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科技考古 >

展望人工智能与考古学的合作

http://www.newdu.com 2020-03-27 《中国文物报》2020年3月 夏浙新 参加讨论

    2018年11月2日,国家文物局联合工信部、科技部印发《文物保护装备发展纲要(2018—2025年)》的第四部分主要任务(二)“提升文物保护装备保障能力”的一节中,明确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创新,提升文物安全防护、监测预警、考古发掘、保存保管、保护修复、文物防震、展示利用等现有文物保护装备的性能,促进产品升级。”首提人工智能技术与考古的融合与创新应用,不但迎合了正在进行中的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基因工程、超导、石墨烯等主要标志的工业革命4.0的浪潮,而且为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装备的提质增效指出了新方向。2019年3月31日,教育部最新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资格,人工智能的研究团队逐渐走向专业化,以人工智能为新方向的科技考古手段,也会随着AI的不断开发呈现出新的态势。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属于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的甚至超越人的智能,本质上还是一种能力,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计算机、软件、机器人等等。在人工智能的分类中出现了以能否自主推理和解决问题为标准的强弱人工智能,目前应用到研究领域的多为搜索、数学优化、统计方法、计算智能、逻辑推演等较为低级阶段,我们的学术研究包括考古学发掘与研究上目前能接触的人工智能也基本处于弱人工智能这个阶段,比如田野考古中常用的GPS微波感应语音提示器、智能数字对讲机等先通过语音对话,然后执行命令,无不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有数据库内数据的搜索、辅助虚拟技术对考古情景的重建等。
    而关于强人工智能,那是能够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机器,前提是在自我意识下完成上述任务,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体系,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文明,即“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深度学习”。使其具备推理的模拟能力,这是考古学者对人工智能使用的一个重要目的,但是这种能力是在集合了所有考古学者经验与智慧后才具备的,怎样让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智慧与经验的集合上有意识地处理考古学信息数据?首先需要一个不断增量、统计了各种考古学信息的数据积淀,然后机器深度学习后根据人提出的问题主动地提供答案和结果。这所有的基础都在统计学上分类细化和不断修正。
    前段时间网络上一篇以“最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考古”为题目的文章,讲述了考古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绝缘性,论据包括了考古调查、发掘、整理等方面都因人脑的结合度太高、人脑的依赖度高而认为考古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不可否认,就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来看,考古学研究的许许多多方面都还有赖于人脑的智慧。人工智能不能取代考古。但是,人工智能毕竟是一种手段,将考古工作分别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点,人工智能的触角却是无所不及,还需要人工智能在考古学者归纳总结的集合下“身体力行”。如果从经验出发的话,人工智能还是可以替代一部分的。比如人工智能机器解决不了新问题,但是能做一些前置性的工作来替代重复性的劳动,考古发掘中的某些工种就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或机器所取代。
    未来人工智能在考古学的研究上将更加着眼于强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了的电子计算机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使用将非常广泛,在分析复杂、不成结构的考古学遗存及现象上颇为有利,我们常见的考古制图软件、数理分析系统、DNA模拟等,有了这些研究基础和范例,加之人工智能超强的渗透性,考古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也将会是水到渠成。
    虽然暂时不会出现帮助考古人发掘的机器人,但是辅助考古学研究的机器设备会更加聪明。
    感谢科大讯飞邢露程序员给予最新的AI理路与成果分享。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