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中国历史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综述(2)

http://www.newdu.com 2020-01-22 光明日报 浔邑 参加讨论

    3.拓展眼界,推动融合发展
    “2019年12月中旬,我们搬到新的办公大楼后,大家切磋交流更加方便了,不仅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而且中国史与世界史乃至历史学与考古学之间都可以‘直接对话’。”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表示很喜欢这种状态。的确,现在该院各种跨学科、跨专业研讨会、交流会渐成风气,面向全国推出的学者工作室、建立非实体中心等措施,更是为学科深度融合提供了机制性保证。
    董新林还谈到这样一件事:“我组织了一次外国著名学者关于元墓壁画研究的讲座,参会学者多是考古和建筑学专家。正当我们为某个问题而热烈讨论时,一位古代史研究所的年轻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文献线索,让大家茅塞顿开。这件小事也让我们尝到了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历史与考古学交流的甜头。”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不仅强调了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还指明了深化历史研究的路径,这就是走学科融合发展的道路。”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说,融合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中国历史问题必须具备相当的世界历史知识,具有从世界看中国的大视野;同样,研究世界历史问题又必须了解中国历史,具备中国人应有的主体视野,而不是盲目跟随域外之风。宽广的全球视野与各类知识的融合,是我们正确认识历史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不二法门。
    作为青年学者,古代史研究所刘子凡副研究员表达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是兼收并蓄,坚持对话,通过介绍外国学术理论和学术观点,跟踪和回应全球性的热点学术问题,进行科学的交流讨论,不断提高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水平和体系建设。其次是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分子生物学、气象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丰富我们对人类古代文明的全面认识。最后是推进古代文献与文物的开放利用和全面数字化,使学术真正成为天下之公器。
    4.凸显重点,聚焦“三大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中的殷切嘱托,也是中国历史研究院这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的科研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全国史学研究的态势初步形成,《历史评论》创刊号正式出版,中国考古博物馆基本组建完成,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就热点问题亮剑发声,通过一系列原创文章和史料依据,从多个方面批驳历史虚无主义论调,传递了正确的声音,获得广泛的认可……
    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曾花大力气回顾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历程,分析了中国考古学“三个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和艰巨任务。他指出,中国的史前史和上古史几乎是完全依靠考古学家的手一锹一铲发掘出来的。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积累了海量的考古材料,大致弄清了中国史前各主要地区的文化面貌和发展阶段,也大致弄清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物质文化样貌,填补了历史时期的不少空白。现在,翻开任何一部世界历史,东亚地区的历史特别是上古史和史前史都离不开我们的发掘和研究成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学术界主要是绕不开我们的发掘资料,我们对于世界人类社会科学和世界历史一般理论的贡献还有很多欠缺。建立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跻身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流,让中国的考古学家对人类发展的一般性问题研究作出更加重要的贡献,是我们不能推卸的重要责任。
    话语体系建设不单是学科之事,更关系着对历史来路和未来前景的正确认识。“边疆史地研究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国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研究员说,边疆史地研究工作者要在我国古代边疆治理、南海主权、丝绸之路等问题的研究中紧扣现实脉搏,取得丰硕成果,为国家大政方针提供思想文化支持。
    5.顺势而为,开创繁荣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指出,纵观历史研究的发展可以发现,各个时期的史学研究都有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其他史学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坚持社会形态理论,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强烈的人民主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好的继承和发展,要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史学的真正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升华提供借鉴与参考。”高翔强调,我们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回应时代召唤,启动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要加强前瞻性、预见性的研究,善于“治未病”,突出问题意识,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要通过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联合成立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论坛等方式,切实发挥史学服务现实的功能。要努力做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播普及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时发声、敢于亮剑。要着力推出有权威学术研究做支撑的优秀历史文化通俗著作,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历史故事,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
    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学术特色是多学科深度融合,联合攻关。高翔表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没有哪个学科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能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二是没有哪个学科能脱离其他学科的支持单独发展。也就是说,学术必须也只能在与不同学科的交融汇合中实现突破和进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学术趋势,善于顺势而为,加大力度推动组建跨学科团队,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鼓励优秀学者建立工作室,推动跨学科对话和融合。
    一定要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学派。当前,我国的学界掌握的资料不少,但是缺乏理论概括,缺乏我们自己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研究概念。高翔指出,当前有些人沉醉于考据学,考据是历史学最重要的方法,但不是研究目的,历史学不能止步于考据,而是要在实证的基础上提炼思想,这才是历史学研究的目的。我们的研究必须立足中国大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派,推出体现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风格的鸿篇巨制。只有坚持独立思考、做有思想的学问,坚持用中国史学自己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和书写人类历史,我们的学术才有尊严、有品位,才能更好地与国际主流学术展开对话和交流,在国际史学的风云激荡中清晰而响亮地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新时代是中国特色历史学大有可为的时代。高翔坚定地表示,中国历史研究院将与全国史学工作者一道,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矢志不渝,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为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谱写华美壮丽的篇章。(浔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