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张举文]文学类型还是生活信仰:童话在中国的蜕变及其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2-03 中国民俗学网 张举文 参加讨论

    摘要:童话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从西方引进中国的。最初它是作为一种文学手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被引介用来普及儿童教育,同时也受到民族主义影响,成为新兴的民俗学的一个关注领域。在随后的实践中,童话愈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类型。尽管中国文化并没有西方童话中的“仙女”概念和形象,但在民俗学研究中,童话被普遍理解为幻想故事,并指代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故事。在探讨“类型”(或文类)的概念,观其学术与实践层面的差距后,我们认为,中国的童话研究者,应当拓宽国际童话研究的视野,反思自身学术历史,发现欧洲中心标准掩盖下的多元文化及地方文化的特殊性,关注概念“挪用”中的学术分析与意识形态问题,理清学术概念和意识形态霸权。
    关键词:童话;文学类型;文化挪用;文化批评;民间文学
    作者简介:张举文,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民俗学博士。现任美国崴涞大学东亚系教授,美国西部民俗学会会长。长期在美国从事民俗学和中国文化教学,学术研究涉猎历史学、哲学、民族音乐学、符号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等多个领域,在国际学界有重要影响。
    

    “童话”作为一项术语和一种新的文学类型,自新文化运动时期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关于其基本概念、核心因素、功能等,仍存在许多问题。童话与传说、故事、神话等文类的区别是什么?中文的“童话”与其对应的英文fairytales相比,二者的所指是否完全等同?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童话”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事实上,童话如同魔瓶中逃出的三头仙,自其从西方起源再进入中国的历程中,经历了并且仍旧在经历着一场蜕变。这一历程进一步说明,任何将童话定义为一种“类型”的尝试,都是“不合适(irrelevant)”,且“失败(failed)”的。
    一、蜕变:从欧洲到中国
    要回答围绕童话的种种问题,必须回顾其产生、传播的历程,考察不同时期、地域特殊的社会、宗教、文化环境。人们一般认为童话的产生应当追溯至格林童话,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学界公认的童话起源地是法国。17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法国一部分接受过教育的贵族妇女掀起写作仙女(fée)故事的风潮。法语中的fée与英文fairy相应,产生于中世纪欧洲,专指生活于密林深处、具有天使一般的翅膀、带有魔幻色彩的女性。围绕这一特殊主题,形成了沙龙性质的文学团体。17世纪的法国女性仍处于宗教与父权压制之中,即使是受过教育、拥有财产的贵族女性,仍旧缺乏社会与家庭地位。写作成为追求自由,追求家庭、社会、宗教等层面认可与尊重的手段。这类创作的主体与受众都不是儿童,其内容也会包含成人、色情、暴力等因素。而作品被结集出版后引起风潮,在18世纪初期,形成一种文学类型,时人命名为contes de fées,即fairy tales,并从法国陆续传播至英国、丹麦等地。德文译为Märchen,丹麦文为eventyr。contes de fées在不同国家的旅行中,内涵也会有所偏移,Märchen通常指故事或神话故事,eventyr主要指冒险故事,两者都包括儿童故事,而非专指“童话”。
    近年来,亦有学者认为童话的起源可以继续向前追溯至意大利。一种观点认为生活于15世纪意大利的作家斯特拉帕罗拉(G.F.Straparola,ca.1485—1558)的文学创作中,已经具有了后世童话的母题与类型,影响到法国童话的起源,因而他应当被称作“童话之父”。这一观点也受到了挑战,丹·本-阿默思便认为早在其之前,欧洲已经存在奇迹故事(wonder-tale),而斯特拉帕罗拉故事是否具备童话母题还值得商榷。更有学者在意大利三世纪的文献中,找到了具有童话因素的故事。事实上,尽管是西方的意大利和法国作家将“童话”的文学形式固定下来,反过来又影响了中东和亚洲的童话,但如果向更古老的时间追溯,在古亚洲、古埃及和古希腊罗马时代,也能找到童话起源的痕迹。因此,在考察法语的“童话”对他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时,不仅要关注语义层面,也要考察意识形态层面。
    到19世纪的德国,格林兄弟搜集童话时,Märchen与它的起源contes de fées已经有所区别。格林童话的出版,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1812年,第一版格林童话《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分为上、下两册,共有156个故事。1867年,至第七版故事集中,共有210个故事,其中10个被特别注明为宗教故事。半个世纪中,格林兄弟针对童话的定义、内容、对象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重新界定童话概念,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德意志现代国家的建设。这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浪潮、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总的来说,17世纪90年代,法语“童话”(contes de fées)一词的形成,以及随后18世纪50年代英语“童话”(fairy t ales)一词的传播,伴随着特殊的社会和宗教文化语境。早先,这些故事通常是由属于特定社会阶层的女性创造的,用以“抵抗她们的生活环境”。而少数人的创作最终成为席卷欧洲的普遍活动,正表明童话能从欧洲至世界不断扩散生长,有更深更广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十六世纪的改革;社会和家庭对欧洲妇女的双重压制;从维科到康德、赫尔德的民族主义观念;以及从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其直接导致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殖民统治与帝国主义的高峰。因此,尽管法国的contes de fées,德国的Märchen,丹麦的eventyr,都得到了自身的发展,却是英语的fairy tales这一具有语义和意识形态意义与功能的概念,同“民俗学”和“民族主义”一起,吸引了20世纪初期中国学界的目光。
    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这一古老帝国今后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欧洲列强使用鸦片和大炮在中国的土地上强取豪夺,彼此争斗;清王朝(1644—1911年)最终崩溃,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王朝走向终结;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要求走向西化(现代化)的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20世纪10至30年代)。为了拯救中国于殖民沦陷危机之中,寻求国家独立,追求现代化,中国的精英们发现了民族主义,以及作为其呈现方式的民俗学(包括童话),期图将它们改造为唤醒民族精神的催化剂。
    概念的选择不仅意味着选择了一个故事应当被称为什么,也是在选择它可能被如何使用,即其超越了文学类型,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童话概念的产生即是如此。从意识形态层面说,中国对于“童话”的介绍和接受,是特定历史情况下的产物。要推动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教育,从日本舶来的“童话”,成为精神武器之一。国内现有的童话研究,如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吴其南《中国童话史》等专著中,对这一历史均有涉及。但基本语义层面的差异,尚缺乏剖析。与fairy(森林中有翅膀的仙女)接近的中文词汇是“仙”,然中文语境下的仙往往与道家文化密不可分,“仙”的性别、形象、功能等都与fairy有所差异,将fairy tales译作“仙话”,显然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汉字“童话”,包括“民俗”,都是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直接自日本借用而来的概念,是现代儿童观、教育观的产物。
    1909年,孙毓修(1871—1922)策划主编了一系列童话丛书,首次采用了“童话”概念,书中将欧洲的fairy tales和Märchen作为例证。孙毓修借此在中国的图书分类体系中增添了新的文学类型,被人们称为中国童话之父。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儿童教育。周作人亦抱持同样目标,在19世纪的前10年,翻译了王尔德、安徒生、格林兄弟等其他作家的童话作品。至19世纪20年代,童话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已经被普遍接受。同时,隶属于民俗学的童话,也因唤醒民间文学意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特别是童话作家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欢迎,童话开始扎根于中国本土。
    可以说,正是因为“童”意味着儿童,周作人等才选择了“童话”而不是“仙话”,来翻译fairy tales和Märchen。童话是为推动社会与政治变革而创造的,由此也产生了此后持续的概念纷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