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基于扎根理论的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0-05-06 《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 张姣姣 王剑 参加讨论

     
    [摘要]燕京八绝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了我国皇家宫廷艺术的精髓。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燕京八绝正面临传承断代、后继无人的窘境。本研究运用自下而上的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12位具有代表性的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揭示了燕京八绝面临的传承困境和原因。研究表明,当前燕京八绝传承存在着学校培养、学徒培养、企业培养以及政府培养四种模式。基于对四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和逻辑关系分析,本研究提炼并构建了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的概念模式。该模式以学艺人(学生/学徒)为核心,职业院校、非遗企业、非遗工作室、地方政府为主体,通过实践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搭建不同组织主体的互动关系平台,以连通不同组织主体的关系,延伸传承系统的效能,从而为破解燕京八绝面临的传承困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燕京八绝; 扎根理论; 传承模式; 教育人类学
    [作者简介]张姣姣(1990—),女(满族),内蒙古包头人,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王剑(1975—),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博士,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本文通讯作者,E-mail:wangjian74@aliyun.com。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燕京八绝’传承与职业教育对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JYB018);用友公益基金会第一届“商的长城”项目“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ZX09)、“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领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YHLE 2018001)的阶段性成果。
    燕京八绝是指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和京绣八大工艺门类,是具有鲜明宫廷特色的京派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燕京八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如此,燕京八绝仍面临着传承窘境。目前,京绣仅有5名北京市级传承大师,宫毯只有8名非遗传承大师,且年龄均在40岁以上。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有效手段,也是非遗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目前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燕京八绝传承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为破解燕京八绝传承中所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质性研究的范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燕京八绝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概括了当前燕京八绝的主要传承模式,进而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多维互动传承模式”,为燕京八绝的非遗传承提供所需的理论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现状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保护”的目的是让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延续,能够世代相传,其核心在于“传承”。[2]近年来,不少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如传承人认定标准的探究[3,4]、传承人权利与义务的匹配[5,6]、传承人保护模式[7];(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研究,如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8]、规模化生产对传统工艺的冲击[9];(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研究,如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大师和院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制”,[10]有效整合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三方资源,成立产学研合作机构,[11]建立“送教入企,传承非遗”的校企合作办学试点单位,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12]
    当前学术界对燕京八绝传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阶段传承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如宫毯织造技艺的存续状况[13]、花丝镶嵌技艺的不同培养方式的积极与消极作用[14]、象牙雕刻技艺发展所面临的原料匮乏、人才断档问题等[15]。但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侧重于实践经验,因而难以上升提炼为可借鉴的模式。此外,研究视角多关注自上而下的行业发展特征,缺少从传承主体自下而上的探究。因此,聚焦于代表性传承人,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传承模式,对破解燕京八绝的传承难题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本质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1]传承人作为活态的传承载体,在成长与学艺过程中具有复杂性与动态性,难以通过量化方法计算和掌握发展的本质规律。与之相比,质性研究方法起源于民族志研究,基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访谈互动,探求在特定文化氛围中被研究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挖掘总体社会和文化的深层次机制。[16]因此,质性研究方法更适合对燕京八绝传承模式的梳理,能够较全面地剖析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有民族志、现象学、叙事分析、口述史、批判理论、个案研究、扎根理论等多种路径,[17]其中扎根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研究方法,适用范围广泛,最初主要应用于社会学研究,之后扩展到管理学、妇女研究、健康护理等领域。[18]研究者需要从调查资料中进行系统概括,经过不断的比较找出能够展现所调查内容的概念,进而发展范畴,建立不同范畴之间关联关系,最终实现理论的建构。[19]其主要流程包括准备阶段→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构建理论。[20]
