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康有为的洛阳行

http://www.newdu.com 2020-04-21 文汇报 张瑞田 参加讨论

    雪花纷扬,我的脚下已是一层白雪。视线与雪花交织,看什么都朦胧,却有别样的味道。我还是向前看。此时,我的双肩有雪花堆积,一片片轻盈的雪花,如一只顽皮的鸟,与我嬉戏。我看着前方,很关注地看,那是一栋石房子,有十余米长,四五米高,中间有门,开着。门的两侧是双窗,门与窗涂着绛紫色的油漆,与灰褐色的石墙相映成趣。女儿墙围着屋顶,枯萎的藤蔓恋恋不舍地攀附,似乎等待春天的苏醒。
    石房子的正面有许多字,门楣上端,嵌着一条黑石,刻有“听香读书之室”。是隶书,整饬、规矩,得清隶遗绪。东西木窗的上端,分别嵌着黑条石,略矮于“听香读书之室”,右侧的黑条石刻有“谁非过客”,左侧的黑条石刻有“花是主人”,八个字,洞释了主人的心怀。该是何等通透、放达的名士在这里听香读书呢。门两侧是一副对联,联语沉郁静穆——“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对联的款识让我们知道了石房子的主人:“张将军伯英隐铁门,营造园林蛰庐,吾来游,题之。癸亥九月南海康有为。”
    张伯英,即张钫,生于1886年7月17日,卒于1966年5月25日,同盟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举义于西安,先后任陕西镇守使,陕西讨逆军总司令,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北伐后,任河南省代主席,第二路军总指挥。1949年在四川起义,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是“听香读书之室”的诱惑,也是康有为对联的吸引,踏雪步入洛阳新安,兴致勃勃凭吊这一段历史。
    走近“听香读书之室”,感受到石房子的厚重、沉实,我默诵康有为的对联,赏读他的书法,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雪还在下,一年初始,有一场雪弥足珍贵。雪花依然在眼前飞舞,它挡不住我的目光,挡不住我在康有为对联书法中的沉醉。
    “泥丸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老子得道家奥妙,大丹将成,泥丸欲封。指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遮留,作五千言道德经之典。紫气东来乃“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凿坯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语出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中高士颜阖“凿坯而遁”之典故,以及《史记·李将军列传》,“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这副对联,康有为写于洛阳新安铁门镇的张家花园,后由康有为以“蛰庐”名之。主人张钫,从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的任上返乡,离开兵戈铁马,也不失一代名将的风度。康有为的联语和书法,饱含人生意趣。
    对联是应张钫之请撰写书之的。此外,康有为又题写了“蛰庐”,给张钫写了赠诗,现在,对联、斋名、诗句依存,成为洛阳新安的文化印痕,也是康有为游历洛阳的证明。
    康有为的洛阳之行,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吴佩孚取得胜利,班师回朝,踌躇满志。这一年是吴佩孚的本命年,48周岁,49虚岁。吴佩孚是山东人,采用虚岁。1923年4月22日,是吴佩孚50岁的生日。时值直奉战争大捷,在河南洛阳驻节的吴佩孚,政治、军事影响前所未有,曹锟酸酸地说,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
    吴佩孚五十寿辰,自然是一件大事。来自全国各地的政治、军事集团的领袖,各国驻华使节,社会贤达,纷纷到洛阳祝寿。吴佩孚有“廉洁文雅”的名声,仅收书画、花木之类的寿礼,因此,寿堂上挂满了书画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巨匠的作品,身临其境的祝寿者看着这些精心创作的书画作品啧啧称奇。
    吴佩孚五十寿辰,张钫自然是座上宾。在寿堂上,张钫从一幅幅祝寿的书画前经过,当他看到康有为的行书条幅,眼睛一亮,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认真欣赏。“牧野鹰扬,百世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宏阔、辽远,概括了吴佩孚的半生。显然,这是康有为自己为吴佩孚五十寿辰撰写的对联,然后用他生辣、野逸的行书书之,在寿堂上别具风采,引人注目。康有为没有到洛阳祝寿,这副寿联是他闻听吴佩孚五十寿辰,主动撰写,以行书抄录,然后寄至洛阳。
    康有为的情,吴佩孚领了。寿庆结束,他致函康有为表达谢忱,康有为回函,对吴佩孚的才能大加称赞,并主动提出到洛阳访问的想法。吴佩孚当然欢迎。这一年康有为65岁。此前,他参与了戊戌变法、张勋复辟等政治活动,又到世界各地考察,著述、办学、演讲,声名远播。康有为到洛阳访问,吴佩孚做了周密的安排,他想借此机会让康有为看一看自己的丰功伟绩。
