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西革命老区文化资源深厚,在高质量脱贫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本文重点阐述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在广西老区高质量脱贫中的作用:一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振奋民族精神作用,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二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三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拓展新空间。 关键词:文化资源; 广西革命老区; 高质量脱贫;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研究”(14AMZ005); 高质量脱贫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提升脱贫实效的新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而且也是边境地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百色市深度贫困规模还较大,到2017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9.65万,贫困发生率11.33%%。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发展又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文化资源丰富,既有民族文化资源,又有红色文化资源;既有物化形态文化资源,又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广西革命老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在高质量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使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振奋民族精神,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壮、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还有满、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文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生活经验等。[1]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同时,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为起点,在广西的革命活动中积淀了独特的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为老区高质量脱贫筑牢思想基础。 (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实价值,增强各民族凝聚力 广西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各有特点,多姿多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对其分门别类总结提炼,建立起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脉络。比如在伦理道德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都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单纯朴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等传统。[2]约形成于宋明时期的壮族《传扬歌》,集壮族人民优秀伦理道德之大成,全面深刻阐述了壮族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了道德传承教育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途径和方法。[3]诗中宣扬褒勤贬惰、扬善抑恶、推崇孝悌、宣和乐助、崇尚礼仪、求公正公平、讲宽容善良的伦理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了解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窗口,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广西各族人民能长期杂居且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其共同的节日、风俗习惯、伦理思想和民间传说,以及以爱国爱家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现实价值,为各族人民更加深刻了解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和团结友爱的精神纽带。 (二)紧紧围绕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讲好老区故事,弘扬革命传统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广西百色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百色起义,革命的火种燃遍全市12个县(市、区)、126个乡镇、1542个村的土地,百色因此得名“红城”。2015年6月国家普查统计,红军在广西革命斗争中所积淀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有红七军军部旧址、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东兰列宁岩、红八军司令部旧址、龙州起义纪念广场等,构成了百色乃至广西深厚与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4]围绕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一是要树立红色文化“产品化”的理念,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增加其内涵和附加值;二是要厘清这些革命历史事件脉络,进一步收集整理和保护好相关的遗址、文物,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内涵,建设更为精细化、专题化的红色文化体系;三是通过生动精彩的老区故事,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与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革命传统,激发当地人民群众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内在动力,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汇聚更大力量。 (三)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促进基层乡风文明建设 打赢革命老区的高质量脱贫攻坚战,既要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上下联动、齐头并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是要发挥好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的作用,做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建设相结合,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二要以文化遗址为载体,宣传和展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展现壮、瑶、苗等世居民族光荣历史的记载,也要展示当下广西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中的最新成果;三是将可利用的民族文化遗存、革命遗址和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等文物建筑,串“珠”连“线”,扩“面”成“网”,以点带面建设成富有魅力、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村寨,有条件地开辟为社区服务站、农家书屋、居民活动中心、村史馆、医疗室等公共场所,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较少的困难,在惠及民生,促进基层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是积累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与之有关的其他各类经济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促进落后地区的开发,一些处于经济落后地区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利用起来,必将给该地区带来生机和活力,加速其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高品位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经济中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广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为老区高质量脱贫注入强劲动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是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普遍认同。这些年来广西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成文化产业进行开发利用,着力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精品,在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创办以来,除为观众带来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节目,还长期服务于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强劲的现代性、广泛的国际性、高雅的艺术性和大众参与性,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柱、一个文化品牌。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是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法定假期的第五年,也是广西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商贸品牌的第二年。经过数年的打造,“壮族三月三”以规模盛大的庆典、全民共享的欢腾、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又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现在,广西各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开发利用本地民俗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出现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另一个支柱。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节之一。当然,由于经济欠发达等多种原因,目前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比如有影响的企业还不多,真正算得上龙头企业的更少,文化产业人才相对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还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有待完善等。“十三五”期间是广西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一要以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做好系统规划和高层设计;二是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培育更多龙头文化企业,进一步扩大城乡文化消费水平,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三是大力推动广西文化企业出精品、出人才,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