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雪 上一期的《文化周刊》,《北首岭点亮宝鸡文明史》一文为您介绍了北首岭遗址从发掘到保护和建设的过程。其实,有关北首岭的故事还有好多…… 今天,正是农历八月伊始,秋高气爽。在市区金陵河畔的土崖边,我们找一块平坦的黄土地,不妨随意圪蹴下来,就这样看着跟前的北首岭,一起来谝一谝那些陶壶、陶瓶,以及古墓葬里隐秘而有趣的故事……关键词:陶塑人头像北首岭人长啥样? 北首岭遗址在宝鸡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年代约为公元前5150年至公元前3790年,距今710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的一处文化遗址。 原宝鸡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官波舟,在他的文化专著《北首岭人》中,一开篇就说起了北首岭出土的“陶塑人头像”。 相信去过宝鸡北首岭博物馆的人,对博物馆门口那个大型的雕塑并不陌生。那座雕塑,便是根据在北首岭出土的文物“陶塑人头像”设计制作的。 如上图正是陶塑人头像,是细泥红陶材质,出土时已残。经过复原后,可以看出为男性,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丰盈,鼻梁挺直,下颌微圆。 还有一些细节,很赞哦! 比如,头像顶部的头发部分,用绳子状的纹饰表示;眉毛和胡须,是用黑色的颜料画出来的;眼睛和嘴巴部分,是长条形的,与背面穿透,很有立体感。 “面宽、鼻直、口阔、眉浓,从这件陶塑人头像,我们可以看出,北首岭人脸型与现代人是一致的,北首岭人已经属于现代人。”官波舟说。 这个头像平平的头顶和短发,类似现代年轻男子“寸头”的发型,也类似戴了一个平顶的帽子。 大胆推测一下,陶塑人头像所展示的年轻男子,很可能是当时又帅又潮又会捯饬,被众多“迷妹”崇拜的“小哥哥”哦! 因为,能有比较完整雕像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啊! 关键词:无头骨骸这是一位英雄! 在北首岭的墓葬区中,有一具骨架编号为77M17。这具骨架缺少头颅,但是,却在头部的位置,放了一个陶器。 在这具骨架以下,还有陶罐、陶钵、陶壶、陶瓶等随葬物,这在北首岭451座墓葬中是陪葬品最多的。 由此推测,此人生前绝对不一般! 那么,怎么个不一般法呢?我们分开来细细说。 如上图,正是77M17头部的陶器。这个陶器是尖底形状的,上面画有8种符号。 可别小看这8种符号,在那个时代,符号是文字的雏形,就是文明、文化的象征。而在北首岭其他出土陶器上,一般只有1个至2个符号。 官波舟推测认为,因为“8种符号”,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人! 而在77M17的随葬物品中,还有两个石研磨盘、磨石,所以,此人生前可能在部族的绘画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再有就是,77M17膝部的陶罐下压着整排的骨镞,另外一个陶罐内还盛着一些鱼骨。根据这点推测,此人生前还是捕猎能手! 还有诸多的陶器随葬品,此人可能还是制陶能手哦! 我们扳着指头算一下,“文化人”“画家”“捕猎能手”“制陶能手”等,77M17生前有着诸多光辉的事迹。 再来说说,此人为何下葬时没有头颅? 因为之前的推测,他可能是在捕猎,或者作为部族领头人,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失去了头颅。部族的人为了纪念他,所以安置了如此多的随葬品,并以一个精致的陶器代替他的头颅。在北首岭的发掘报告中,也说到“珍重之意十分明显”。 所以,官波舟说,根据种种迹象,为此人命名为“无头英雄”! 关键词:戳刺纹陶壶那个年代的“潮”! 北首岭出土的陶器中,大多有精美的纹饰,而且研究价值很高,比如“网纹船形壶”“鸟衔鱼纹蒜头壶”等。 这些纹饰描绘细腻、笔触顿挫有致、线条规整又不失柔软,虽然没有实物的笔出土,但是,由此可推测,当时已经有毛笔出现。再加上,确实有实物的砚盘出土。 记者想说的,倒不是笔绘的陶器纹饰,而是很特别的戳刺纹! 啥也不多说,先来看图吧,如上图“戳刺纹陶壶”! 就看这个纹饰,亲,你能想到什么呢? “亲,这个包包考虑一下呗!我们家是大品牌哦,这个纹饰是现在最潮的哦!” …… 瞬间,你有没有感觉在刷一个电商平台,一位热情到不行的客服,向你热情地介绍他们最新款的女士包。 没错! 如今很多国际大品牌的女包上,都有这种类似“戳刺纹”的元素。 戳刺纹,是指用细木棒或某样工具在陶坯上戳印出圆窝形、三角形、方形等凹坑纹理,多饰于罐、盂、豆等陶器表面,有一定间隔地绕器一周或数周。 戳刺纹与绳纹、水波纹等,都是新石器时代比较常用的陶器纹饰。而在北首岭出土的陶器中,戳刺纹的陶器也格外典型。 关键词:着衣人纹小陶壶不仅穿衣,而且很靓! 在学术界,曾经有一个认知,认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不穿衣服,或者只用动物毛皮、麻衣等物简单地遮羞。 上世纪60年代,千阳县中学教师贾德耀征集到一件北首岭中期的小陶壶。如上图,为这件小陶壶的绘制图。小陶壶上绘制一个站立的人,此人上、下身都穿着衣服。 上身穿的是无袖子的衣服,酷似今天的马甲;下身穿着短围裙,至膝部的位置,很像今天女士的短裙。 整体看一下,哎哟喂——,有没有发现,小陶壶上的人着装很漂亮的! 俏皮可爱,美观时尚,又潮又靓! 而且,此人也不是光脚,似有穿着鞋子,脚前还有一个筐子样的物品。他或者她,右手向前,像是正在把采集来的东西往筐子里面放。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一幅不错的人物画哎! 从这件小陶壶上的人物来看,新石器时代的人不仅穿衣服,而且已经懂得衣物的美观。 需要说一下的是,这件小陶器不是出土于北首岭的,而是出土于千阳县,但是属于北首岭中期的文物。所以,从小陶器上,我们可以参见了解北首岭人的衣物穿着。 关键词:尖底瓶实用才是硬道理! 在北首岭出土的诸多陶器中,你不难发现,尖底或者小底的瓶子、壶很多如上图。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一定会很费解,这样的瓶底,怎么立得稳?油瓶子倒了,怕是常有的事吧?! 其实,不然。 两头尖的陶瓶,自有它的妙用,在河边打水方便啊。陶瓶拴着绳子扔进河水里,自动栽头,水灌满后,口朝上立起来,正是物理反应啊。然后,绳子一拉,打了满瓶水,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很实用的哦! 除此之外,这样的瓶子,放在地上,也是很稳当的。 为什么呢?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容易忽略一个重要事情,看惯了水泥、瓷砖的平坦地板,似乎忘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们,面对是都是松软的土地哦! 正是尖底或者小底的瓶子,才容易插进土地里面,这样,才放得稳当呀! 这正是当时的实用主义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