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 刘东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见图),高22.5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5厘米,1982年安徽寿县出土。 此罐直领,平沿,圆肩,鼓腹,平底。肩上置八个系,其中四个为桥形系,四个为双股泥条形系(有残缺),对称交错分布,很有特色。罐体施青黄色釉,釉面不匀,有明显的流淌现象,下腹部呈现数道蜡泪痕,积釉处呈深暗的窑变色,尤以腹部两道凸弦纹积釉最多,已近黑褐色。罐身以两道凸弦纹分割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各部分皆有大量贴塑图案。其中上部饰莲蓬纹、朵花纹;中部贴犬、虎等动物纹饰,间以莲蓬纹交替;下部饰覆莲座、菩提、花草等纹样。从这些纹饰的制作方法看,应当是采用模印贴花的装饰手法,即将模印好的纹样图案贴于胎体,再施釉烧成。工艺流程是较为复杂的,而这样的贴塑,加之别致的肩部八系与腹部二道凸弦纹,使得整个器型突显强烈的立体感,为早期寿州窑中的极品。 另值得注意的是,该罐的贴塑纹饰有浓郁的佛教元素,如菩提、覆莲座以及莲蓬果都与佛教息息相关,这些纹样让其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笔者认为,此罐的用途极有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而这样的贴塑纹饰风格又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宗教瓷器,如宋元时期,江西、安徽一带大量存在的“魂瓶”(又称“日月瓶”、“龙虎瓶”、“谷仓罐”),其肩部就大多堆塑有龙虎、日月、蛇鸟等纹样。 寿州窑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上窑镇,是隋唐时期知名窑口之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即有对寿州窑的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就是说:寿州窑生产的茶具是黄色的,泡出来的茶是紫色的。从窑口和各地出土的寿州窑瓷器看,确实以黄釉瓷器居多,兼有青釉、黑釉瓷器。其主要产品隋代以盘口壶、大罐、碗盘等较多,唐代则以碗盏、执壶(注子)、瓷枕等最为多见,而近年又出土了北宋“大中祥符”铭文字样的瓷枕,这又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寿州窑制瓷的下限至少延迟到北宋中期。 关于寿州窑的创烧时间,近年来学界研究认为,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在郡县侨置的大背景下,南迁的侨民带来了先进的制瓷生产技术,推动了淮河流域制瓷业的出现和发展,因此寿州窑的创烧时间很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从器型风格看,应早于隋代,公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品。 不过之前的著录中多称其年代为南朝,笔者认为不确切。这件寿州窑青釉贴塑罐与1982年山东淄博出土的一件青釉贴塑莲花尊风格十分相近,尤其是腹部的贴塑花卉纹饰几乎完全一样,器型具有浓郁的北方造型特点,应该不是南朝,而是北朝的产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