    (二)研究对象选择与数据采集
    1.研究对象选择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选择研究对象,从燕京八绝的传承人中每项选取1—2名市级以上称号的代表性传承人,共选取12名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原因如下:(1)具有市级及以上称号的大师不仅技艺精湛,且比较熟悉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发展和技艺传承问题;(2)研究燕京八绝的传承模式,需要对每一项技艺的传承人进行调研方具有较好的说服力。政府文化部门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制定政策外,还提供资金支持,也是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主体。因此,本研究对主要政府负责部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文旅局”)进行了调研,并对熟悉北京市非遗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所有受访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2.数据采集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采集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资料。该方法开放、灵活又具有方向性,相比问卷调查和二手资料更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访谈样本量确定的依据是检视抽样是否达到“理论饱和”,即“当搜集到的数据不再能够产生新理论见解,也不能解释核心范畴理论新的概念时就达到了饱和”[21]。研究者对传承人的访谈时间为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研究者对八项工艺在不同时间段都进行过访谈,每次访谈结束后迅速对访谈录音进行文字转换,整理的文本会发给受访者审阅、确认。同时,在整理过程中出现新的问题都会及时与受访者进行二次沟通(主要通过电话),直至所有的访谈问题都得到了受访者充分回答,确定没有新的信息出现时才结束对受访者的访谈。经统计,13位访谈对象录音时长为943分钟,整理访谈记录4.8万字。同时,笔者还整理了新闻报道、网络信息、政府报告、期刊论文等相关文本资料2万字。
    
    表1 研究对象描述性统计
    三、燕京八绝传承模式识别
    研究者完成资料搜集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进一步识别和提炼燕京八绝的传承模式。扎根理论最大的优势是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性编码步骤,依次包括从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到理论建构等四个环节。[22]
    (一)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一个资料分解和重组的过程。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缩编,之后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编码,本文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编码。在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抽取概念的过程中,保持了资料的个案归属,但在归纳范畴阶段则不再进行个案归属。最终从原始资料中提取概念408个,范畴43个。在编码过程中雕漆用符号a表示,金漆镶嵌用b表示,以此类推,花丝镶嵌(c)、象牙雕刻(d)、宫毯(e)、京绣(f)、景泰蓝(g)、玉雕(h)、北京市文旅局(I)。截取部分“燕京八绝传承模式感知”资料的开放性编码,如表2所示。
    (二)主轴编码
    经过开放式编码,笔者从资料中提取到很多范畴,但这些范畴都是独立的个体,还未挖掘其内在关系。为找到内在关系,研究者运用“因果条件—现象—脉络—中介条件—行动/互为策略—结果”这一典范模型识别和建立范畴间的关系[23]。研究者可通过某个事件的因果条件、该事件所处的脉络维度、该事件中行动者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将不同的范畴放置在六个相应的位置,这六个方面体现了范畴间的关系。运用扎根理论典范模型分析阶段会产生多个典范模型框架,此时每个模型用一个更高阶的范畴来概括,这个范畴称为主范畴。用来解释和推出该主范畴的范畴称为副范畴,也即六个不同位置上的范畴[24]。最终,共识别出4个主范畴,分别是:学徒培养、企业培养、学校培养、政府培养,具体见表3、表4、表5和表6。
    1.学徒培养
    学徒培养是燕京八绝中较为传统的一种传承方式,主要依托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非遗技艺。以是否具有血缘关系为别,分为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因果—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家族传承中,跟师傅学艺的主要是其子女或家族中的其他亲属,这种传承方式一般比较私密,师傅愿意倾囊相授,有助于非遗技艺代代相传。师徒传承中,一方面,师傅一般经过熟人介绍招收学徒(现象—招收学徒),在工作室教授技艺,由于技艺外传,师傅通常会有所保留。另一方面,学徒也因受到传承过程中的利益或发展前景等因素的驱动而主动学艺(脉络—驱动因素、学艺动机)。在学徒传承中,学徒需具备基本绘画功底,但还是普遍会面临学艺时限长,培养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此时来自工厂与家庭等外部积极力量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中介条件—基本素养、阻碍因素、外部支持)。相比过去的传授方式,新时代师傅通常会用一种相对开放的方式,在实践中将所掌握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学徒(行动—讲授方式)。在师傅的全程指导下,学徒会掌握基本工艺技能,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结果—掌握技能、自主创业、成活率低)。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承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首先,吸引力低,学徒招收困难。学徒在工作室跟着师傅能学到手艺,但没有相关的证书和文凭,就业难度大,因此导致社会吸引力低,招收学徒困难。其次,传承规模小,传承效率低。不论是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师傅个人的资源有限,能带的学徒数量少,传承规模小,传承效率不高。最后,学徒的文化素养不高,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虽然学徒跟着师傅能学到手艺,但在科学、文化、艺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素养得不到系统培养,导致学徒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社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有限。
    
