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散杂居边疆城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历来重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学校活动广泛开展。牡丹江市的实践,为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借鉴。 牡丹江市开展民族团结进学校的主要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学校整体工作。牡丹江市各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整体工作中,不断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效机制。第一,立足大局,健全领导机构。学校的领导积极带头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的知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逐渐形成了班子带头、教师践行、学生参与、全校师生共建共育共享民族团结进步成果的良好局面。第二,统一思想,建立日常管理机制。通过国旗下演讲、班会、读书交流会、黑板报、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宣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通过教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涌流”。第三,营造氛围,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立足实际,开展双语教学,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第四,提供保障,推进学校内部建设。牡丹江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学校工作,并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注于学校课堂教学。课堂是在学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牡丹江市各学校通过课堂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让学生更加重视民族团结;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比如,牡丹江朝鲜族中学在音乐学科开设了《四物乐打击乐》《民族魂》课程,在体育学科中开发了速滑课程等,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能。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汇聚于德育和社会实践。牡丹江市的许多学校采取陶冶教育、实际锻炼等方法,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逐渐汇聚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合力。比如,有的学校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活动,对学生集中进行教育;有的学校通过开展民俗节庆主题活动,运用陶冶教育法来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有的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通过举办公益活动,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从更深层次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于学校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之一,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把“让梦想从这里起飞”的主题融入学校环形一体的建筑构造中,启发学生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学校还充分利用长廊,集中展示同学们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各类手工作品,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教育意义的学校文化环境。 牡丹江市开展民族团结进学校的特点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作为开展教育的“第一课”。在牡丹江市,有的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作为学校开展教育的“第一课”。所谓“第一课”,并不是指新生在开学时上的第一课,而是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作为一种必修课,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学校不断地开展,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的内容。当地师生普遍认为,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人际关系才能和谐,才能成长为心系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的人才。 播洒民族团结进步的“花之香”。在牡丹江市的许多学校里,大到宣传栏里展示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走廊里张贴的各民族分布地图、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黑板报,小到同学们关于民族团结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这些宣传与展示像花香一样弥漫于校园,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培铸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和“魂”。牡丹江市的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华经典演诵会、传统历史剧目表演等活动,增强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培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采用“滴灌式”的方式方法。牡丹江市各学校采用了“滴灌式”的方式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比如,牡丹江市江南实验学校配备了许多专业教师,包括剪纸教师、泥塑教师、拓印教师、茶艺师等等,这些老师指导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都是有关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使学生在课外艺术学习中丰富了民族团结知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