国文化的东传及南传、中外交流在文化上的影响以及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上的交流着墨较多。该书取汉张骞通西域至乾隆禁教这一时段,首次对中外文化交流及其相互之影响进行历史考察,是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1931年,向达继续研究龟兹白姓问题,撰写发表《论龟兹白姓兼答冯承钧先生》和《论龟兹白姓答刘盼遂先生》二文。
    1933年是向达学术高峰年。这一年,向达在《燕京学报》专号上发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文。这是一篇长文,特点突出。首先,首次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对唐代长安社会进行研究。该文围绕“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这一主题,对流寓长安的西域人、西市胡店与胡姬、开元前后长安之胡化、西域传来的画派与乐舞、长安打毬小考、西亚新宗教之传入长安、长安西域人之华化这七个子题开展了研究,文后附录《拓枝舞小考》和《盩厔大秦寺略记》两小文。既有西域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也包括中国文化对长安西域人的浸润。其次,该文的参考文献兼具中外文献,也兼具传世与出土各类文献。此文标题后来在1957年三联出版社出版向达文集的时候被用作书名。这一年,向达还出版了他的《中外交通小史》和译著《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甘地自传》;还有论文《唐代开元前后长安之胡化》发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和《中外交通小史》深得学界认可,自此,向达在中西交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无可撼动。
    1934年,向达的《中西交通史》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他的论文《徐光启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明清之际宝卷文学与白莲教》《佛游天竺记》《新出云南边务书三种》发表;译著英国帕克的《匈奴史》出版;译文斯文海定著的《书评:〈我的探险生涯〉》和《书评:〈探险生涯——亚洲腹地旅行记〉》发表。
    向达踏实工作和刻苦钻研的态度,以及他在中西交通史研究中的成绩,深得时任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袁同礼(1895—1965)的赏识。1934年,他被选拔派遣到欧洲进行学术交流。1935年,向达首先到达伦敦,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作敦煌卷子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对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馆藏的中文藏书进行编目,又到大英博物馆,对一些重要文献进行抄录。向达还去德国“看了德国人从新疆窃去的石窟壁画和唐人写本,并做了详尽记录”。1936—1937年,他经眼了五百种敦煌卷子,重要的卷子还加以拍照。随后,他又去法国巴黎看了伯希和带去的卷子。向达在欧洲经眼经手了许多重要的一手资料。1936年,向达发表《记牛津(英国)所藏的中文书——瀛涯琐志之一》一文。该文记录了牛津大学图书馆馆藏的自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至1628年(明崇祯元年)入藏的明版书,其中有《永乐大典》十二册,其他明版书二百余部。这一年,他翻译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出版。1937—1939年间,向达发表了《记伦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学》《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和论文《明清之际公教史话》。1938年秋,向达带着几百万字的宝贵资料从欧洲返回中国。
    (三)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聚焦期
    1939年春,向达先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的邀请,赴广西宜山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久北京大学恢复“文科研究所”,向达转而接受北京大学聘任,担任北大文科研究所专任导师。次年,他兼任西南联大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在西南联大,向达讲授的课程有“中西交通史”“印度通史”等。另一方面,向达开始整理从欧洲带回的宝贵资料。1940年6月,向达在《图书季刊》上发表了《记巴黎本王宗载〈四夷馆考〉——瀛涯琐志》。
    20世纪40年代,向达两入敦煌,对莫高窟开展实地考察,其中西交通史研究聚焦于敦煌学。1942年7月至1943年7月,向达参加了“西北史地考察团”。当时尚未成立敦煌研究所,石窟的保管工作无人过问,遭破坏和盗窃情况严重。向达在千佛洞仔细考察先民手创绚丽多彩的塑像与壁画艺术,随后又去安西万佛峡考察。工作结束后,他在《图书季刊》发表《敦煌学导论》。1943年,向达在《大公报》发表了《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一文,首倡敦煌千佛洞收归国有,交与学术机关管理。他的这个建议得到学人的支持和国家的重视,于是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了。
