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汉史纲要》的学术成就 《秦汉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的写作方式,采用20世纪在中国兴起的章节体,各章各节叙述的政治性大事件,大体显示出时间先后的顺序,但更多内容是分类归纳,以求首尾完具,线索清晰。这种体裁实际具有机动灵活的特征,便于作者匠心独运,写法创新。《纲要》全书仅仅15万多字,但是内容却极为全面,各个章节的布局也十分得体。其撰著宗旨是要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不同于古代史书也不同于近代(1949年之前)历史教科书的新型教材兼史著。 本书总共七章的篇幅,秦朝历史置于第一章,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内容。第二、第三章为西汉历史,前一章论述西汉的经济与政治建树,后一章论述西汉加强中央集权与对外的扩张,这可以说是抓住了西汉历史两项最重要的内容。第四章题为“王莽的改制,赤眉绿林大起义”,将王莽的作为置于显著的地位,但论述行文则是予以贬斥,紧衔接的是农民大起义,自然显示出王莽的施政方式是导致动乱的重要原因。许多后来的历史教科书弱化了王莽改制的历史记述,这与本书相比,颇为逊色。第五、第六章论述东汉历史,前为“东汉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包括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问题,后章讲东汉社会矛盾及黄巾大起义,这其中也有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主要是宦官集团与外戚力量的恶斗及其轮番掌政,败坏了东汉的统治根基。最后第七章,集中讲述秦汉时代的文化。全书结构严整有序,轻重合宜,对于一段时期的文化事业采取集中论述的方法,也被后来大多数的历史撰述所效仿,这种安排是妥当的,既不干扰经济发展、政治变动论述的连贯性,又可以展示一时期文化事业的全貌。 与篇章结构密切相关的是内容结构,《纲要》在这一点也具有创新和开拓之功。阅读全书,可以看出杨先生对于秦汉历史的论述,是抓住五大主要内容,即经济、政治、文化、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前三项为史学界撰述通史、断代史所公认的重点内容,农民起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所格外注重的内容。杨先生顺应时势的做法有着时代的合理性,同时也具备学术的合理性,因为西汉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大汉的黄巾起义,确为撼动全国、导致社会大变动的事件,不容忽视。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纳入重点内容,则是杨先生基于对中国古代史整体把握而得出的创树。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们,自古以来族属繁多,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至今仍然是包含着五十多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民族关系实际牵动各个朝代的国家要务。同时周边的国家政权与中原皇朝或和平交往,或朝贡称藩,或相互争战,加之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交织一起,成为古代中国历朝兴衰的重要导因。《纲要》从结构与篇幅上显现出对这一内容的重视,实为卓识。但遗憾的是后来历史撰述,将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往往置于附带一提的地位。因此,阅读杨先生的这部《纲要》,要领略内中的学术义蕴。 除了篇章结构和内容结构的高超之处,细读《纲要》,还可以体验出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第一,引据史料极其丰富,显示了言必有据、求真务实的治史态度,以实际的教学和撰著抵制了当时日益增强的“以论代史”的偏颇流风。《纲要》初版为32开本,每页满打满算最多可容900字,但80%的篇页都有著名引文出处的页下注,而没有页下注的30余页,多半具有随文讲明出处的引文,所以偶尔没有标明引文者仅仅十余页而已,不足篇页书面的10%。引文的密度则很大,一页页下注达到5条、6条这十分普遍,最多则可达到10条。在撰写丰富的引据之中,属于理论性论述的仅仅5条,即引自苏联《真理报》文章1条,引自《学习》杂志文章1条,引毛主席语句3条。其余除作者几处根据估计史料对史事或典故予以解说之外,基本为引证《史记》《汉书》《后汉书》《春秋繁露》、论衡》《史通》等古籍的资料。大多引文简明扼要,但有时也不惜篇幅,如本书第148页为了讲述“经今古文学派之争”,引述西汉季年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大段文字。许多引文恰到好处、证力千钧,如第126页引宦官吕强在黄巾起义背景下,进言汉灵帝说:“党锢久积,人情多怨,若久不赦宥,轻与张角合谋,为变滋大,悔之无救”,于是朝廷大赦,解除禁锢。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虽矛盾尖锐,但仍以镇压农民起义为共同利益。