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利津 王瑞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按照国家新规范要求对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对不少文物有了新的认识。例如这件元代龙泉窑梅子青釉刻花瓷碗(见图),通高8.8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5.2厘米,敞口、弧腹、圜底、小圈足,内外均有刻花、饰青釉,整体线条流畅,制作精良,器型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该器物于1955年从戴惟忠墓中出土,原为一对,因品相完好且珍贵稀少,山东省文物店申请收存了一件,另一件(即本文要介绍的这件器物)现收藏于利津县博物馆。1999年,由山东省文物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戴惟忠曾官至元代博兴洲的知州,墓位于利津县城西南19公里,北宋镇石门村东约三百米处,因此又称石门古墓。1955年当地村民打井,曾挖过此墓。墓离地表约5米,长方形砖拱墓室,南北长约5米,东西宽3.5米,顶部封有一圆形石盖,结构异常坚固。内有东西方向并排的两具石棺,应为夫妻合葬墓。 墓室内壁饰有壁画,绘有龙、凤、鹤等彩绘图案,画工精细、技艺高超、清晰可辨。古墓因地处黄河滩地,距河身仅100余米,多次被水淤积,封土堆早平。1981年文物普查时,将此墓定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该碗出自元墓,1999年被鉴定为宋代龙泉窑梅子青釉刻花瓷碗。在这次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工作人员发现其工艺上确有南宋时期的风韵,如器型、釉色、刻划花纹、胎色等,与南宋晚期的龙泉窑特点相近,但元代独有的特征也比较明显,其器型较大,胎体厚重,腹部外鼓,与宋代的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风格有别。因而综合各方面考虑,确定该器的制造年代为元代。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胎骨较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见赭褐色窑红,胎微出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表光泽强。北宋覆灭,人口南迁,北技南移。南技北艺的结合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不仅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及装窑烧成等有了重大的改变和提高,器型种类更是大大丰富,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风格。这一时期的器物:釉色纯正、釉层加厚、色泽莹润;胎质细腻、坚韧,硬度提高,器壁轻薄,胎色白,深中泛灰;制作精良,线条流畅,器型丰富多样,装饰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颇具艺术匠心。 元代统治者奉行对外贸易政策,龙泉窑瓷器产量激增,其规模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仅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就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题材丰富,装饰技法娴熟,釉的质量进一步提高,釉层变薄,但造型高大,胎体厚重,烧制工艺整体不如南宋讲究。元后期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其碗、盘等瓷器的外底一圈无釉,个别有文字装饰。 这件元代龙泉窑梅子青釉刻花瓷碗胎色灰白,胎质细腻,胎骨坚硬,足底圈无釉,露胎处呈朱红色;整体施釉均匀,釉色呈青绿色,表面半透明,莹润柔和,质感宛若青玉;双面刻花,内壁中心刻有一圈弦纹,四周刻划四组莲花纹,外壁口沿处刻划一周云雷纹,围绕底足均匀分布着6组刻花。整体线条流畅,过渡自然,釉色清润,制作精良,器型稳重大方,浑厚淳朴而又不失秀媚,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