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运震宦甘十年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事后来看,他在甘肃培养的人才中,最杰出的应属吴镇。 吴镇,字信臣,号松厓,狄道州(今临洮县)人。早年丧父,母亲魏氏亲自口授经义,教他读书。他天质聪颖,幼有神童之誉,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一岁成拔贡,三十岁成举人。但此后屡试不售,最后于四十岁时以大挑任耀州学正。后由陕西巡抚勒尔谨和布政使毕沅的保荐,任山东陵县知县。当时发生王伦在寿张起事攻占临清事,他捕获邻境大盗有功,特授湖北兴国知州,又升湖南沅州知府,旋因属县讳盗事挂误被劾,罢官回里,任兰山书院山长,嘉庆二年(1797)卒,年七十七。工诗文,被称为“关中四杰”之一。晩年与袁枚有书信来往,袁曾为其诗集作序。 吴镇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比牛运震小15岁。牛运震《门人吴镇诗集序》说,“镇年十二能作诗,年二十六学于余,年三十而能焚诗。今之存者,皆镇所自焚之及余为焚之之馀也。”可知他入牛运震之门下为乾隆十一年(1746),当时牛运震在平番县令任上。而此序则应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前后,时牛运震在兰州皋兰书院任山长。 乾隆十五年(1750)六月,牛运震离开兰州东返故乡。《兰省东归记》载,七月廿三日,在西安,“陕甘诸门人四五十人俱在东门外送行……时已薄暮,别诸生,遇吴镇自灞桥久候不到,却回,投诗一首,即于马上拈一首赠之。”按,乾隆十五年是乡试之年,当时甘肃和陕西合闱,都在西安应试。此时吴镇正住在西安(他就是此次考试中举)。牛运震在西安东门外和其他送别者握别,却久久不见吴镇到来。牛运震的计划是当天要到临潼,那里有江为式、李炳、石纯音等十四人,己安排好了饮食住宿。此时天已薄暮,不敢再等,只好启行。途中遇到从灞桥返回的吴镇。他原以为大伙要送到灞桥的,所以老早就去那里等候。灞桥自然比东门外远。灞桥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送别之地,灞桥折柳的典故几乎妇孺皆知。也许是因此潜意识的存在,吴镇才去灞桥的?他在那里久等时,还成诗一首,题《灞桥歌送真谷先生旋里》: 灞桥水,流浩浩,送别离,无昏晓。昔年王粲从此征,况有李白题诗好。清湍下白凫,疏柳啼黄鸟。行人立马夕阳中,万古离情散秋草。 此诗载《松花庵诗集》卷三。牛运震“马上拈一首赠之”的诗,载《空山堂诗集》卷六,题《灞桥留别门人吴镇》: 青门归路怅风沙,秋野何人立暮霞。一骑飞来千古调,伭亭今日有侯葩。 旗亭尊酒更无人,官道青青柳色匀。如子岂非天下士,秋风相送灞桥津。 诗实为七绝二首,日记作“一首”,应是笔误。 值得注意的是牛运震诗第一首末句的“伭亭”。伭亭即玄亭,指汉代大文人扬雄。成都扬雄故宅有亭,据传为扬雄草《太玄》处,后人称为玄亭。据《汉书·扬雄传》,巨鹿人侯葩从扬雄学,受其《太玄》、《法言》。扬雄死后,“侯芭(葩)为起坟,丧之三年”。这里空山先生以扬雄自喻,以侯葩比吴镇,似有将自已身后事托付给吴镇之意。表示了对他高度的信任。 《兰省东归记》又记廿四日,“写书寄吴镇、刘升。”廿四日是送别的次日,是送别时赠诗意尤未尽,还是又有要事嘱咐? 大约半年以后,吴镇和牛运震在京师又得相会,见《松花菴诗集》卷三的吴镇诗及所附牛运震诗。这两首诗无论是于了解二人行踪,还是探讨二人思想感情,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全文抄引。 吴镇的诗题《空山堂师遣寄长歌敬和一首以代短札》,诗云: 日照冻冰鱼,讵能泼剌随长流?雷惊压石笋,可得行楩枝叶稠?嗟余小子心己死,西河血泪枯双眸。开缄忽得东来札,如饮醇醪消我忧。况兼古歌文数百,长江水立飞蛟虬。