没有很深的史料功底,就不能以此来论证古代的阶级分析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历史著述越来越时兴大量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句,有主张“以论带史”的理念行世。本来杨翼骧先生1954年发表《为甚么项羽是农民起义领袖》一文,也是密集引证经典论述的,但随着学界轻史料之风的蔓延,杨先生于1956年就改以密集引用史料的撰著风格,此年发表《关于汉代奴隶的几个问题》一文即有极其明显的转变,这与《纲要》一书略同,都是着意以自己的史著抵制“以论带史”而渐趋空疏的学风,这种在唯物史观框架下重于史料的理念,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在求真务实基础上形成鲜明的卓识特见与精湛的史事记述,是本书的又一亮点。杨先生重视历史资料,又具有谙练辩证分析方法,故能得出不少特殊的见解。例如第二章分析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首先指出刘邦获得的关中地区,是当时最富庶之地,此处作为根据地,经济力量有所保障。《纲要》征引了可靠史料,有符合历史唯物论重视经济基础的观念,这个见解明显优胜于许多学者的论述。在论述西汉衰亡问题时,用很多文字叙述“五德终始论”“三统说”以及天人感应观念在西汉后期的不良影响,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学术启迪。由于全面把握史料,加之文笔流畅,在叙述复杂史事上也能够举重若轻,例如关于“经今古文学派之争”,情况十分纷乱,而本书则叙述得有条不紊,刘向、刘歆整理图书工作、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来龙去脉、相互斗争以及趋于合流等,都讲解的相当清晰。 第三,《纲要》一书在历史观念上,首先表现为反对统治者的暴政,其次是重视探讨历史事件的长远意义,其三是肯定统治阶级也会对历史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如实看待客观史实的体现。第一章第三节专设标题批判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于此对比,赞扬了西汉初期六十年间的“无为”政策。对于王莽称帝后的暴政,对于东汉镇压黄巾起义军时的残酷屠杀,本书都予以批判和谴责,体现了历史著述中的人民立场。 在历史评价中,对秦始皇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汉武帝的军事扩张行为,则从历史发展长远意义上给以一定程度的肯定。认为秦始皇的举措“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汉武帝的功业扩大了中国疆域,开展了国内外的交通,有利于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因而更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这与他们造成的当时和短期内的消极后果,各自别论,是以辩证法从不同角度的评价。特别应当强调:从长远影响剖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念。 古代的统治阶级是否能够主动地对经济发展、历史前进起到积极作用?这曾经是历史理论上颇难掌握分寸的问题。杨先生没有发表理论性的见解,而在本书及其他著述中,融入自己的观念,即肯定了统治者能够主动振兴经济、改善民生和促进历史发展。如果说西汉初期的“无为”之治和开发经济,可以从统治者慑于农民起义力量的“让步”解说,那么西汉中期汉昭帝、汉宣帝时期采取轻徭减赋、赈灾济贫举措,并无农民起义的背景,乃是朝廷主动挽救汉武帝竭力用兵造成的危机,致使“汉帝国的国力又强盛了”。这是典型的历史史实,但许多大大小小篇幅的史书,对此事没有记述,可见杨先生在薄薄的《纲要》中,用约两千字篇幅专作论述,绝非偶然,是实事求是治史、肯定统治阶级历史作用的体现。 至于《纲目》一书出版于60多年之前,又十分简略,思想上有时代的局限,史事叙述上不能不择要删繁,相信读者自然有所感受,也会取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要之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以加深历史学的探讨,促进历史学的健康发展。 四、余论:南开历史学科早期建设的经验 为了深入理解杨翼骧《秦汉史纲要》在那一时代的史学意义,需要从中国当代史学史的视角以及更宏观的视野来考察,这就应涉及1950年代历史学之学术基础与学术建设的问题。何为历史学的学术基础?对于一个史家而言,其一是要具有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相应史料的积累,其二是在思想方法上获得一定程度的指导方向。人们往往言其一而忘其二,则不全面。古人言:“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这里所谓“宗旨”,就是指思想方法上的一个明晰的方向。古往今来所有进行历史研究卓有成绩的学者,无论进行宏观论析还是微观探索,及时完全做具体史事的考订,也必当抱有个人的宗旨,其学术呈现出有序性的推进。倘若纯属零敲碎打,则不成气候。1950年代史学上大力推行唯物史观的理念与方法,对于许多史家实际是展示了一个思想方法的新境界,既增进学术基础,也开发出十分广阔的探讨空间。 在南开大学的历史学科中,研究中国史的郑天挺、杨志玖、王玉哲、杨翼骧,以及研究世界史的吴廷璆、杨生茂、黎国彬等,都是诚心诚意接受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学者,他们在治学中,将扎实的历史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相结合,各自做出了引人注目的史学业绩。