    1944年3月至1945年2月,向达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再次赴河西敦煌进行考察。向达任历史考古组组长,夏鼐任副组长,在敦煌千佛洞仔细考察了壁画艺术。1944年12月,向达在《图书季刊》发表《记敦煌石室出晋天福十年写本(寿昌县地境)》一文,详考寿昌县地址即今南湖东北附近之旧城址。同年,向达在《真理杂志》发表《玉门关阳关杂考》,详考阳关即今南湖古董滩西之西寿昌城,玉门关即南湖北之小方盘城。他的这个发现被夏鼐和阎文儒在小方盘城发掘得玉门都尉之汉简证实,此为玉门关城址无疑。这篇文章又详论了隋、唐之玉门关或即安西之苦峪城,颇具价值。
    1945年,向达发表《瞰青阁识小录》和《昭武考(大月氏史拾遗)》。1947年,向达的《西征小记》一文在上海《大公报》图书周刊第10—14期连载。该文详记赴敦煌途中,经过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三郡以及到敦煌(沙州)后所见的文物古迹,并考证两关遗址、敦煌古城与古墓、西千佛洞、莫高窟与榆林窟,以及在此所见到之敦煌写经。这篇长文详述了向达两次去河西所做的考古工作。同年,向达还发表了《敦煌佛教艺术与西域之关系》《补说唐代俗讲二三事兼答周一良关德栋两先生》《日本对我赔偿中关于文物部分赔偿的问题》《合校本〈大西西泰利先生行迹〉》《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南诏史论》。
    (四)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转型期
    1949年后,向达开始担任行政职务,先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和图书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第二所副所长兼学部委员,北大校委会常委,《历史研究》及《考古学报》编委等职。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仍然坚持进行中西交通史研究,只是相较于以往,他的研究论著锐减,仅有几篇普及性论文。在这个时期,他更多地转向了中西交通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他去世,这十几年是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转型期。
    1951年,向达发表《敦煌艺术概论》和《唐代记载南诏书考略》。1953年发表《新疆考古概况》。1954年发表《南诏史略论》《记巩珍西洋番国志》。1955年发表《玄奘法师》《三宝太监下西洋》。1956年发表《张骞》。1957年,三联书店将向达的二十几篇论文编辑成册,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名出版。这是他一生中极有代表性的论文集。在这个阶段,向达对中西交通史做了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发表的论文有一些通俗作品,例如他曾经在《旅行家》《新观察》《北京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张骞、玄奘、马可孛罗、郑和等人的文章,纪念高僧鉴真法师的文章,等等。有学者认为,这是向达改变以往史学观点,学术研究走出“象牙塔”,发挥社会影响力的表现。
    1959年后,向达发表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中西交通史文献整理类的。他先后出版了《西洋番国志校注》《两种海道针经校注》《郑和航海图》《蛮书校注》《西游录校注》《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另外,还发表《记现存几个古本〈大唐西域记〉》《西域见闻琐记》《敦煌出六朝婆罗迷字因缘经经幢残石》《唐过海和尚鉴真大师灭度一千二百年献辞》《试论〈大唐西域记〉的校勘问题》《影印三种古本〈大唐西域记〉引言》《〈蛮书校注〉读后识语》《敦煌考古通信》《自明初至解放前(1405—1948)中国与非洲交通史料选辑说明》等论文。1958—1960年,向达还主持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1964年,向达整理《大唐西域记》,书中加有密密麻麻的眉批,手稿存在北大图书馆善本部。这一年,向达为校订《大唐西域记》曾拜访陈寅恪,久已不作诗的陈寅恪赋诗云:“吾有丰干饶舌悔,羡君辛苦缀遗文。傥能八十身犹健,公案他年好共参。”可见,向达在此阶段整理中西交通史文献的辛勤与成绩。
    三、简论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之路
    向达一生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中西交通史进行的。自其大学期间转理为文,加入南高史地研究会并在会刊《史地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起,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起步期,30年代的成熟期,40年代的聚焦期和五六十年代的转型期四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初,向达在大学就读期间便开始了史学研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研究会是他的主要组织,该会会刊《史地学报》是他初期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阵地,而他则成为南高学派一位年轻的学者。1920—1925年间,向达发表论著共计8种。其中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朝鲜亡国之原因及其能否复兴之推测》和另外两篇学术论文《俄国革命时历史研究之状况》以及《史律》是研究专论,其他的为译文。