洮阳风日正骀荡,忽然雷雨寒飕飕。忆昔松山初负笈,孙吴(仲山、超西)数子才力遒。东方紫气不可驻,灞桥柳丝重牵愁。明年日下忽相见,荆高酒市倾千瓯。无何巾车復南去,晓风残月连芦沟。甲戌之岁历古晋,狐突台畔还相求。社燕春鸿暂相值,金乌玉兔谁能留。文章未博半囊粟,意气空传百尺楼。郢人未死匠石去,东望梁父白人头。嗟嗟我夫子,何以为我谋?为我谋鼎与钟,我已一盐一虀忘珍羞。为我谋簪与缨,我又一丘一壑身自由。我不知天下事,坐花醉月自唱酬。我不论古之人,素丝歧路从悠悠。丈夫四十不卿相,何如云水随浮丘?即如我夫子,才力无匹俦。文章似秦汉,诗句追曹刘。居然不免四方走,何况小子朝吟暮唶有如燕雀声啾啾!已焉哉,请为夫子及我谋。勿为跼曲之辕驹,勿为文绣之庙牛。勿为辛苦之书囊,勿为狡狯之棘猴。五岭三山迹可遍,指日当为汗漫游。天风海涛生足下,拊手一笑三千秋。 此诗一开始的几句颇为激愤,“心己死”,“枯双眸”,是什么事情使吴镇产生这样近乎绝望的恶劣心情?按,西河血泪,是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夏事:“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后人往往以西河之痛喻殇子之痛。检《松花庵全集》卷三,此诗前有《哀殇》,云“天道何曾厄邓攸,德凉端合剪箕裘……”邓攸即晋邓伯道,战乱时弃儿保侄,后常用为无子之典。此诗后有《悼亡妇史孺人》,云“饱咽糟糠二十年,苦因子死赴黄泉……”是吴镇其时真的有殇子之事。吴镇作此诗时应在乾隆二十年左右,则其时三十四岁上下,其独子的死亡,对他造成打击甚大。(李华春撰《吴松厓先生传略》载他“子三人,长承祖,太学生,已卒……”所殇或即承祖。另二子应为此后续弦所生)。 诗接下来写得到牛运震书信及赠诗的感受,“如饮醇醪”是欣慰,是幸福感,“长江水立”和“雷雨寒飕飕”则是巨大的精神振撼。令他回忆起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忆昔松山初负笈,孙吴(仲山、超西)数子才力遒”,松山应指皋兰书院,孙仲山和吴超西是他的同学,《空山堂诗集》卷五有《秋日诲门人孙仲山琴》,《松花菴诗集》卷一有《梦孙二仲山》。 接下来的“灞桥柳丝”句,就是指上文说到的乾隆十五年的灞桥送别。而“明年日下忽相见”,乾隆十五年的明年就是十六年(1751),“日下”就是京师,下边的“荆高酒市”“芦沟残风晓月”也都是京师典故(荆高指燕市悲歌的荆轲和高渐离),这说明他们确实在京师又见面了。 乾隆十五年冬牛运震和颜懋侨共去京师,住到十六年早春才离开。已见《庚午冬的入都之行》一文,此不赘。看来,牛运震和吴镇或在灞桥分别时的面谈,或在次日的书信,两人间己有了在次年京师见面的约定。 我们知道,吴镇的家庭很富有。牛运震曾为吴镇的祖母亢氏作《吴孺人寿序》,说“镇负笈遨游四方,之金城、之秦中、之京师,仆马甚豪,往往与文人达者骋逐赠答”。这不禁令人联想到,牛运震去京师干谒达官贵人,肯定少不了花钱。而他十年宦甘,两袖淸风,罢官后连回乡的路费都是在兰州任教一年才筹足的。所以可以猜想,吴镇这次进京,很有可能是为老师的干谒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但是那次京师之行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此诗中“无何巾车復南去”句中的“无何”二字,除了“不久”的意思外,也还有“无可奈何”的意思。 下边的“甲戌之岁历古晋,狐突台畔还相求”,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这年二月,牛运震应山西巡抚恒文之邀,去太原主三立书院讲习。狐突台应即狐突庙,是为纪念战国时晋大夫狐突而建,据说在山西有多处。这两句诗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乾隆十九年时,吴镇又专程去太原探望了恩师。 