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文化名家 >

叶圣陶播火怀宁堂

http://www.newdu.com 2020-02-24 中国作家网 汤雄 参加讨论

    
    陈继昌故居旧貌
    怀宁堂位处苏州吴中区(原吴县)甪直镇东中市下塘街戴家弄7—6号内。
    一片砖木结构的清末年间的中式民居群,中心建筑为二层楼房。1967年楼房拆除,现存三间平房,属1930年牺牲在南京的雨花台革命烈士陈继昌家私宅。
    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1917年春至1921年夏应草桥中学时的同学吴宾若、王伯祥的邀请,前往甪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夫人胡墨林亦于1919年7月被聘请为甪直“五高”女子部级任老师。是年,叶圣陶把家迁到了甪直镇,1922年秋初搬离甪直,全家在此居住过三年多。
    第五高等小学(简称“五高”)当时学制是初小读4年,高小读3年,读完小学共7年。叶圣陶当时任高小二年级级任(兼高小三个年级国文)。执教期间,他不但自编国文教材,开辟“生生农场”,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言传身教地培养出了一批革命家、作家、出版家,播下了星星点点的革命火种。
    
    1917年春,“五高”教师合影。前排左起:殷伯康、叶圣陶、王伯祥、朱文仲、吴宾若、董志尧、陈永年;后排左起:孙鉴屏、沈君宜、徐育才
    怀宁堂成了培养革命英雄的摇篮
    怀宁堂的小主人陈继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的革命先烈之一。《南京革命史大事记》《南京电信志》《吴县文史资料(二)》《甪直镇志》等史志上都有他的传略。综合如下:
    陈继昌(1906年—1930年),原名寿鏊,居苏州市吴县(今吴中区)甪直镇东市下塘太平桥堍。他从小聪明伶俐,就读甪直“吴县五高”时,好学上进,酷爱文学,喜看杀富济贫之书,尤受班主任叶圣陶之进步思想影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叶圣陶带领下上街游行、贴标语。油印传单校内外散发,反对卖国贼,宣传爱国思想。“五高”毕业入上海浦东中学求学,参与闹学潮,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被开除,随父去汉口进电报局学报务技术。后入夔州电报局实习,1926年进南京电报局成正式报务员。
    
    陈继昌胸佩南京电报局徽章于1929年冬留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1929年以“互济会”名义创办《力社月刊》,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觉悟。并秘密刻印散发传单,揭露反动派,把红军的胜利捷报告知民众。
    1930年,南京电报局成了当时反动政府函电来往中心。为了挫败敌人阴谋配合反“围剿”斗争,陈继昌等以“互济会”形式发动与领导全局职工展开反饥饿反解雇斗争,并被推举为谈判代表,和电报局局长陈伯阳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同时利用职务之便,收集敌人军事情报,及时送交地下党组织。
    1930年7月下旬为纪念南昌起义,陈继昌等领导南京电报局职工将与全国各地的无线电联络中断,全国震动。敌人根据告密列出黑名单,陈继昌在长生祠44号家中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1930年8月18日,陈继昌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刑前神态自若,吟刘禹锡之《乌衣巷》,临刑双目炯然,高呼口号,高唱《国际歌》。
    2018年4月6日到5月7日,笔者为采写《雨花忠魂·陈继昌烈士传》一书,专程前往怀宁堂,采访了陈继昌烈士惟一的女儿陈世麒。时年91岁的陈妈妈在采访中,思维清晰、口齿清楚地向笔者还原了陈继昌等学生当年在叶圣陶先生的言传身教下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左起:金里千、顾柏生、叶圣陶、许倬合影1977年
    “你们要入世为民”
    叶圣陶是位知识渊博的先生,学校里紧邻白莲寺西那排教室、那个杂草丛生的荒坟,还有那两个长方形的绿萍漂浮、青苔密布的石水池,他都能说出很多典故与深奥的道理。
    陈继昌从先生那里得知了唐朝文学家陆龟蒙隐居在甪直镇时带领农民筑造堤岸,防止江水倒灌入田的故事;还知道了他在此写了《放牛歌》《刈获歌》《彼农诗》《田舍赋》等琅琅上口的诗歌。陆龟蒙对农具也有研究,著有《未耜经》,详细介绍犁、耙、铲、碌碡等工具的发明经过,以及制作、使用的方法,为研究我国古代农具留下了重要的资料。更知道了陆龟蒙的散文写得比诗还要好,他经常用文章讽刺、批评当时社会的黑暗。
    先生每介绍至此,总要对学生们因势利导:“先贤高洁,是百世之师。不过,今天时代不同了,你们要入世为民。入世为民,就是为国为民,这是一种侠义的精神,是儒家所提倡的。现在跟你们说有些深奥,通俗地说,就是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努力专心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为国家、为民众效劳。”
    
