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成员都认同和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自觉地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从政治认同的视角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方略。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及其内生动力 (一)“多”与“一”:辩证的共同体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为我们积淀下的财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探究多元积聚成一体的共同性具体体现在:地域的共同性、记忆的共同性、文化的共同性、精神的共同性相互催化,成为多元积聚成一体的复合条件,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 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横向结构或格局来看,是“多元”的民族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整体,56个民族是组成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单元和部分, 是有机的聚合,聚合的有机性来自不同民族之间的共性和56个民族共有的共性。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纵向结构或层级结构来看,是上位的“一体”统合下位的“多元”,“一体”是由共同利益、共同命运所决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优先性,“一体”的优先性在主权国家时代则体现为对国家利益和主权唯一的尊崇。“一体”的显著性在现代主权国家之间的竞争中越发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两者作为“两个端点”进行比较,因为“多元”与“一体”本身是相互融渗的。 (二)中华民族的内生动力:追求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经历了齐头并进、人口和国家同构的进程。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及其先民在文化、经济、情感上互动、交流、融通,既编织起依存共生的社会网络,又融汇出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追求,意指尽力寻找、探索,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既是明确的态度指向,又是主动的行为取向。团结统一,是追求的目标,也是秉持的价值和奉守的规约,是一种基于传统天下观与“和合”理念的政治认同。 认同是一种传承,认同可以萌生力量。追求团结统一的政治认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成为形塑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力量。近代以来,指代各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民族”概念不断普及,意涵日趋明确。它指称中国国内包括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内的大的民族共同体之“中华民族”概念,成为主导国内政治舆论的“中华民族”概念之流行用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一系列要素,包括物质性要素和精神性要素。诸多共同性可以生成共同的认同,认同则被视为共同体凝聚的关键因素。 二、追求团结统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国家建设理论上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就是培养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认可和忠诚,属于政治认同培塑。 凝聚国民团结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而言,最关键的要素是国民(人民),因为是国民(人民)赋予领土边界划分与承继关系,是国民(人民)成为主权的集体拥有者、捍卫者,是国民(人民)选举和拥护政府。 一个承认自己拥有不同民族群体的多民族国家,只有同时培育一种各民族群体的成员都拥护并且认同的超民族认同时,它才可能是稳定的。国家认同就是超民族认同,也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它在认同层位上高于族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建设至关紧要。新时代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建设聚力于培养各族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领导、认同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认同各民族共命运、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新时代民族研究领域、民族工作领域最为重要的议题。 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内生动力的承继。当下的团结既包括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也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国民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团结统一是一种状态、一种局面、一种价值,从行为发生学来看,则是一种驱动行为的认同。 三、“五个认同”汇聚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认同伟大祖国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合法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各民族不断融汇聚合的过程,是一个共同体内在凝聚力不断增量的过程。在这个纵向发展进程中,始终秉持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深沉而执着的国家认同。在历史根脉回溯中,爱国主义是当代国民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在现代政治格局中,爱国主义是国民对国家主权的珍爱,对国家荣誉的爱护,对国家利益的捍卫。 (二)认同中华民族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与纽带 共同体是由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借助纽带的作用结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家,家的纽带是亲情,中华民族一家亲,就是各民族互为家人,相濡以沫,肝胆相照,守望相助,荣辱与共。对于中国来说,家庭被视作秩序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具有中国温度、中国智慧的民族关系注解和囊括。 (三)认同中华文化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力量与气质禀赋 中华文化是具有中华特点的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各民族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内在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标识。认同中华文化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守护文化安全底线,在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中既承接优秀传统,又与时俱进。 (四)认同中国共产党就是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导引力量 中国共产党以其革命性、进步性赢得了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来自于人民,党员群体来自于中华民族,从属于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舵手”和“发动机”。作为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不断发挥着利益聚合、组织动员、制度建设等功能。 (五)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道路与方向 人的共同体自身也是社会共同体,必然体现出特定的社会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人民、国家、中华民族政治社会发展的底色,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发展“为了谁”及“走向哪里”的问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五个认同”均属于政治认同,五个认同分别涉及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整体结构、内生力量、领导力量、未来走向等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从深化“五个认同”中获取滋养、多维感知、整体提升。 四、结语 人类的政治历史始终围绕着权力和权利而展开,在涉及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议题上,各民族共同享有权利、共同运用权力成为理想化的选择,与此同时,打造国民共同体成为政治认同培植所致力的目标。伴随着近代以来王朝体系崩塌、权力归还人民的政治转型,以一种民族主义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经历百余年而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被证明是一条无可替代的现代中国可以熔铸多元意识进而构建现代国家的合理可行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凝魂聚力工程,其实质是一种崇尚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认同。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赛音/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