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青釉双鱼尊 青州出土唐三彩双鱼榼 河北井陉出土邢窑白釉双鱼榼 唐三彩双鱼瓶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双鱼尊 说到双鱼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对白居易的《家园三绝》应该不会陌生,诗中就有一句“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说文解字》将“榼”解释为“酒器也”,可知双鱼榼是一种酒器,外形似连体双鱼状,并且榼两侧均有一至两个环形系,便于系绳携带。作为盛酒器的榼出现时间较早,《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有“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至唐代,榼非常流行,文献中常有“瓶榼”“壶榼”等的记载。双鱼榼在诸多考古出土(水)的唐代陶瓷中常见,如长沙窑、唐三彩、邢窑以及广东水车窑等。 1978年,长沙望城区书堂乡出土一件长沙窑酱釉双鱼榼,这是一件轻便的酒具,造型独特,由两条鲤鱼相对合抱,两张嘴合成为榼口。腹部隆起,鱼尾自然下垂,收成平底。眼、鳞、腮、鳍,雕刻细腻逼真。这件双鱼榼线条匀称、玲珑别致,加上酱釉深沉、鱼体丰满,整器显得凝重。榼的两侧有直穿式的钮,可以系绳,携带方便。这种异形瓷榼,不能直接拉坯而成,制作工序复杂,难度较大。除了酱釉之外,长沙窑还有绿釉、蓝釉以及彩绘双鱼榼问世。 目前,唐三彩双鱼榼共出土有3件,分别出自陕西西安、山东青州和江苏扬州,其中青州和扬州两地出土双鱼榼形体较为相似。 1992年,西安长安区南里王村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件三彩双鱼榼,是唐代三彩酒器中少有的模仿动物的肖形酒器。该榼为扁圆腹,榼体由两条腹部相连的鲤鱼构成,器肩部即两鱼头顶部各有一拱形纽,可以穿绳系提;器口较小,被两鱼嘴共同承起;鱼尾朝下为器足。整个器体除鱼尾外皆施三彩釉。此榼造型设计突破了常规,巧妙利用两条对拥的鱼构成榼体轮廓,从侧面看,是一条躯体圆浑肥硕的鲤鱼正欲跃出水面,使我们联想到鲤鱼跳龙门时的一搏;从正面看,又犹如两鱼相对嬉戏,争抢食物,生活气息浓厚,且器形与鱼体的结合自然流畅,不露半点人工雕琢之痕。 1953年,山东青州出土了一件唐三彩双鱼榼。榼小口,双鱼相合成器身,口上有盖,下承高圈足。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两只小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通体施黄、绿、褐彩,造型新奇,烧制精美,为山东一带出土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1975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内出土了一件唐三彩双鱼榼,榼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鱼眼球凸出呈黑色,形象逼真,并以黄、绿、褐三色相间浸润,呈现出斑斓的釉色。 作为白瓷的代表性窑场——邢窑也生产有双鱼形榼,如1964年河北井陉县出土了一件白釉双鱼榼,通体施白釉,口缘及足部露胎,釉色白中闪青。造型呈双鱼跃起状,鱼头为瓶的口、颈、 肩部,身为瓶身,尾为瓶之圈足。瓶口外侈,腹部扁圆,圈足外撇。瓶身饰满鱼鳞纹,两侧堆塑双排鱼鳍纹,上下均有环形系,圈足置孔,便于穿系提携。除了此件外,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出水的“黑石号”沉船上也有一件邢窑白釉双鱼瓷榼,造型与长沙窑酱釉双鱼榼较为类似,只是体型稍窄,应为出口之用。 位于广东梅县的水车窑也生产有双鱼形榼,如青釉双鱼形榼,作卷口、短颈,长身似鱼形,足部微外撇犹如鱼尾。肩部带一短流,榼身两侧有对称的凹槽,凹槽上下各塑用于穿带的双系。两侧各贴塑两只圆形鱼眼。外壁施青釉,釉色青绿,有较强的玻璃质感。此榼也被视为唐代潮州窑产品。蔡奕芝在《潮州唐宋古窑研究》中认为梅县水车窑与潮州北关窑是相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两个窑场,两窑场生产的瓷器胎质、釉色、造型具有同一时代特征,“梅县、潮安唐代同属潮州管辖,水车窑产品也通过潮州这一当时繁荣的对外港口输入到泰国、日本等国家。所以,广义上说,水车窑也是唐代潮州窑中的一个窑场”。 唐代双鱼榼除了在陶瓷界被广泛运用外,其他质地,如金、银及铜中也有类似的造型。对于其造型来源于何处,有学者对此作了推测,认为:“在唐三彩和唐宋瓷器中出现的双鱼壶造型应该是来自对金银质地双鱼壶的模仿。1976年内蒙古喀喇沁旗哈达沟门出土的双鱼形银壶应该是这种造型的金属器原型”。结合陕西及内蒙古两地的考古发现可知,唐代陶瓷制双鱼形榼是在汉代鱼形陶扁壶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地将分体式融合于一体,并借鉴吸收其他质地的双鱼形器物特点,进而产生的一种盛酒器。(张海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