    甪直镇政府烈士陵园中的陈继昌衣冠冢(右一)
    每年清明节或重阳节,先生再忙也要带学生们来到陆龟蒙的衣冠冢和斗鸭池前,和大家一起拜谒陆龟蒙的衣冠冢,在墓碑和洗笔槽前,评价陆龟蒙揭露现实、哀悯农民的诗文;在斗鸭池和白莲寺旁讲述先贤的生平。
    陆龟蒙衣冠冢占地不大,封土堆高约两米。墓前有碑,上面所题刻的“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右款“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长至重修祠墓”,左款“赏戴蓝翎钦加五品衔元昆新分防县丞升用知县平湖许树椅重立并书”的文字,当年已被岁月漶糊,是叶圣陶和学生们一起挑剔厘清的。
    叶圣陶给“吴县五高”带去了一股股清新有劲的春风,使学生们的思想加快了成熟。
    
    烈士戴忠故居甪直镇东市下塘陆家湾内8号 严焕文 摄
    先生写的小说人物都有生活原型
    叶圣陶有着文学家特有的质感,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并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即时性、批判性。当年,他常漫步在古镇上,敏锐地观察着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捕捉着值得反映的人与事。
    1919年,师母胡墨林来到“吴县五高”教书后,叶圣陶常要陈继昌陪自己到镇上走走。陈继昌曾连续几天陪着先生去了镇西的一个集市,那集市是甪直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他们走过一条河边时,先生总要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跟着刺耳胡琴声练唱的小姑娘。那小姑娘的年龄和陈继昌差不多大,但为了生存,小小年纪已不得不做当歌女的准备了。先生在观察了几天后,告诉陈继昌说,那是个穷人家的姑娘,晚上卖唱,早晨在这里练习唱歌,太可怜了!后来,先生还以此为例子,在上课的时候动情地启发同学们,要大家珍惜今天能坐到这里读书的机会,以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把生活改造得好一些,大家有衣穿、有饭吃,不再让子孙后代受那样的苦。
    大约过了半年,一天,先生把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的故事,写成了一篇题为《寒晓的琴歌》的小说,发表在一本杂志上。陈继昌一看就知道先生写的是那个小姑娘。小说中的“我”显然是先生,他在寒冷的清早听到练唱声,产生了许多感想,他希望城里成千成万的人能听到,因为这琴声、歌声“传出一切弱者柔软的灵魂,一切被侮辱者心底的悲哀”,听了以后,“该会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了解”。
    
