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李小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七”面玲珑

http://www.newdu.com 2020-04-22 《文史知识》 李小龙 参加讨论

    欧美文化不区分兄弟姐妹的大小,以此为基点辐射出去,便是其称谓系统的简化。中国文化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于血缘与齿序的称谓恰是其外在表现,既复杂,又多变,是中国人关系的连接纽带与建构基础。《红楼梦》的复杂体现在很多方面,称谓作为生活逻辑的自然延伸,在作品中也有着丰富的表现,同时也是理解作品叙事隐脉的潜在参照。不过,对于当代在称谓上也已平面化的大多数读者来说,如何理解《红楼梦》中细密、精妙的称谓,已成了一个阅读难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三番五次“得胜头回”中的最后一个,此后,红楼故事才真正进入正轨。用这样一个见过世面的“积年寡妇”作为贾府故事的导入者,作者的设计颇有深意。在我们的阅读感受中,刘姥姥虽然生活于下层,却真正当得起“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评语,这一点在她初进贾府时八面玲珑的称谓上便多有体现。不过,在同一回故事中,她却也有称谓上的百密一疏。对这些称谓的辨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叙事意旨。
    一 得体的称谓
    刘姥姥坐船到荣国府时,“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先说“太爷们纳福”。“太爷”二字或用于知府、知县,或用于仆对主,当然也可用于自己的祖辈,这里显然都不是。刘姥姥用这个词是借用上述的前两个意思来抬高对方。不过,那些趾高气扬的人并不领情,“打量了他一会”,这是很不礼貌的;并问“那里来的”,这个问话很不客气,而不客气的重点便在于没有称谓。刘姥姥只好继续说“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刘姥姥在家商议时直说“周瑞”,在这里便要叫“周大爷”,这种称谓的变化是不同语境中的正常转换。
    然后刘姥姥到后门看见“闹吵吵三二十个小孩子在那里厮闹”,她拉住一个问:“我问哥儿一声,有个周大娘可在家么?”这里称小孩儿为“哥儿”,是对男孩儿比较亲热的称呼。不过,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对周瑞家的称为“周大娘”,这个称呼是很讲究的。在中国人的称谓语境里面,任何一个称谓的使用都不只考虑说话人,也同时要考虑听话人——事实上,越是尊重听话人,说话人选用称谓越要接近听话人。“周大娘”这个称呼不是说话人刘姥姥的(这一点下文二人见面时就会知道),而是刘姥姥尽量靠近她所询问的小孩儿的口吻。她的推测是正确的,看后文小孩儿领路后说“周大娘,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即可知;不过,刘姥姥没有充分估计贾府人员的复杂,所以小孩儿问:“那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不知是那一行当的?”按一般的称谓原则,“周奶奶”年龄一定比这“周大娘”大,本不应该混淆,不过在这里却不一定。这个小孩子也知道刘姥姥说“周大娘”是为了与他交流便利的临时性称谓,但他并不能确定刘姥姥在叫出这个称谓时,更靠近作为说话者的自己还是更靠近作为听话人的他:他先按后者来理解,告诉对方有三个“周大娘”;为了更全备,他再按前者理解,以刘姥姥的年龄称“大娘”,则于他而言可能是“奶奶”了,所以也补充说明有“两个周奶奶”。这时,刘姥姥只好把称谓的修饰全部放弃,直说:“是太太的陪房周瑞。”与小孩儿的交流才告完成。
    周瑞家的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为什么叫“刘姥姥”呢?刘姥姥的女婿王家与凤姐家连过宗,因为这点关系,周瑞家的会依照以前连过宗的口吻来称呼,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所以周瑞家的称其为“姥姥”是很恰当的。这个称呼贾府也能接受,因为等于是顺着王夫人这边来叫的,于是成了《红楼梦》中对她的通称。除了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考量:一来她年龄大,要尽量用尊称;但她地位又很低,用太过于尊敬的称呼,称呼者并不愿意,接受者也易有虚伪之感。但“姥姥”是外系的——比如《西游记》里孙悟空特别爱占别人便宜,尤其爱占妖怪的便宜,总是喜欢当妖怪的“外公”,就是因为自称外公既占了别人便宜又不用担责任。这里“刘姥姥”成为贾府几乎所有人对她的通称,原因也基本相同。