在当时,这几位学者都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可谓是1950年代南开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说明了历史学界接受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已经成为主流地位,其中杨翼骧是积极学习与运用唯物史观的典范。如前所述:杨翼骧是以中国史学史研究为专业选择的,早在1949年就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念拟订中国史学史教学提纲。1953年杨翼骧在郑天挺先生帮助下谋求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其中一封寄给郑天挺先生的信件说: 毅生我师: 前接手示,敬悉生事已得南开行政领导方面同意,并拟先致函政法学院,再请求高教部调派。近日向政法学院询问此事,据云尚未接到南开方面的公函,如接到时必就答复,对此事完全同意。又据钱端升院长表示,亦赞成生去南开。是则政法一方面已无问题矣。但至今未接到公函者,想系南开方面未与政法直接洽商而迳向高教部请求,不知是否如此?此乃生所得情况,谨以奉闻。生近日正在编写秦汉—南北朝讲授提纲,曾与余让之先生交换意见,并吸取他的经验,不日可以初步完成。敬请安好 生杨翼骧敬上九月七日晚 这里的重要信息是:杨翼骧在未到南开之前,即已由郑天挺先生预定主讲秦汉至南北朝历史,而且已经基本拟订好教学提纲。这份历史教学提纲,也一定会像之前拟订中国史学史教学提纲一样,是努力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针,此亦理所当然。那么,杨翼骧之加入南开历史学科,不仅预示了南开大学今后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发展潜力,而且他率先拟出的通史、断代史历史教学新设计,必然被郑天挺先生所汲取,从而在整个通史教学体系构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根本而言,南开历史学1950年代的学科建设,是郑天挺领导下群策群力所造就,其中杨翼骧的贡献不可隐没。南开历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顺从学习和贯彻唯物史观的指导,成绩显著,自1955年到1959年,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锤炼、提高,陆续出版了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实际上杨翼骧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纲》也已完稿,交与天津人民出版社准备刊行,因意外事态而不了了之,稿件沦失。所有这些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断代史著述之出版,都得自郑天挺先生的部署,而且联系出版社也是郑先生出面接洽,其推动力至为关键。因为杨翼骧《秦汉史纲要》、杨志玖《隋唐五代史纲要》的初版,都是在上海新知识出版社,面世时间仅相隔3个月。1957年再版了上述二书、1959年出版了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实际是已将新知识出版社合并在内。可见这一系列的历史教科书写作、出版,乃是郑先生的统筹策划与安排。郑先生忙于提携其他教师及各种行政事务,自己的《明清史讲义》却未及修订成书,是系列教材出版的一个缺环。然而在当时,这已属于成果斐然,还没有哪一高校如此快速地取得同等全面的历史学业绩。 《秦汉史纲要》中以经济、政治、文化、农民起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五大内容为轴心的创树,以及其他方面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论述,上文已经揭示,此不再赘。而未能面世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史稿,多年以来情况不明。2018年8月,笔者从网上书店购得杨翼骧先生全套“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讲义等文献,初步研读,即可发现在运用唯物史观撰写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讲义中具有更为精到的创见,而且同样或者是进一步体现出稳健、务实的学风,不着意于大量引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而是将唯物史观融入叙述框架和史事评析之中,把“史”与“论”紧密地有机结合,此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坦途。南开老一辈学者的治史实践,大多如此,这是1950年代郑天挺领导下历史学科建设的特点与优点。在深入的史学史研究中,这样成功的经验,应当得以总结和弘扬,以利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从略。如需查阅或引用,请阅原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