    安葬在家中院子里的陈继昌列士墓
    从此,先生所发表的小说,成为陈继昌最爱阅读的课外书,他在叶圣陶后来所发表的诸如《春游》《你的见解错了》《苦菜》等小说中发现,先生所写的人物都有生活原型,例如他1919年发表在《新潮》杂志第一卷三号上的第一篇小说《这也是一个人》,就是记述了当时他亲眼目睹的一个甪直乡下的农家女子。那女子15岁出嫁,在婆家受尽虐待,丈夫病死后,婆婆又把她卖给了别人,所得的身价钱做了她丈夫的丧葬费。
    曾被叶圣陶改名的英烈们
    戴宗梁也是叶圣陶当时看重的学生,当然,这与他比陈继昌年长几岁、且画有一手不错的图画有关系。叶圣陶一家住在陈继昌家时,戴宗梁、严大椿是常客,他们协助叶圣陶刻印钢板油印《直声》等宣传材料,成为主力军。当时《直声》上一些插图与设计,大都是出自他们的手。
    叶圣陶喜欢为学生改名字,如学生戴宗梁又名戴宗盘,先生就建议让他改名戴忠。对此,叶圣陶有解释:“做人,第一要忠诚。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朋友,只有忠诚、忠厚,才能使人喜欢。还有,对国家,对事业,也要忠诚……”
    戴宗梁愉快地接受了先生的建议,当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戴忠。
    烈士戴忠(1903—1942),原名宗梁、宗盘,字敏求,别号达旦。出生于甪直镇东市下塘街79号。世代从教,家庭清贫。小学时代,在叶圣陶的教育和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斗争,帮助叶圣陶编印进步刊物《直声》,并上街散发宣传。
    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十一年(1922),在家乡主编不定期的进步刊物《壬戌》,免费供应“五高”学生阅读。19岁时,与镇上朱菱阳、钱信孚一起恢复叶圣陶创办的《直声》文艺周刊。21岁,与严大椿、徐文骏等人创办《挣扎》杂志。北伐前夕,在共产党员金家凤的支持下,与严大椿、朱菱阳、戴宗仪、朱迅鸠等青年成立“中国国民党吴县甪直镇区党部筹备处”。向工农大众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此后,因经济困难,由人介绍到昆山县陆家浜龙王庙村小学任教。民国二十八年,在苏州洙泗巷小学教书时,毅然弃文从武,参加抗日部队。
    民国二十九年夏,戴忠在常熟东乡参加了新四军地方工作,担任编辑。是年秋天,戴忠、沈省山等6人在常熟徐市戴饭桥被捕,在常熟汪伪监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斗争到底。后被组织营救,集体出狱。他因受刑,右脚致伤,后在常熟县政府担任秘书工作。民国三十年,随部队北撤,驻扎靖江县丁家庄如皋县张横村一带,管理区小学教育工作,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民国三十一年5月,在苏北靖江县丁家庄病逝,年仅39岁。
    叶圣陶的另一个学生宋志诚也有这样的回忆。
    