周瑞家的把刘姥姥迎进去,问她来意,刘姥姥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前边一句当然是顺水人情,后边才是真意。这里的“姑太太”指王夫人。在贵族人家中,当家的女性被称为太太,《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即如此;刘姥姥再加一“姑”字,仍是从她女婿连宗那边来说的。周瑞家的说:“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琏二奶奶当然就是王熙凤,她是管家人的下一代人,所以称为“奶奶”。刘姥姥也相应地要称她为“姑奶奶”。她进房后,“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张口就想称“姑奶奶”,但她在初入豪门时有点像林黛玉,比较谨慎,先停了一下,发现周瑞家的叫她“平姑娘”,而且她叫周瑞家的“周大娘”,就知道一定不是王熙风。
    后来周瑞家的把刘姥姥引进去见王熙凤,进了门刘姥姥站在那儿,接下来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
    这段情节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对王熙凤“追魂摄魄”的描写。第一,似乎不知道人已经进来了,才问“怎么还不请进来”,其实她一定看见了,但先装看不见,一方面拿足了身份,另一方面却也有欲扬先抑之妙,无怪乎蒙府本侧批说“‘还不请进来’五字,写尽天下富贵人代(待)穷亲戚的态度”。第二,更精彩的是抬头看见时“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姚燮评“是有才料身分的女子”虽然呼应了前文所说的“拿足了身份”,但还不到位,这里更重要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圆滑:因为与刘姥姥有连过宗的关系,所以不想显得太冷淡,就要故作热情,但毕竟对方没落得太厉害了,所以她也不想真热情。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表演。
    不过, 除了对凤姐的展示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这段话中的称谓。王熙凤称周瑞家的为“周姐姐”,这当然体现出她的识礼,虽然周瑞家的是奴仆,但毕竟是王夫人的陪嫁,而且年龄比她大,用这个称呼也显得比较客气。但接下来的对比就很明显了,她说:“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首次见面,依中国人的习俗是一定要称呼的,而且下文已经表明,周瑞家的给她介绍过了,不存在“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的问题,但如前所说,如何称呼却很尴尬:如果按照当年连宗的情况称“姥姥”,凤姐会觉得有失身份,而且坐实了这桩连宗之事,但若不这样称,又显得过于势利。所以她用“不大认得”“不敢称呼”来作借口,把初次见面的称谓取消了。事实上,连周瑞家的也能体会凤姐的尴尬,所以她在当面介绍时说:“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那姥姥”对比“姥姥”虽然只多了一个代词“那”,但已经把后者中的亲属关系隔绝了。在渡过初见时的称谓窘境后,接下来的交流就方便得多了。相映成趣的是,刘、王二人对话快结束时,凤姐因问周瑞家的:“这姥姥不知可用了早饭没有?”与周瑞家的所说异曲同工,不过是以代词“这”替换了“那”而已,总之,都是有意过滤“姥姥”一词的亲缘关系。
    当然,这是凤姐与刘姥姥的初遇,在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因为投了贾母的缘,凤姐已经不再避讳称谓问题了。
    二 不妥的称谓
    不过,圆滑精明的刘姥姥竟然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她打秋风最重要的一段话是:“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这段话在离开传统称谓语境的当下读者看来,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作者已经明写了凤姐“听他不会说话”,虽然这似乎是在形容刘姥姥后边对板儿所说“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的话,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针对整句话的,尤其是前边的称谓“你侄儿”。
    清代评点家张新之对此颇有指责。他说:
