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讀《睡虎地秦墓竹簡》小札三則

http://www.newdu.com 2020-02-14 武汉大学简帛网 唐強 参加讨论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
    (首 發)

    
    
一 上造以上不從令

    《秦律雜抄》簡1-3“除吏律”有簡文如下:[1]
    任灋(廢)官者爲吏,貲二甲。·有興,除守嗇夫、叚(假)佐居守者,上造以上不從令,貲二甲。
    “·有興”一句,整理者語譯作“戰爭時徵發軍隊,任命留守的代理嗇夫和佐,爵位在上造以上的不服從命令,貲二甲。”[2]
    今按:據整理者句讀,被罰“貲二甲”的人是爵位在上造以上的不服從征召的人,換言之,被罰的是被征召者。這樣理解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無論身份是否在上造以上,只要“不從令”,都會被罰。筆者認為“上造以上”當屬上讀,整句作“·有興,除守嗇夫、叚(假)佐居守者上造以上,不從令,貲二甲。”簡文是說必須征召上造以上的人擔任守嗇夫、假佐居守者,如果(縣令、丞、尉)不從令(即征召了上造以下的人任守嗇夫、假佐居守者),就要罰“貲二甲”。換言之,被罰的是縣令、丞、尉等有權除吏的主官。
    從本則“除吏律”內部關係分析,“·有興”一句與前一句“任灋官者爲吏,貲二甲”指向相同,都是討論若任用了不當任用的人(廢官,上造以下而除爲守嗇夫、假佐居守者),主管的官員要被罰“貲二甲”。與後一句“除士吏、發弩嗇夫不如律,及發弩射不中,尉貲二甲”所指也一致,未按律令除用士吏、發弩嗇夫,或除用的發弩嗇夫不稱職(射不中),主管官員尉都要被罰“貲二甲”。以上三條貲罰的對象都是負責除用吏員的主管官員(縣令、丞、尉),而不是被除用的吏員。
    秦代除吏、置吏有爵位、身份方面的要求。如:
    (1)官嗇夫節(即)不存,令君子毋(無)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                        《秦律十八種·置吏律》簡161
    (2)置吏律曰:縣除小佐毋(無)秩者,各除其縣中,皆擇除不更以下到士五(伍)史者為佐,不足,益除君子子、大夫子、小爵及公卒、士五(伍)子年十八歲以上備員,其新黔首勿强,年過六十者勿以為佐。
    《嶽麓書院藏秦簡(肆)》簡210-211[3]
    以上二例都對除用吏員的爵位、身份有具體規定。回到前面討論的“除守嗇夫、叚佐居守者上造以上”,其實正是對除用吏員的爵位和身份的要求。
    綜上言之,《秦律雜抄·除吏律》相關簡文當句讀作“·有興,除守嗇夫、叚(假)佐居守者上造以上,不從令,貲二甲。”
    
二 戰死事不出

    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37釋文如下:
    戰死事不出,論其後。有(又)後察不死,奪後爵,除伍人;不死者歸,以爲隸臣。
    “戰死事不出”之“出”,整理者讀爲“屈”,句子語譯作“在戰爭中死事不屈”;[4]周羣、陳長琦釋爲“出現”,句子語譯作“在戰爭中戰死而未歸者”;[5]《秦簡牘合集》及《釋文注釋修訂本》僅集錄二者意見,未作其他解釋。[6]
    今按:“出”不必破讀;周羣、陳長琦將“出”意譯作“歸”是正確的,但釋爲“出現”未得要旨。傳世典籍中“出”有歸、返的意思。《戰國策·西周策》“秦王出楚王以為和”,高誘注:“出,歸也。”[7]又,古人稱棄逐妻子爲“出”,也稱“大歸”。《戰國策·秦策四》“薛公入魏而出齊女”,高誘注:“婦人大歸曰出。”[8]可見,“出”“歸”意義密切。而简文中的“戰死事不出”就是戰死事不歸,與後文的“不死歸者”正可對應。
    綜上言之,將“出”釋爲“歸”文意順暢,“戰死事不出”可語譯作“在戰爭中戰死未歸”。
    
