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北京 陈瑞海 常平通宝是我国友好邻邦朝鲜、韩国的古钱币。如今的朝鲜和韩国,原本是统一的朝鲜古国(旧称高丽),二战后才被割裂成为两个国家。 早在高丽穆宗王诵时期(997—1009),就曾仿铸过我国唐朝时期的“乾元重宝”,有光背和背文“东国”铜钱和铁钱。有说铁钱是成宗王治十五年(995)时铸。到高丽肃宗朝(1095—1105),又铸有“海东通宝(元宝、重宝)”及“三韩通宝”。至李朝太祖成桂继位后,于次年(1393)改国号为朝鲜,延续了几个朝代都铸行“朝鲜通宝”钱。及至仁祖李倧十一年(1634,即明崇祯七年),仍铸朝鲜通宝,只不过是把钱文由楷书改为八分书。 由此可见,朝鲜很早就已有自铸币,在市铸交易中使用铜钱。常平通宝是由朝鲜肃宗(区别于前面的高丽肃宗)李焞首铸。据《肃宗实录》载,肃宗四年(1678)乙未(相当清康熙七年),“命户曹、常平厅、账恤厅、御管厅、司仆厅、训练都监,铸常平通宝。”以前,朝鲜各朝代都从未建过年号,常平通宝也仅是以常平厅而得名。所以说常平通宝并非年号钱。后来,工曹、兵曹、宣惠厅、均役厅、捻戎厅、守御厅、备边司、武备司、典图局、开城管理营、平安道监营、统营管理营等等,约四十几个官府和军营都纷纷铸钱,形成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局面。此外,民间也有私铸。由于它铸期很长(中间曾有过“钱荒”),延续了若干朝代约200多年,版别、品种、数量都难以估计。曾见有人说常平通宝约有3190余种;也有说日本钱币收藏家集常平通宝达五千余种;至于朝鲜人对此持何种态度,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常平钱除少量光背外,背多有文字和符号及星月纹,有纪官、纪营、纪地、纪监、纪数、纪值,有的纪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甚至把中国的《千字文》也用在其上,有不少还是复合型。常平通宝从形制上分,有小平(当一)、折二、当五、当十、当百五种,多为折二型,当百者少见。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常平钱只有四种,没有当十型钱,理由是“未批”,实际上当五钱也“未批”。这种当十型钱可能是中后期所铸,背文形式为“十□当”,直径(约27毫米)仅相当折二型,确实不多见。这可能是因为各地铸虚值大钱,产生轻重倒置、大小错立所致。在《古钱小辞典》(文物出版社 一九九五)一书中,对当十型钱也有所介绍。 常平通宝虽属于外国钱,但有不少钱币爱好者因见其铸工精整钱背文特殊,对其兴趣不减。这种常平钱不知因何故,却很少见有银质钱的报道。笔者曾见过三枚,现介绍如下: 图1所示的这枚银质常平通宝,直径29.5毫米,穿7毫米,厚1.3毫米,重6.53克,背穿上“捻”、穿下九;图2这枚银质常平通宝,直径29毫米,穿7毫米,厚1.4毫米,重7.22克,背穿上“圻”、穿下二、穿右一竖月纹;图3所示这枚银质常平通宝,直径28.2毫米,穿8.2毫米,厚1.3毫米,重6.48克,背穿上“统”、穿下“宙”、穿左一符号。 这三枚钱均属折二型,包浆较古旧,为传世品。至于它们属于普品还是稀见之品?什么时期所铸?由于目前资料有限,这些疑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欢迎有兴趣的泉友不吝赐教。而至于这些钱币是何时传入中国的,笔者推断应不会晚于清朝末期。“康乾盛世”对周边国家不会没有影响,人员和商贸往来密切,有不少朝鲜族人就定居在了中国。这几枚古钱币,在某一侧面也见证了中朝友好交往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