    表2 燕京八绝传承模式感知的开放性编码
    
    表3 主范畴“学徒培养”典范模型
    2.企业培养
    继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等小规模传承方式后,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如今成为燕京八绝传承的中流砥柱,如老牌国企象牙雕刻厂,新型文创产业集团北京华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往往会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传承者(因果—员工招聘)。但新吸纳的员工会因专业背景的限制,较难融入新技艺的学习中。同时,燕京八绝相关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场所或原材料等资源条件不足因素的阻碍(现象—企业培养、人员限制、资源条件)。所以,企业的发展状况、管理模式以及与市场对接程度,都成为企业培养传承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脉络—企业管理模式、市场对接)。此时,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国营企业或具有出色经营能力的管理者来保证企业有序发展(中介条件—国企责任、管理者能力、行业发展)。为保证工艺品质量,提高员工技艺,企业会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艺培训,采用激励或强化意识等创新性培养方式(行动—创新式培养、企业培训),实现燕京八绝技艺和物质的双重传承(结果—双重传承)。相较学徒培养模式,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组织,非遗人才培养条件较之作为个体传承人的师傅更加优越,招工难度相对较低,培养的规模较大,学徒的就业前景明确。然而,企业培养也存在显著不足。一是社会吸引力依然较弱,到非遗企业当学徒学习非遗技艺,虽然技艺的学习比较系统,但就业面比较窄,难以取得社会认可的学校文凭,难以吸引高质量的非遗学徒;二是企业长于学徒技艺的传授,但不擅长教育,也缺乏教育的基本设施和资源,在培养学徒的科学、文化、艺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素养依然不足。
    
    表4 主范畴“企业培养”典范模型
    3.学校培养
    为培养年轻的继承人,从2012年开始,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北京工贸技师学院逐步恢复了燕京八绝中五项传统技艺专业(因果—恢复技艺),并引入“大师工作室”,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平台(现象—工作室进校)。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体系设计方面紧贴市场,始终贯彻培养技能型且满足市场需求的传承人(脉络—对接市场)。职业院校所招录学生一般为16岁左右的中学生,但由于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所以北京市的生源普遍较少。外地招生的门槛也较低,仅需要具备基本绘画能力与审美能力(中介条件—办学条件、职教认知、基本素养)。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会制定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采取双轨制教学,校内承担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承担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行动—制定教学模式),力求提高传承效率,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学生毕业后可达到初级工标准(结果—提高效率、文化品质、初级工标准、自主创业)。相较于企业培养,学校培养非遗传承人有其独特优势。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关非遗专业,有稳定的招生渠道和师资队伍,培养规模较大,拥有完善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等条件,比企业更加熟悉教育规律,能系统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艺术素养,可颁发毕业文凭,社会吸引力更强。然而,学校一般缺乏掌握非遗技术的专业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对非遗技能的掌握不如企业和师傅培养的学徒扎实。可以说,职业院校非遗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与相关非遗企业和工作室建立深入而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表5 主范畴“学校培养”典范模型
    4.政府培养
    从2015年起,财政部和文化部下发了一系列传承人研习培训计划(因果—政府引导)。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利用高校资源平台,联合行业协会、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多部门共同传授与交流(脉络—多部门联动、高校资源),旨在扩大人才队伍,避免人才断档(现象———扩大人才队伍)。为保障政府培养计划能顺利进行,北京市政府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2006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10年北京市财政局与市文旅局联合提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6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实施。这些政策在非遗项目的调查、传承项目的保护分类、非遗传承人认定等方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举措(中介条件—政策扶持)。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完善非遗记录、抢救非遗技艺、培训传承人设计能力等措施,促进物质与技艺的双重传承(行动—多重举措)。最终辅助非遗传承人提高技艺,实现燕京八绝的传承和发展(结果—传播技艺、提高技艺)。由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缺乏专门的非遗人才培养设施和人力资源,所以在非遗学徒和学生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但政府在制定政策、发挥组织力量以及提供扶持资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表6 主范畴“政府培养”典范模型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目的是要建立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间的关系,同时将初次编码中没有发展的范畴继续完整。该过程包含两个主要任务:首先,选择能够统筹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将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联结,并验证这些联结关系[20]。其次,开发故事线。即用已有的资料及已开发出的范畴简要说明全部现象。
