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类型选择的语义认知因素 在编码位移事件时,维吾尔语选择动词框架抑或卫星框架结构主要在于对路径所含语义成分的认知。Talmy(2000)将路径概念细分为三个概念成分:矢量(vector)、构向(conformation)、指示(deictic)。[1]矢量指的是动体在运动路线上所呈现出来的到达、经越、离开等信息;构向指的是动体与参照背景在位移框架内形成的里/外、旁边、上/下等空间位置关系;[3]指示则指以说话者为参照点。我们认为,维吾尔语选择V型语或S型语表达位移事件,主要与矢量中位移事件路径[±有界]的属性有关。 当要表达的位移事件的路径为[+有界],即表示到达目标地时,维吾尔语只能用动词框架模式,“路径”由动词表达,如果有“方式”成分,由副动词表达。上引他移类事件例(1)—(3)、自移类事件例(9)—(16)例即属此类,表示由一个构向进入另一构向。而当位移事件的路径为[-有界]时,维吾尔语多采用卫星框架模式,即“路径”由格语缀表达,“方式”融合在动词中,不显示是否到达目标地,仅表示由空间上一点向另一点的移动,关注点在于路径本身,如上引例(17)—(20)。下面两例能较清晰说明路径[±有界]与位移事件词化类型之间的关系: 维吾尔语在位移事件中表示进、出等概念时,词化类型的选用与人们对背景成分的认知维度也不无关系。不同维度的背景,往往要求不同的路径编码形式。常见的如,hojlα,mεhεllε,∫εhεr等,人们的认知中它们都是作为三维背景存在的,即人们将其想象为容器,因此都可以使用动词框架模式表达路径;而零维(点)、一维(线)、二维(面)背景,往往通过附加语来编码路径,即选择卫星框架语模式,如: 三、维吾尔语位移事件词化类型的语用倾向 句法属性差异会表现在语用倾向上。相同的位移事件,动词框架语言和卫星框架语言会做出不同的认知选择,[4]表现出不同的描述侧重点。维吾尔语同其他动词框架语言相同,位移事件中路径表达优先,方式只有在必要时才提及。如: 我沿着城墙转向纳格拉奇,奔到哈尼卡大礼拜寺后面时,父亲追过来跳下了马。我找不到个藏身之处,就跳进了前面的渠水里,爬着钻进了桥下面。《《χαtirilεr》din) 在建构一个复杂的场景时所做的认知处理,按照Langacker(1987)的解释,主要有两种扫描方式:总括扫描,次第扫描,前者表示扫描时以累积的方式平行地激活成分状态,复杂场景的所有方面同时呈现出来;后者则是扫描时成分状态一个接一个处理,依次得到。[5]结合维吾尔语描述多个场景时使用的路径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对路径的概念化过程中,维吾尔民族总体上使用“次第扫描”方式,体现为路径一个接一个呈现,勾勒的是过程;而在处理其中的成分片段状态时,则多采用“总括扫描”方式,路径方式同时感知,勾勒的是关系和结果。相同的位移事件各民族人们的感知往往有所侧重,语言表达具有选择性。 参考文献: [1]Y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1,Vol.2.[M].Cambridge,MA; MIT Press,2000:26,221,66,53-56. [2]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2,17. [3]范立珂.位移事件的表达方式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2. [4]里德里希·温格瑞尔(彭利贞等译).认知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6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