    凤姐适云“不知辈数”,刘姥姥亦“不知辈数”了。王姓与王夫人之父连宗而认为侄,则王姓与王夫人为一辈。其子王成乃王夫人宗侄矣,与凤姐为一辈。王成之子狗儿乃凤姐侄辈,至板儿乃孙辈。“今日带了你侄儿”是已乱其辈数,直越板儿而上之,挤凤姐而下之,使与狗儿等矣。作者寓意每在矛盾,他处或有知者,而此处存此细账,藏此深意,当是千人千忽者。
    从评语中颇可感受到张新之的自得,以为自己发现了“千人千忽”之秘。不过,他的算法或许还可商榷。
    虽然正如张新之所说,依作品的描述,王成家与凤姐家的辈分确如其所言,但没有考虑解读的其他可能性。作品中说“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连了宗把自己的儿子认作对方的侄儿”,这样的说话方式在民间是很正常的,至于听者如何理解,这取决于所说双方的年龄,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大家便按张新之的方式来理解;如果大致相同或竟大于后者,大家便会自然依另一种方式理解了。事实上,后一种解释还可以得到两个支持:一是后文中周瑞家的对刘姥姥的提法不满,却完全没有指责她错了辈分的意思;二是这个王姓之孙狗儿竟然认识周瑞,后文还提及以前“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若狗儿竟为凤姐之侄,何以能在昔年帮到周瑞?作品已经说明连宗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凤姐都也“连影儿也不知道”,可知狗儿应为王夫人之侄,则其帮助王夫人的陪房周瑞也对得上号。
    所以这个不妥倒不在乱了辈分,而在太生硬。在刘姥姥与周瑞家的出来后,周瑞家的责备了她。按道理,在她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时,“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出来最应该就此来责备她才对,但竟然不是。周瑞家的说:“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了?开口就是‘你侄儿’。”可见对她说“你侄儿”更不满。从《红楼梦》来看,大家族中正规的称呼多是社会性称谓,如宝玉几乎不会叫“父亲”“母亲”,而是要称“老爷”“太太”,像王夫人对宝玉说“又欠你老子捶你”这样的话是极少的,而且就这个语境来说也是在亲昵的状态下说的。像“侄儿”这样的称谓也是如此。
    说到这里,我们就需要思考贾蓉的出现。就在刘姥姥“飞红”了脸,“忍耻”要说求告之语时,作者忽然打断了情节流程,插入了贾蓉借炕屏的旁枝。学界向来认为这段情节的主要功能是暗示凤姐与贾蓉间或有私情——而这一点似乎也为后文焦大“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詈辞所证实。实际上正如戚蓼生所说,《红楼梦》一书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暂不论此处是否在影射私情,仅从称谓上看,贾蓉突然出现,仿佛就是为了彰显刘姥姥称谓之疏失似的。
    贾蓉进来后,“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凤姐笑着说:“你只管坐着,这是我侄儿。”其实凤姐的介绍是不妥当的,前文中小厮报告时说“东府里的小大爷进来了”,凤姐也说“你蓉大爷在那里呢”,这些称谓都比较官方与正式。但凤姐在向刘姥姥介绍时反而用了“侄儿”这样的词,这似乎像贾母故意“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为宝钗过生日一样,用了更贴近刘姥姥的称谓来减轻她的尴尬。而贾蓉似乎也为这个称谓所影响,在下面的对话中便径用“婶子”来称呼,仍不妥当。但不得不说,作品在此确乎言在此而意在彼,不排除顺便为刘姥姥之失言作背景的考量。
    还是周瑞家的指责更为直接,她说:“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儿来了。”话说的已是非常不客气,原因就在刘姥姥这个称谓把板儿与凤姐置于过于亲近的关系之中,显得极不懂礼数。周瑞家的引见对方,一来有报答当年狗儿帮助的意思,但更重要的还是“显弄自己的体面”,但被引见者若过于粗鄙,则对引见者来说也是一个“一损俱损”的事。对这个形于辞色的指责,刘姥姥也无话可说,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我的嫂子,我见了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呢。”脂砚斋在这里评云“赧颜如见”,是能体会作者行文意旨的精到之评。
    不过,我们可能还需要思考,对刘姥姥这样一个世事洞明的人来说,她是真的不知道说“你侄儿”过于生硬吗?追踪摄迹,细察刘姥姥的心理活动,读者们应该也会有答案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