    叶圣陶之墓
    1977年叶圣陶重访甪直的当天,时年76岁的他告诉笔者:“民国六年,我到五高求学,叶老是我的级任老师。先生委我任级长。那时候我名叫宋志成。先生说,人贵于诚,给我改名宋志诚。就从那天起,我就一直用这个诚实的诚了,用了一辈子。”说到这里,宋志诚又不无激动地回忆道,“抗日胜利后,我流落到上海,生活无着,先生随即领我到《文汇报》馆,恳请报馆收容我卖报谋生。先生时常教育我说:时势乱,要讲气节。这些教诲,至今还铭刻在我的心中呢!”
    陈继昌原名陈寿鏊。当先生知道他还有一个继昌的学名后,就建议说:“寿鏊这个名字虽说不错,但有点俗,又是要长寿,又是要金子,有点自私。我认为你以后就用继昌这个名字,继续、继承,兴旺昌盛,有一定的广义。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继续不断的繁荣昌盛,那多好呀!”
    先生学富五车、高瞻远瞩,听先生的话绝对没有错!从此,陈继昌无论在哪个场合,都用继昌这个名字了。
    2018年4月21日,笔者专程前往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烈士陵园瞻仰。这是一组甪直镇的现代革命烈士墓群,面南背北;从东逐一瞻仰,他们分别是:陈继昌、戴忠、刘子蓉、王仁林、曹全林、许重。在每个墓穴所对应的后面墙壁上,是六位烈士的生平简介;墓前一块高高耸立着的犹如直指苍穹的剑矢状的烈士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鲜红的隶体大字,在初夏的阳光下格外醒目与肃穆。
    怀宁堂走出的儿童文学家
    严大椿号锡寿,1909年出生在甪直一家拥有一千五百余亩土地的大地主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在“五高”读书时,班主任恰巧是叶圣陶老师,在叶老的教育培养下,作文成绩很好,经叶老师鼓励,他常投稿《儿童世界》杂志,并得到发表。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叶圣陶带领学生们走上街头,使千年古镇第一次发出反帝反封建的声音。
    严大椿亦参加了街头宣传小组,他与同学戴宗梁、钱信鱼等创办《挣扎》半月刊,以宣传民主思想,揭露社会阴暗面,深受叶圣陶、王伯祥等老师的赞赏。后来受阻于地方封建势力而失败,就去上海进持志大学附中及立达学园读书。他竭力追求进步,靠拢中共地下党组织,并参加送信、发传单、贴标语等工作。父亲故世以后,家中计议分拆家产,写信叫他回家继承田产,他非但不回家,还给家中写信拒绝继承,大意是:虽然我身体是父母生的,但我的生活和读书都是农民血汗所供,我将来要自食其力,不做剥削者。直到解放,他始终没有接受过田产和租米。
    1928年立达学园毕业,严大椿设法筹措费用,自费去法国格城大学留学,两年后因经济不支而回国。
    回国后,严大椿经老师叶圣陶介绍,就在开明书店、儿童书局等处任编辑。他常说:“教育后代,就要从儿童时代开始,我愿意做这工作。”从此就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儿童文学的写作生涯。在他的作品里着重贯彻了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并教育孩子要勇敢正直,实际上这些都是他自身的写照。1946年他加入了上海市儿童读物工作者联谊会。
    他为人诚实耿直,解放初儿童书局里就他一个人揭发了官僚资本,并帮助政府接管,曾遭到威胁、说情等种种阻拦,但他不畏强暴,不讲情面坚决揭发。他说:“当我认为这是件该做的事时,就不计个人得失,努力甚至拼死也要完成。”
    后来他调赴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由单纯的嫉恶如仇,转而初步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毕业后分配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1953年冬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及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民促出版系统总支宣传委员。后来为了适合他的工作和照顾家庭起见,1955年调回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先后两次被推选为上海市长宁区人民代表。
    严大椿终生从事儿童文学工作,是国内有名的儿童文学家,数十年来在国内外报刊投稿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译著,如《大象塔本》等,至1984年统计单行本即达35种,若干著作更被译为日文、法文在海外销售,日本儿童文学家访问上海,曾数次参加接待,颇有影响。1991年1月15日,严大椿因病逝世,享年82岁。
    尾 声
    1922年4月,叶圣陶因夫人胡墨林分娩在即,不得不辞去只担任了两个月的北京大学预科讲师一职,匆匆回到甪直镇,翌日即举家迁回了苏州城。后因抗战爆发,1937年9月,叶圣陶全家离开苏州家乡,辗转在四川各地。
    这一去就是半个多世纪,直到1977年春,叶圣陶才有闲携部分眷属回苏州,重访了甪直镇。事后,他作了一首七律《重回甪直》以示纪念:
    五十五年复此程,淞波卅六一轮轻。
    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
    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肩行。
    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
    1988年2月16日8时20分,叶圣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根据叶圣陶的遗愿与他家人的要求,苏州、吴县两地政府在甪直镇原“吴县五高”的旧址上,建造了叶圣陶陵墓与纪念馆。
    距叶圣陶纪念馆不远,是甪直镇烈士陵园,陈继昌(衣冠冢)、戴宗盘两位烈士也长眠在那里。他们将永远陪伴着恩师,昭示与激励着后人向前奋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