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线上绣娘:乡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20-03-24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 郝国强 刘景予 参加讨论

    (三)线上绣娘的生产与销售
    三江县类似有影响力的区级传承人均通过类似微信群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网络社群,在行业互助的同时帮助广大绣娘利用刺绣技艺补贴家用,实现经济增收。相邻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李氏创办的“彩云苗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同样采取类似的模式,利用互联网组织绣娘织锦、绣花,通过网络平台展示、销售苗族刺绣等文创产品,目前已经带动近百名留守妇女加入绣娘行列,每月人均增收1200-2000元。②
    依托于摩尔定律(Moore’s law)[15]、古尔德定律(Gilder’s law)[16]和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17]等网络三定律,计算机硬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们沟通的方式。摩尔定律带来了手机成本的降低以及运算速度的提高,使得广大绣娘跳过PC互联网而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说,他们跳过了中心化的门户网站时代,直接进入了去中心化的互动分享时代。部分绣娘借助微信平台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向外界宣传和展示自己的优秀作品,在积累了一定的读者和粉丝之后,还可以建立微信群,将喜爱侗绣的读者聚集到一个微信群中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同步产开宣传与销售。
    个案3:公众号、微信群与朋友圈的传播
    WQM,女,25岁,侗族
    前年,我开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一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可以通过这个渠道来宣传我们侗族的刺绣技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侗绣,而微信和公众号上聚集的大多是年轻人。我经常会发一些自己的作品,以及其他优秀的刺绣技艺和相关新闻动态。时间久了,订阅的用户越来越多,超过了2000人,而且有一些还在后台给我留言。鉴于这种沟通方式效率很低,所以我就开通了一个侗绣爱好者微信群。在这个群里,我会定期发送侗绣的手法、作品等信息,也会找时间回答大家的问题。现在这个微信群已经达到500人的上限,除了定期分享侗绣行业动态以及一些好的作品外,还有一些人建议开一个网络刺绣培训班。我正在考虑接下来的几个计划:一是继续定期更新微信公众号,但是要学习和吸收一些好的公众号的做法,多发美图和作品;二是计划招收第一期刺绣学员,开设网络刺绣培训班,计划招收50人的实验班,积累经验。三是开一个微店,让大家可以购买我的作品,通过朋友圈来帮我扩大影响力。
    (四)侗绣的创新与活态传承
    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抵挡主流文化带来的现代性的冲击。侗绣苗绣的技艺没有文字记录,主要靠师徒传承的传统模式。一些复杂的刺绣技法面临失传的困境,如果没有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的介入及保护,那么和很多消失的地方性文化一样,侗绣可能会逐渐衰落下去,而这也就是之前几十年的状况。转机来自2003年,国家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中国文化艺术联合会联合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6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每年的6月10日定为“文化遗产日”。广西也快速组建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地文体新广局也下设非遗保护小组,配合国家层面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三江县文体新广局下设文化管理股,负责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和推荐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档案及数据库;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组织实施优秀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普及工作等。在地方政府与当地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三江县申报的以同乐刺绣为主体的“侗族刺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贵州“锦屏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动了三江侗绣的传承与发展。2010年,三江县在同乐村建立了侗族刺绣传承基地,打破“母传女、婆传媳”的传统,让传承人将侗绣技艺传给广大女性,共培训了数百名绣娘。其中先后有160多人次400多件绣品参加各级传统手工艺比赛及展览。③每年“文化遗产日”,三江县还定期举办“侗乡绣娘展风采·居家就业带致富”“刺绣大赛”等系列文创活动,大力推动侗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除了政府有关机构的大力保护与扶持,高校以及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工作。广西先后确立了广西民族大学站、广西艺术学院站等6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开设非遗传承人研究计划培训班。广西民族大学刺绣服饰班截至2018年共开设2期,培训了30多名三江籍绣娘。④培训班开拓了非遗传承人及绣娘的视野,增强了他们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融合的能力。此外,柳州市还联合三江县开创了“侗绣进校园”和“侗绣进社区”的模式,将侗绣技艺引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与该校服装设计等专业相结合,瞄准民族风情旅游产业带来的刺绣服饰品及汽车内饰品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传承和发扬侗绣非遗文化。