以上是诗的前半部分,叙事为主;以下则抒发感慨。说时光流逝,读书无成。“郢人”句谓世上没有知已,“东望”句谓经常思念恩师。“嗟嗟”以下说自己也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是钟鸣鼎食的富贵吗?我早已习惯了清贫;是权高威重的高位吗?我喜欢的却是放浪形骸的自由。古人曾说“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李白《古风》)既然人生无定,我还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吧。下边转而以恩师为例,来说天命的不可靠:老师您经世济民的才能抱负和道徳文章,天下无人可以相比,结果却难免一生惶惶然为衣食奔波,何况我呢!算了吧!设想以后的生存方式,应该一不要像辕下骡马那样受人羁勒辖制;二不要像用于祭祀的牺牲那样,虽然高贵却是死物;三不要做白首穷经却毫无个人见解的迂腐书生,四不要做唯利是图的庸人。自由自在堂堂正正地生存于天地之间,这才是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吴镇所发牢骚,是那个时代科举失意读书人的共同感慨,其实并不新鲜,也不可完全当真。他后来被保荐做了县令,又特任知州和知府,他也并没有拒绝。这诗只是反映了他当时的情绪而已,当然也有对恩师劝慰的用意。 吴镇的诗是得到恩师赠诗后作的。下边再看牛运震的赠诗: 七言古歌赠门人吴信辰 堂上忽然山岳生,吴生新诗气不平。江猿长啸野鹤鸣,缠绵哀怨乱纵横。阴房魑魅潜悲泣,衰原骐骥嘶骄狞。翻思前夜风云怒,乃是诗魂霸气郁峥嵘。五年别我灞桥西,东山怪子来何迟。忆昨相逢长安道,残照芦沟挂酒旗。中原莽荡无知己,匹马寻师更有谁?长河万里归东海,似子今日见我时。飘风吹雨飞簷瓦,空山黄叶乱如泻。为子倾尊解穷愁,中坐酒阑悲风雅。拔剑长啸秋涛高,弹琴白眼青天下。丈夫倜傥足千秋,安用凄凉吊屈贾。古来文章有奔逸,精神澒洞摧霹雳。东京风韵盛唐骨,气格俱与嵩华敌。李白低头谢朓句,杜老苦心阴何律。流别并驱不相下,屹然直如南北极。覩子新诗增慷慨,兴酣淋漓哀乐集。六代才人同死生,天上明月手可摘。洮水畔,陇山头,吴生吴生归去休。旷代才人三数公,努力当为第一流。苍茫冥搜海天秋,鬼神焉得测其由。他日诗成重相访,与子把袖问浮邱。 此诗一开头就用“堂上忽然生山岳生”这样出人意外的意象来比喻吴镇新诗的不同凡响。接下来,长啸的江猿、鸣叫的野鹤、潜悲泣的暗房鬼怪、绝望狰狞的病马……各种形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与其说是表现吴镇的诗,不如说是展示作者自已想象力的丰富和瑰奇。真令人有风云怒发光怪陆离之叹,想起鬼才李贺。这在牛运震的作品中是很罕见的。 诗中说“五年别我灞桥西,东山怪子来何迟”,也是回忆上述灞桥送别的事。“五年”,是说作此诗距乾隆十五的送别已五年,故当为乾隆二十年(1755)前后。东山,指晋谢安,此为作者自喻。“忆昨相逢长安道,残照芦沟挂酒旗”,是回忆乾隆十六年春的在京师事,已如上述。“中原莽荡无知己,匹马寻师更有谁!”则是说乾隆十九年吴镇去太原看望自己,与吴诗的“狐突台畔”句相应。这两句颇显示了牛运震对吴镇在自已落魄的情况下不离不弃的感激。 接下来,作者又用了诸如长河大海,疾风骤雨,空山黃叶等一系列自然中的景象,构画出一个和弟子相见的情境:两人相对而饮,话题是“悲风雅”:感叹文化精神的沦丧。“拔剑长啸秋涛高,弹琴白眼青天下。丈夫倜傥足千秋,安用凄凉吊屈贾!”读到这里,一位顶天立地睥睨世俗的文化巨人形象,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他不欺世,不媚俗,不顾影自怜,也不曲学阿世,虽然有可能生活在逆境中,但他充满了自信和阳刚之气。这其实是牛运震自已心灵的诗意表达,也是对自已弟子的期许。 诗的以下部分写自已的文学观。