    本文基于对原始资源记录的分析,通过对学徒传承、家族传承、招收学徒、驱动因素、学艺动机、基本素养、阻碍因素、外部支持、讲授方式、掌握技能、自主创业、成活率低等43个副范畴的深入考察,以及比较学徒培养、企业培养、学校培养、政府培养4个主范畴典范模型的互动关系,确定“多维互动模式”为统筹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其故事线可以概括为:在燕京八绝传承过程中,学徒传承是最为传统的传承方式,师傅会通过口耳相传方式传授技能,学徒亦不会受到年龄或专业的限制,但这种传承方式所接受学徒较少,传承效率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品出口量逐步增加,此时在国家的扶持下建立了一批国营工厂与民营企业,工厂和企业通过员工招聘方式吸纳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企业也通过多种形式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为恢复传统技艺,防止传承断代,部分技术院校恢复了燕京八绝技艺专业,学校培养成为相对有效的传承方式。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燕京八绝的人才队伍建设及传承发展给予多重扶持。
    四、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构建
    (一)现有传承模式比较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识别出当前燕京八绝传承存在的学徒培养、企业培养、学校培养和政府培养四种模式。为进一步梳理不同模式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提取了“多维”主体,即由职业院校、非遗工作室、非遗企业、地方政府构成的组织主体,以及由教师、师傅、技工、学艺人(学生/学徒)和文化行政部门等构成的实践主体。“互动”关系即在实践主体流动下,不同组织主体合作所形成的组织关系,包括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室与学校的“工作室进校”、政府与学校的平台搭建,以及实践主体在不同组织主体下形成的培养体系,包括规范教学、言传身教、企业培训、政府培训。
    通过燕京八绝四种培养模式的比较(见表7),分析其实践主体、组织主体、组织关系及培养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看出,四种模式在组织关系方面有较大相关性,他们均以“学艺人”为核心,在实践主体的引导下依托不同的组织关系进行人才培养。然而,职业院校、非遗工作室、非遗企业、地方政府等组织主体在燕京八绝的传承与发展中普遍存在互动、协作不够的问题,非遗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具体来说,职业院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经验较为丰富,长于适龄学生的规范化教学。然而,由于与非遗企业以及非遗工作室的合作较少,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理论性过强,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较差,且缺少市场实践检验,培养的非遗人才在技能技艺方面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例如,受访的雕漆工艺美术大师谈到:“工艺美术学校1980年成立之前叫地毯技校,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办传统的燕京八绝的这些专业,但是并不太成功,当时注重理论的课程没有实训,这些学生在学完之后缺乏工艺的制作和体验,会感觉到迷茫。”非遗工作室专注于学徒培养,但规模较小,加之学徒只能学艺,难以在文化、艺术素养方面得到系统培养,学徒招收日益困难。例如,受访的花丝镶嵌大师谈到:“作为小工作室都是自谋生路,之前大家带学徒是只要管吃就行了,现在不能这样了,现在大学生来我这里学徒,一个学徒我得开5000元工资,所以带不起徒弟。即使能带徒弟,也不能满足现在的生活水平,成活率还低。”非遗企业以企业形式运转,经济效益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虽然非遗企业经济实力雄厚,但若不和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其培养的非遗人才依然存在重技能、轻文化、层次低的问题。例如,受访的景泰蓝传承人提到:“现在文化公司对艺术品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很多国家级大师在文化公司的误导下为不是自己的作品签名,表面看起来很繁荣但实际上很混乱。一些从事工艺的手艺人没受过专业的训练,文化程度低,并且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低,导致行业层次不高。”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其行政权力具有较强的资源调配能力,可为不同形式的组织主体搭建合作平台,但由于和其他非遗传承主体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联系,对非遗行业的现状和非遗传承困境了解不多,采取的措施通常持续时间短,难以形成长久效应。例如,北京市文旅局管理人员在访谈中表示:“北京的非遗保护缺乏系统研究和统筹规划,目前非遗的社会力量很多,但我们和各方面的沟通少,与传统工美集团的交流也少,缺乏对整个行业规律的了解,制定的宏观政策太多。”
    
    表7 燕京八绝四种传承模式的比较
    (二)“多维互动模式”构建
    鉴于已有传承模式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尤其是相关主体合作薄弱的现实,有必要以“学艺人”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理顺不同组织主体间关系,整合不同传承机构的优势资源,搭建不同部门的合作平台,为“学艺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多维互动”传承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学艺人(学生/学徒)为核心,职业院校、非遗企业、非遗工作室、地方政府为主体,通过实践主体间的相互协作搭建不同组织主体的互动关系平台,以连通不同组织主体的关系,延伸传承系统的效能,形成健康开放的综合传承模式(见图1),该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如下:
    
    图1 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构建
    1.以学艺人为核心的多轨培养模式
