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图3 ■安徽合肥 东流水 图1所示是一件明宣德蓝地白花盘。其高5.2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7厘米,为上世纪80年代由安徽省文物商店调拨入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此盘器型规整,胎体敦厚,釉面肥腴,迎光侧视可见桔皮纹。盘底除略有几道炸裂纹外,基本完整。盘的口沿略向外撇,盘壁渐收,下承圈足。盘中心绘一折枝栀子花纹,内壁依次绘石榴、桃、葡萄、一束莲四种图案,盘的外壁饰一周缠枝莲纹。盘底施白釉,且有细小开片纹,中心处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两列六字青花楷书款(图2),笔法遒劲,与宣德官窑款识书法特征一致。这件蓝地白花盘为釉下彩瓷器,以蓝彩为地,运用留白的方式,表现各种瑞果、花卉纹饰,蓝白彩交相辉映,鲜艳夺目,不失为明代宣德官窑瓷器中的佳品。 明代宣德年间是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臻于鼎盛的时期。虽然宣德朝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却创制出了丰富多彩的瓷器品种,成为后世追捧的典范。民国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就赞叹道:“宣窑之美,为有明一代冠。不但宣红、宣黄彪炳奕叶已也,即青花、五彩各器,亦发明极多,咸为后代所祖。”宣德蓝釉也十分名贵,因其色如蓝宝石,故有“宝石蓝”之称。蓝釉是以钴料作着色剂入窑烧成的,低温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高温蓝釉则始于元代。众所周知,青花瓷正是以钴料在瓷胎上作画,后罩上透明釉,而烧成的釉下彩瓷器。元青花与明永宣青花都是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钴料,因此色泽浓艳,为世人所珍。同样,宣德蓝地白花瓷,其蓝地也是以进口“苏泥勃青”钴料为着色剂,只是与青花绘图方式相反,以钴料着色为底色,留白形成图案。相比于青花瓷,蓝地白花瓷所用“苏泥勃青”钴料更多,自然更为名贵。 关于安徽这件宣德蓝地白花盘,早在1982年第9期《文物》杂志上,就刊载了房迎三先生的一篇短文,文中结尾评价称:“据有关专家鉴定,此盘比较罕见,弥足珍贵。”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类似的盘各报章中数见报道。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与之完全相同的宣德官窑款蓝地白花盘(图3),其高4.7厘米,口径25.8厘米。又如1982年秋,北京文物商店清理出一件“大明宣德年制”白釉酱彩花果盘(高4.8厘米,口径25.8厘米),虽釉色不同,但纹饰图案完全一致(参见《文物》1985年第5期)。而明成化、弘治官窑款类似装饰风格的盘,则在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博物馆中多有收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宣德盘一般有无釉的细砂底与釉底之分,日本学者萱草园主人在《谈宣德官窑瓷中“落款盘“》一文中,通过大量实物统计分析指出:“宣德盘类以直径26厘米为分界线,小于该尺寸(含26厘米)则盘底施釉,大于该尺寸则盘底无釉……如果口径过大,烧制时容易塌底、变形,为避免类似情况,入窑时需在盘底铺放炭灰、稻糠之类……”因此,各式大盘通常为无釉的细砂底,中、小盘则为釉底,且釉底中心往往有双圈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这件蓝地白花盘口径正好是26厘米,底部施釉,恐怕是釉底盘中尺寸最大的一件了,故而更显得珍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