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段,向达翻译了大量学术资料和著作,写出了多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从1926年到1929年(进北图前)先生共发表论文及翻译文章多达19篇”。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著名学者何炳松称赞他已是“精于中外史学”的青年学者。此期他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在翻译中研究,在研究中翻译,是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治中西交通史的一大特点。这是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起步并稳步前进、不断积累的第一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向达在北平图书馆任职时期,是其中西交通史研究成熟和达到顶峰的时期。他利用图书馆藏书丰富、寻检图书文献方便的优势,经眼和钻研了大量文献,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他的《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这两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中西交通史研究专著出版,标志了中西交通史学科的建立和向达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成熟。另外,作为图书馆员交换访问人员赴欧洲访学交流的经历使他得以亲临西方各国,切实感受西方文化,搜访和积累中西交通史研究史料,进一步深化和扩充了他的中西交通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向达将主要精力放在教授中西交通史相关课程和指导学生相关研究的工作上,同时聚焦于敦煌学研究。向达一直十分关注敦煌文献,早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唐代刊书考》一文时就有对敦煌文献的描述和利用。20世纪30年代,向达更是借远赴欧洲访问之机,调查搜访欧洲藏敦煌文书,“是早期出国调查研究敦煌卷子的先行者之一”,“《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是向达先生阅览时记下的简要目录,因为当时伦敦藏卷完全没有公布,向先生的目录在一段时间里就成为人们利用查找伦敦藏卷的指南”,“把敦煌俗文学作品的研究引入了正确的轨道”。20世纪40年代,向达两次赴敦煌实地考察,撰写相关学术文章。在他的倡导与呼吁下,中国建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有学者称:“这两次实地考察以及此前的赴欧考察敦煌文献,使得向达先生与敦煌、敦煌学结下了终其一生的不解缘分。”向达还开拓了将文献研究与石窟调查、考古调查相结合的研究道路,“他以研究中外文化关系史著称,更是我国早期研究‘敦煌学’的卓有成就的学者”。这种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0世纪50年代,向达开始行政任职,他的大量时间为处理事务所占据,另外,其职责由以往专注研究的学者转变到为科研单位设计与安排研究工作与课题。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出现转型,在中西交通史知识普及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着力颇多。向达各种整理出版相关史籍的“论”“记”“引言”“识语”“说明”等文,无不显示了他广博的知识、雄厚的基础和惊人的毅力。向达一生的治学中,始终贯穿着的对史料的辑佚、整理工作,在这个阶段厚积薄发,为后世学界留下许多宝贵文献和治学的理论与方法。
    总之,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成就是巨大的,影响也十分深远。他是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开创者。他的研究专著《中外交通小史》和《中西交通史》首次以“中西交通史”命名,系统而全面地对古代整个中西交通历程、渊源、演变及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两部书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被誉为中西交通史学科体系建立的最重要标志。向达也因此而成为中西交通史研究史著派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人物。另外,向达的中西交通史研究一个重要的聚焦点是敦煌学,他在此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何兆武曾回忆说,罗常培在课堂上讲过:“治中西交通史(这是当时的名称,现在已改称中西文化交流史了)就必须精通敦煌学,当今治敦煌学的权威首推我校的向达先生。”何兆武道出中西交通史研究与敦煌学研究的关系,敦煌学与中西交通史关系密切,敦煌学是中西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句话也反映出向达当时治敦煌学的造诣和巨大影响力。后人讲到向达先生总是充满景仰之情。他学识渊博,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恰当而成功地运用历史学科研究方法,对于研治中西交通所特别需要的实证性、灵活性、综合性方法尤能运用自如。毫无疑问,凡此都是中西交通史学科史中的宝贵财富。
    (本文原刊《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3-1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9年6期转载。文中原有注释,引用请务必参考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