    与自上而下的官方推动与保护、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文化的“博物馆”式保护不同,侗绣非遗传承人在活态传承过程中发挥着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他们定期进入社区,启动非遗学堂、非遗培训班等,培训广大绣娘,提升刺绣技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并在侗绣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真正的活态传承。类似的创新做法有:一是利用微信群组织的侗绣生产网络,利用线上教育进行的侗绣培训与传播;二是根据市场供需而设计的创新产品,包括附上绣片的手机包、手提包、车挂饰等文创产品;三是利用微信口碑营销和传播的私人定制侗绣产品,等等。
    三、互联网技术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思考
    (一)线上绣娘与网络劳工
    在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中,“网络劳工”迅速成长为至关重要的社会力量,意指制造业、服务业生产过程随信息技术普及和全球化程度提高而被网络化。[18](P32)三江侗族的线上绣娘便是这样一个快速成长的群体,他们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县域范围内的组织和协同,同时依赖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实现了天涯咫尺的联结,与东南亚等地的企业展开合作。他们在家中通过手机微信接单,在家里刺绣,灵活安排工作,类似自由职业者,但是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单靠出售劳动时间换取收入,还处在劳工的阶段。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除了一些绣娘全职从事刺绣以及服装制作工作外,一半以上的绣娘还只是将刺绣收入当做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而非主要来源。随着在线订单的增加,当线上收入大于本地人购买的线下收入时,侗族绣娘则开始成为真正的“网络劳工”,并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彻底解放出来。
    (二)打破信息茧房,提升认知水平
    “数字鸿沟”最早是指因特网拥有者和非拥有者之间的差别增加了现存的来源不平等和在复杂互动中社会排斥的基础分裂,增加了信息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鸿沟。[19](P262)现在这种因为是否能够接入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鸿沟已经逐渐缩小,在智能手机和4G普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鸿沟,即不同群体之间因为信息壁垒和认知观念差异带来的“信息茧房”。[20]绣娘常年生活在三江县同乐镇的村落中,虽然也可以通过微信及朋友圈获取一些有关刺绣的信息,但是大多数文章都是由一两位绣娘转发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绣娘只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及其和生活相关的少量信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桎梏自身的信息茧房。虽然部分绣娘热爱侗绣技艺,但是他们却对目前发展迅猛的江苏苏绣、贵州马尾绣等了解不多,而这些信息恰恰是发展本地侗绣非常重要的。因此,绣娘们急需走出去开阔视野,同时借助学习新知识打破信息茧房,消除信息壁垒,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三)保持强联系,拓展弱联系
    在互联网社交领域研究中,有一对强联系和弱联系[21](P35)的概念。最早格兰诺维特通过研究发现,多数人找工作是依靠私人关系也就是熟人而非亲密的朋友。[22]也就是说,在找工作这件事情上,弱联系要比强联系更加有效。通过对绣娘群体的社会网络进行调查发现,这是一个聚集系数(the clustering coefficient)[23]很高的网络,也就是一个彼此熟悉的熟人社会。这样的社会网络其优势在于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成员之间的交往行为在社会群体内部进行“广播”而被公开。即便是私底下发生的行为,如果交往一方行为不端,也会有来自群体成员的社会制裁和信誉后果。[21](P42)其劣势在于缺少足够多的结构洞,也就是将绣娘群体与外部网络连接的节点。同乐乡某村的近百名绣娘,实际上只有1位具有结构洞的功能,即与县妇联保持相对紧密的联系,并经由妇联从香港等非政府组织获取部分刺绣订单。这种弱联系恰恰是目前三江侗族绣娘所欠缺的,拓展各种渠道带来的弱联系可以帮助侗族刺绣走出三江,获取市场的认可,从而接到更多的订单。否则,依托三江县内部的熟人关系很难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四)创新能力与文化竞争力较弱,难以获得外部市场的认可
    信息化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知识与智慧的价值”创造,这将带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一体化。[24](P58)线上绣娘将非遗刺绣技艺转化为生产资料和文化资本,成为技艺、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面临着如何市场化以及被年轻人接受的挑战。一方面,绣娘们根据生活经验将绣片缝在手机袋和腰包上,将艺术和日用相结合,获得了三江县人的认可,提高了绣片使用的生活场景,而不再仅仅出现在服饰上;另一方面,绣娘们的作品还未完全获得外部市场的认可,这中间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布迪厄认为,艺术场是对艺术的价值创造权力的信仰不断得到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需要分析家、艺术史论家及艺术家、商人和收藏家共同的参与。[25](P11)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绣娘目前还未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举例来说,绣娘从外地拿到的订单大多是有都市设计师设计出图案,然后交由绣娘们进行刺绣,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绣娘们的文化价值,将其变成了简单劳动力。
    针对以上困局,一方面需要绣娘们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认知、技艺和创新能力,打破信息茧房,拓展与外界的联系,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等共同努力,将侗绣打造为文创产业的典型,提升当地的文化品牌和知名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