牛运震推崇雄健浑厚的盛唐诗风,他喜欢清新豪放俊朗飘逸的李白,更推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杜甫,——事实上,牛运震的诗学理念是更倾向于杜甫的, 但一个人诗风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所以他即使对自已的弟子,也只说“流别并驱不相下”,两种风格各有所长,不需要较量高低上下。 诗的最后一段,是对吴镇诗的读后感。淋漓酣畅,动人哀乐,得历代才人之妙诣,都是相当高的评价,当然一切当代人的评价都难免有过分推重之嫌。“天上明月手可摘”,是把他的诗风,归于更倾向于李白一路。 ——三原人刘绍攽为《松花庵诗草》所作跋语,视秦安人胡釴(靜庵)和吴镇为“西州骚坛执牛耳者”。说胡“以朴老胜”,吴“以隽雅胜”。用隽雅二字概括吴诗风格,是比较靠谱的,这和牛运震的看法接近。 诗的最后,作者对吴镇提出期勉,“旷代才人三数公,努力当为第一流!”你有很好的天赋,要争取成为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人!到那时相见,除了谈诗,还要与子把臂同游。浮邱,或指浮邱公,是传说中黄帝时的仙人。“问浮邱”是寻仙访道的意思。 此诗写的是读到吴镇新诗的感受。而上录吴镇诗是得到牛运震长歌后所作,那么两诗孰先孰后?或是牛运震所指是另一首?检两人诗集,现存诗作中找不到另外与此有关者。故此问题似无解。 牛运震有《偶为四绝句示吴生墱责其不肯为诗》,其中说“却怪新春诗兴懒,陇头花鸟为谁忙!”“咫尺东柯遗韵在,如何羞入杜陵门?”吴墱是他在秦安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后来也考中了举人。但他对作诗的兴趣不大。这令牛运震深感遗憾。在他看来,在各种文体中,只有诗,才是抒发真情挚性的最佳载体,也是相互之间倾诉交流的最好方式。牛运震和吴镇正是通过诗的互赠,各自向对方袒露了自已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使他们的友谊得到升华。诗中所表现的种种微妙曲折而深刻细致的境界,有些是面谈未必能达到的。 吴镇和牛运震的这两首诗都是七言歌行,不仅篇幅长,而且感情浓烈,放在各人的集子里,都可称是重要作品。而这两诗都差一点儿被湮没:吴镇那首收入《松花庵诗集》的《逸草》,据他自己说,“逸”是逸失的意思,是自己删除后又被友人恢复的。依我看来,他自我感觉很好的那些诗,都远不如这一首;尤其那些连篇累牍的集句诗,其实不过是炫耀聪明的文字游戏。而牛运震的这一首还是《空山堂诗集》所漏收的佚作。亏得吴镇将其附于己作之后,才使我们数百年后得以读到,仅此一点,吴鎮也可谓是其师的功臣。 在吴镇的《松花庵全集》里,与牛运震相关的诗有七首。其中《梦真谷师作》云:“愁云一片我寻师,碧落黄泉两不知。何意今宵残梦里,空山堂上更题诗。”是长久得不到恩师信息,思念之情形诸梦寐。此诗当作于乾隆二十年以后,他在陕西耀县任学正。 牛运震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正月二十二日在家乡兖州去世。在陕西耀州的吴镇得知凶信已是五月。他作《哭牛真谷先师》二首 : 五月闻凶讯,传言竟不诬。才名悬白日,诗骨葬黄垆。怪鵩当庭止,哀猿彻夜呼,修文追子夏,泪眼莫同枯。 慧业生天上,微茫造物心。玉棺云杳杳,金阙海沉沉。古树空悬剑,高山拟绝琴。怀予诗句在,开箧泪沾襟。 第一首诗中的“修文追子夏”,是说牛运震的爱子牛衡先他而去,这使吴镇想起自已早逝的儿子,两人真有同病相怜之感,故“泪眼莫同枯”。按牛衡一直随父读书,聪颖好学,死时已十九岁。吴镇和他应有过接触。牛衡的死对牛运震的打击是致命的,父子之死相距一年又三个月。 第二首诗中的“怀予诗句在”,指的就是《七言古歌赠门人吴信辰》。诗中有“他日诗成重相访,与子把袖问浮邱”的约定。如今宿诺未践,却已人天永隔,抚今思昔,吴镇怎能不“开箧泪沾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