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当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与突显问题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0-05-06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郑宇 参加讨论

    摘 要:当前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表现为经济总量稳中有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收入与消费水平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尤其是出现了以传统主导产业、旅游业、对外贸易等为代表的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历史传统、民族资源与跨境区域优势三大核心领域,边疆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应在政策倾斜和精准投入中,注重解决区域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积极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 产业结构; 特色产业; 优势产业;
    作者简介:郑宇,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云南昆明650091;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协作组织的经济功能转型与提升研究”(16XJA850001)阶段性成果;
    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倾斜、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必须看到,由于资源约束、历史差距、交通与技术条件、市场发育程度、制度建设、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当前边疆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总体上仍较为滞后。而边疆民族的经济发展不仅具有固疆、稳疆、繁荣边疆的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直接关系着2020年中国全面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需要被视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其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只有在整体视角中才可能展现边疆民族经济的整体现状,才可能提炼各省、自治区发展的共同特征与普遍问题,才可能在相互比较中汲取经验并明确差距。然而从既有研究来看,除了胡焕庸关于东西部生态资源与人口发展差异的界限划分[1]以及林耀华的经济文化类型等经典代表性理论之外[2](P.88-96),当代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作为整体来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研究极其少见,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如《中国边疆经济发展概略》《边境贸易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也已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成果,而且因其全域边疆的定位而未能充分关注民族自治地方与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基于“中国边疆地区民族调查研究联盟”(C-BER)关于“七省区”2(具体指中国拥有陆地边境线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七个省、自治区)发展报告中的相关资料数据,本文力图提炼截至2017年底,中国边疆民族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优势特色产业及其存在问题,以期实现相关理论视野的突破,推动边疆民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成效
    在全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背景下,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七省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稳中有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等方面。
    第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总量持续提升,GDP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值。如表1所示,七省区的GDP平均值从2015年的12535.97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3171.14亿元,再到2017年的13433.7亿元。与2017年全国同比增长6.9%相比,当年七省区GDP同比增长达7.68%。进一步从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来看,2016年完成生产总值70283.4亿元,当年同比增长8.1%,更是明显高于全国当年GDP 6.7%的增长率。[3](P.21)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内蒙古人均GDP以63764元明显高于当年全国的59660元水平。
    
    表1 七省区2015-2017年GDP统计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统计报表整理所得。
    第二,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加速,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综合较长时段的2010年、2014年、2017年三年数据,更有助于揭示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及其特点。
    