三 大如手

    《封診式·出子》簡84-90記述了一則懷子六月的婦甲與人鬭而致流產的案式。“丞乙爰書”對該案式表述如下:
    令令史某、隸臣某診甲所詣子,已前以布巾裹,(衃)血狀,大如手,不可智(知)子。即置盎水中榣(搖)之,咅(衃)血子殹(也)。其頭、身、臂、手指、股以下到足、足指類人,而不可智(知)目、耳、鼻、男女。出水中有(又)咅(衃)血狀。
    “大如手”,整理者注“像從手指到肘節那樣長短”,並引章炳麟《文始》“通言手足則上兼臂”爲證。[9]今按:整理者所釋恐不妥。“大如手”當是如手掌般大小之意,“手”就是狹義的手掌,而非從手指到肘關節的長度。理由有四:
    第一、從胎產常識看:根據當代醫學和胚胎學方面的數據,母體中的胎兒六個月身長(頂臀長)約23釐米,體重約820克。[10]另一方面,婦甲“懷子六月”流產所出的死胎,身體組織因受外力會遭到二次破壞,形體會有所收縮。因此,結合以上兩方面考慮,婦甲流產的死胎的大小恐怕達不到“從手指到肘節那樣長短”,而與“手掌般大小”所表現的形體、重量更接近。[11]
    第二、從簡文語境看:婦甲所出死胎“如衃血狀”,以至於無法確認是否是胎兒。只有將其“置盎水中搖之”時方可辨認出凝血確係胎兒,(並且僅是頭、身、臂、手指、股以下到足、足指“類”人,而眼睛、耳朵、鼻、男女均無法辨認)從水中取出後又變成“衃血狀”。可見,婦甲流產所出的死胎還沒有完全成型,甚至是一團凝血,這正可以證明死胎尚小,當不至於達到“手指到肘節那樣長短”。
    第三、從秦簡用字習慣看:筆者初步考察出土秦代簡牘所見的“手”字,除去用在人名後表示書寫者或抄寫者的“某手”,其他意義較明確的“手”字用例凡十餘見,[12]均用作表示手掌意義的“手”,沒有一例必須理解成“從手指到肘節的長度”。另外,周家臺秦簡《病方及其他·治痿病》簡324-325還有一處“大如手”的用例,茲移錄簡文如下:
    ●治(痿)病:以羊矢(屎)三斗,烏頭二七,牛脂大如手,而三溫(煮)之,洗其□,已(痿)病亟甚。
    這裏的“牛脂大如手”即取手掌大小的一塊牛脂,可與《封診式·出子》中的凝血大如手比較。
    第四、從《封診式》的語言環境看:整理者引章氏“手足通言則兼臂”之說語譯作“有從指到肘節長短”,大概是覺得懷胎六個月的嬰兒不止手掌大小。其實,一方面,母體中的胎兒的個體差異明顯,有的個頭大有的個頭小,不可一概而論;另一方面,《封診式》只是爲供獄吏處理案件時參考的案例和文書範式,這些案例完全可能是虛構的。《出子》一篇中所謂的“懷子六月”“如衃血狀,大如手”等,前者只是案情的背景,後者只是提示診案必要的步驟,(簡文之所以預設流產的胎兒“如衃血狀”,主要是為了引出讓凝血顯現出人型的方法——即“置盎水中搖之”,以爲獄吏提供詳細的指導)所以這些“式”的各個環節所預設的現象,不一定完全符合實際情況。[13]因此,沒有必要囿於“六個月的胎兒是否只有手掌般大小”這樣的認識,而以“有從指到肘節長短”深解之。
    綜上四點,我們認為《封診式·出子》簡87中的“大如手”當徑理解成如手掌般大小。
    
    
[1] 本文所引睡虎地秦簡釋文均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注釋修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年。後文所引辭例凡出於此,均不再出注。
    [2]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睡虎地秦墓竹简》,“釋文”第79頁。
    [3]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137-138頁。
    [4]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睡虎地秦墓竹简》,“釋文”第89頁。
    [5] 周羣、陳長琦《秦簡〈秦律雜抄〉譯文商榷》,《史學月刊》2007年第1期,第129-131頁。
    [6]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第187頁;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釋文修訂本(壹)》,第175頁。
    [7]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5頁,注二八。
    [8] [西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第378頁,注一。
    [9]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睡虎地秦墓竹简》,“釋文”第294頁。
    [10] 邹仲之、李继承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30页。
    [11] 由於胎兒的個體性差異,其身長、體重等數據往往與理論數據有一定差別。我們在互聯網上查詢所得的臨床經驗提供的數據,體重多在500-700克,身長在19-34釐米之間,較理論數據偏小。而據《十堰晚報》2020年1月16日刊載的一則新聞,一名24周零5天的超早產兒,體重即600克,而據新聞描述及公佈的照片,這名超早產嬰兒“個頭就比成人手掌大一點”。以此推想,簡文所載婦甲懷胎六月所出的死胎,其身長和體重應該與報道中的超早產兒差不多。
    [12] 主要包括:睡虎地秦簡8例,嶽麓秦簡2例,放馬灘秦簡3例,里耶秦簡中的“手”字幾乎都是用在人名後表示書寫者或抄寫者的“某手”,龍崗秦簡僅有“章手”二見,均不計。
    [13] 比如:據《組織學與胚胎學》“胎兒各期外形特征和胚胎年齡的推算”一節所列圖版,6個月的胎兒至少已包括“外陰可辨識,頸明顯”“頭豎直,下肢發育好”“耳豎起”“頭與軀幹出現胎毛”“指甲全出現”的特征,可以說已經初具人型。即使是意外情況導致流產,死胎似乎也不太可能是一團凝血。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0年2月13日15:5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