    康有为的洛阳之行,吴佩孚请张钫作陪。
    1923年10月,康有为抵洛,吴佩孚把他接到洛阳西工巡阅使署,彼此热络,大有相见恨晚之叹。吴佩孚称康有为学贯中西,一代文宗,康有为言吴佩孚轻裘缓带,儒雅风流,为一代名将。第二天,吴佩孚举行盛大招待会,欢迎康有为。直系高级将领、幕僚、洛阳各界领袖应邀作陪,康有为如沐春风。紧接着,洛阳地方政府在城内关帝庙举行欢迎会,洛阳道尹、县长、商会会长、商界代表,各中等学校师生等数千人与会,一瞻康有为容颜。康有为是人望颇高的公众人物,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还有“圣人”之称,洛阳人当然愿意见到他。张钫陪在康有为左右,在洛阳地方政府的欢迎会上,他致欢迎词,说,康梁在清季领导变法维新如果成功,我国早成强国了;又说康有为不但在政治上开改革之先声,也是文章巨匠、学术泰斗;末了说他来洛游历,使洛人得瞻风采,真是幸事。
    康有为见多识广,对洛阳人的热情颇为感动,他说:“大家欢迎我,不敢当,刚才张先生欢迎词里所说的,更不敢当。不过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各位相会于古都,是我最欣幸的。”于是,引经据典,说 “河出图,洛出书”,洛阳是我国古代文明发源地,有着崇高的历史和文化地位。康有为的话说到了洛阳人的心里,他们把康有为当成了知音。
    张钫陪同,游览了关帝庙,大殿上的“翊国便民”四字引起他的兴趣,这是王铎所书,康有为说非此公无此笔力。关帝庙中的匾额、楹联,他一一诵读,并且品评。张钫在一旁认真倾听,他知道,康有为既是国际知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清末、民国的著名书法家。
    康有为在洛阳的行程有两周之久。张钫陪他游览了龙门石窟,在这里,康有为对石窟里的题记兴趣甚浓,他仔细看,一边看,一边若有所思地点头或摇头。康有为著有 《广艺舟双楫》,这是一本论述书法的著作,推崇汉魏碑刻,对龙门石窟中的书法精品多有评述,他说:“龙门造像自成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轨也。”
    亲临龙门石窟,欣赏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造像记,想起自己三十多年前对它们的品评,康有为会浮想联翩的。
    康有为与张钫共游了北邙山。这座神奇之山,所埋葬的帝王可称世界之冠。白居易诗曰:“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游北邙山,康有为感慨万千,在吕祖阁休息时,张钫看康有为兴致很高,问及戊戌变法的一些情况,其中包括袁世凯是如何告密的。康有为拜谒了几座帝王陵寝,想起光绪皇帝,陡升几丝伤感,他告诉张钫:“德宗确是个有为的皇帝,可惜受制于慈禧,未展怀抱。至于项城告密事,当年他才练新军,力量有限,杀不了荣禄,为他的前途富贵告密,我倒不十分恨他。他逼清室退位,建立共和,也不算不对。他最不该又背叛民国,帝制自为,真是死不足以蔽其辜。”
    康有为对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评价,张钫觉得新鲜。康有为亲历的那段历史,对张钫也不陌生。两个人都是忧国忧民的政治精英,他们在洛阳相遇,所碰撞出来的火花,让彼此感到温暖。
    康有为在洛阳期间,纵谈古今,横论书法,挥毫题字几成常态。有一天吴佩孚宴请,陪客众多,酒过三巡,有人请康有为挥毫,他不推辞,起身脱去长衫,悬腕秉笔,自如潇洒,气势如虹。贵客求字,他自撰联语,书就相赠。他持续书写了近四个小时,神清气爽,毫无倦意。站在一旁的吴佩孚连声称颂。
    张钫也有丹青之爱,在陕西靖国军担任副总司令时,常与总司令于右任谈论笔墨,于总司令收藏墓志已成规模,对张钫影响甚深,他也留意墓志残碑,大量收购北邙山出土的墓志,最后建成“千唐志斋”,在金石书法界影响甚深。
    康有为从洛阳又到西安讲学,11月末返回洛阳,住一日,与吴佩孚话别,然后南归。临走之前,吴佩孚奉送大量润金、旅费,康有为此行不虚。康有为离开洛阳不久,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吴佩孚惨败,到北平隐居。吴佩孚与康有为依然有联系,1925年6月10日,康有为与吴佩孚手札,深情款款,忧伤无尽——
    玉帅贤兄执事:官梦兰来,奉惠书,并承动定曼福,至喜慰。吾自去冬一病至今,生平伤心过于戊戌,以公败为仆病。而今北风变幻,沪乱伊始,粤乱如麻,川陕如沸,坐视中国至危,生民至苦,颠连呻吟之声腾天遍地。公既无聊,仆亦不能少救之,惟将迟暮供多病,奈何奈何。金佛郎案仆前已屡争之,有公主持,尚无少效,今则分赃已成实事,岂肯因吾一言而罢哉!新政府以来,吾欲无言,吾固以不忍为义者也,今则无所不忍矣,奈何奈何!但望公康强,中国犹有望耳。洞庭始波,君山青青,横槊赋诗,想多佳作,及今闲暇,望多读外国之书,知彼知己,诚不得已也。恃爱冒陈,伏维采察,为国自爱,敬请大安。书不尽言。有为谨启。闰四月廿日
    可谓惺惺相惜。
    手札中所言“望多读外国之书,知彼知己,诚不得已也”引人遐想。两个人均是复古派,对传统文化抱有幻想,在政治泥淖中跋涉日久,前途渺茫,康有为似乎感觉到走出困境的办法“外国之书”有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