    表2 七省区2010年、2014年、2017年产业GDP占比表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统计报表整理所得。
    虽然同样符合全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的总体趋势,但边疆民族地区存在一些特殊差异。从第一产业来看,其中的六省区均呈下降趋势,但黑龙江省却逆向上升,即从2010年至2017年上升6.1%。这应当是与该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的现实要求以及第二产业的显著下降紧密相关的。从第二产业来看,除了西藏上升6.9%以外,其余六省区均呈下降趋势。这应该与西藏历史上工业发展相对薄弱有关。再从第三产业来看,其中六省区发展势头强劲,呈大幅上升趋势。尽管西藏出现了微弱下降,但2017年所占GDP比重仍高于50%,在七省区中仅次于黑龙江省。再从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501.9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9790.5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9991.1亿元,增长9.9%。[3](P.21)可见,第三产业正在逐步成长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第三,边疆民族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显著提升且区域内部城乡差距相对较小。近年来在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保持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七省区的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都得到明显提升。根据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统计报表,按七省区平均值测算,201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16.86元,2016年为28348.93元,2017年为30625.51元,分别增长9.4%,7.72%,8.03%;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96.4元,2016年为10602.87元,2017年为11537.53元,分别增长8.1%,8.23%,8.81%;2015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21094.71元,2016年为22093.43元,2017年为23552.57元,分别增长6.4%,4.7%,6.6%;2015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8322元,2016年为9005.28元,2017年为9931.85元,分别增长10.76%,8.2%,10.28%。综合来看,这两方面的增长速度在略有波动中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持平。
    进一步从民族自治地方来看,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325.0元,名义值比上年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18813.3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722.8元,较上年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为8079.8元,增长9.5%。[3](P.22)其中比较突出的如黑龙江省,2016年少数民族乡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686元,比2010年增长83%,比2013年增长20%。[3](P.85)
    横向比较来看,与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964.20元差距相比,七省区城乡差距为19088.26元;与当年全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19328元相比,七省区城乡差距为13620.71元。它们表明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家庭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
    第四,边疆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取得重大成效,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有望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如云南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000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373万人,减少了16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到9.8%。[4]新疆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469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147万人,贫困人口累计减少32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4.6%下降到12.8%。2013年至2017年,内蒙古全区累计减贫159.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9%下降到2.62%。2019年4月,云南省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更是实现了整族脱贫。按目前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有望如期实现全面脱贫。
    边疆民族地区七省区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因此主要体现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GDP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值;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第三产业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水平稳步提升且城乡差距相对较小;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等方面。
    二、边疆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领域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边疆民族地区七省区长期以来均以第一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它们表现为丰富多样的传统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畜牧经济文化类型以及农耕经济文化类型。[2](P.88-96)它们的深远影响延续至今。直至2017年,除了吉林省之外,其他六省区的第一产业GDP占比仍高于全国7.9%的平均水平。不仅如此,七省区当前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相当部分仍与各民族传统经济文化类型一脉相承。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的推动下,七省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多增长显著。如在2017年农业产值中,黑龙江省以3471.3亿元居首位。其中,广西以产值471亿元居渔业首位;云南省以381.5亿元产值居林业首位;黑龙江省以产值1701.7亿元居牧业首位。[5](P.4-5)
    更具体地来看,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大牲畜年末存栏头(只)数达到5917.7万头(只),占全国总量的49.7%,产业优势非常明显。[3](P.21)其中增速较为突出的,如2016年云南省140个民族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7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26.5%。[3](P.101)可见,边疆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相当程度上仍极大依赖第一产业。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优势产业,通过制度改革、技术革新、组织方式优化等,部分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开始初步形成,由此极大提升了这些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乃至在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其次,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发展强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亮点。如表3所示,七省区从2015年到2017年的旅游业总收入增长显著。2017年收入最高的云南省,从2015年的3281.7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726.25亿元,再到2017年的6922.23亿元,增长率依次达到23%、44%和46%。
    表3 2015-2017年七省区旅游业总收入表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七省区2016-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所得。
    再从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来看,2016年共有旅行社3214个,较上年增长7.5%;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3.9亿人次,增长21.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5万亿元,增长30.0%;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1.4亿美元,增长21.0%。[3](P.22)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40万人次,增长15%;旅游总收入实现402亿元,增长20%。当年特色旅游产业为长白县贡献旅游综合收入共计5.12亿元,同比增长22.8%。可见,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除了旅游业之外,其他新兴特色产业也在不断涌现。如西藏2017年利用旅游业优势拓展新兴产业,将14个县区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与京东集团签署“互联网+”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电子商务重点联系企业线上交易额突破2亿元并积极组织100多家优质特色企业参加广交会、丝博会、商洽会等;新疆2017年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417.92亿元,增长10.3%。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50.35亿元,增长33.8%;内蒙古的蒙医药产业结合健康旅游业,积极拓展产业链条,融蒙医药文化、特色疗法、博物馆展览、疗养、康复、保健及旅游于一体,正成为全区的热点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见,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逐渐涌现的以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特色产业,虽然还存在基础配套设施与制度建设不完善、民族特色资源开发不足、技术创新程度有限、产品单一且同质化较为突出等问题,但它们已经显现出足够的发展后劲,正在迅速成长为第三产业的热点领域与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乃至未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主要突破点。
    最后,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对外贸易的巨大潜力逐步显露。30多个跨境民族山水相连、语言相通、文化习俗相近,同时还拥有经济与社会交往的历史传统等天然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让新疆、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的区位优势空前凸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将让广西、云南、西藏等成为与东南亚、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核心地带。
    表4 2015-2017年七省区对外贸易总额表
    
    数据来源:根据七省区2016-2018年统计年鉴以及政府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所得。因资料来源不同、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部分省区的进出口总额仍按美元统计。
    从表4可见,从2015年至2017年,广西、内蒙古、西藏、吉林省、云南省的进口总额都在逐年增长。尤其2017年广西出口总额1855.2亿元,增长22.3%;进口总额2011.14亿元,增长22.9%;进出口总额达3866.34亿元,增长22.6%,进出口总额居七省区首位。此外,新疆的对外贸易增速明显,2017年出口总额达177.29亿美元,在七省区中仅次于广西;内蒙古2017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942.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七省区的对外贸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必然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与特色领域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各区域的传统主导优势产业,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创新发展;二是以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文化产业、电子商务、医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特色产业探索;三是依赖边境区域优势的对外贸易的拓展。它们在近年来引人侧目的快速发展,表明边疆民族地区未来的重点产业应当围绕传统产业、民族特色资源与跨境区域优势三大核心领域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