    一方面,职业院校招收适龄学生,通过规范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同时通过与非遗企业及非遗工作室的合作,对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技能训练,培养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兼备的非遗人才。另一方面,非遗企业通过招工吸引学徒,在企业的技工培养下学习非遗技能,同时通过和职业院校的合作,将学徒送至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此外,在非遗工作室,学徒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学习非遗技能,同时基于工作室和非遗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为学徒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和发展机会。因此,针对上述不同路径的培养渠道,构建出非遗人才的多轨培养方式,即“职业院校—学生—技工”、“非遗企业—学徒—技工”以及“非遗工作室—学徒—技工”。
    2.不同组织主体分工协作的多维互动培养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介入和推动非遗传承事业。在促进燕京八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北京市政府及其下属的文化部门在四个组织主体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政府组织非遗相关的人才培训班和研修班,积极扶持非遗企业与非遗工作室,形成资源共享,促进特色产业与规模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和大师认定等举措对非遗项目进行专项资金扶持,逐步建立一批特色非遗工作室,引导非遗工作室与规模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人才互送,树立燕京八绝标杆性行业旗帜。其次,非遗企业与职业院校互送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企业为学校教学培养把控方向,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体系,并提供顶岗实习的就业机会。学校为企业提供由教师组成的理论团队、研发团队、传承团队进行员工培训。依托职业院校与非遗企业互送平台,实现市场需求无缝对接。最后,职业院校与非遗工作室师资共享,打造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一方面,职业院校可通过引入非遗工作室,选聘非遗传承人为学生配置专业化的技术实践导师。同时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工作室场所,以解决场地限制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让职业院校学生在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非遗工作室实践项目,从而打造传统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
    五、结论与建议
    针对当前燕京八绝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为研究对象,自下而上对燕京八绝的传承模式进行了质性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当前燕京八绝存在学徒培养、学校培养、企业培养、政府培养等四种不同的传承模式。四种传承模式各有利弊,非遗人才培养的组织主体和实践主体截然不同。由于彼此之间的横向互动与合作较为缺乏,非遗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堪忧,传承效果不理想。
    (2)为克服单一传承模式的缺陷,本研究构建了燕京八绝“多维互动”传承模式。该模式以地方政府、职业院校、非遗企业、非遗工作室为组织主体,以文化行政部门、职业院校教师、非遗企业技工和非遗工作室师傅为实践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四角锥体的“多维互动传承模式”。该模式具有以学艺人为核心的多轨培养模式和不同组织主体分工协作的多维互动培养体系两个特征。在“多维互动传承模式”中,围绕非遗人才(学艺人)培养这一核心任务,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组织主体和实践主体有机协作、互通有无,合作培养高质量的燕京八绝传承人才。
    人才培养乏力是当前燕京八绝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性问题。未来,围绕“非遗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要务,文化部门应携手教育部门等其他单位共同制定政策,为燕京八绝相关的非遗企业、职业院校和非遗工作室搭建平台,加强他们在非遗人才培养中的横向合作,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打造技能技艺与科学文化素养兼备的新型非遗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9):7-20.
    [2] 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3] 周安平,龙冠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探究[J].知识产权,2010,20(5):34-38.
    [4] 周超.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9(2):12-20.
    [5] 田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4):1-8.
    [6] 李一丁.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私权利相关的几个问题[J].文化遗产,2015(4):20-25+157.
    [7] 黄永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研究———以湖北宜昌民间故事讲述家孙家香、刘德培和刘德方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95-102.
    [8] 季中扬.现代性的两面性与民俗艺术的传承困境、机遇及其应对———以湖州石淙蚕花为例[J].民俗研究,2018(5):118-124+160.
    [9] 谢菲.文化生态视野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其保护路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4(5):141-146.
    [10] 臧其林.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58-61.
    [11] 林媛媛,马士成.产学研三方联动项目式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8(6):69-71.
    [12] 唐文忠,徐羽中,徐东树.基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传统工艺美术人才试点项目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8):207-212.
    [13] 李媛媛.北京宫毯织造技艺保护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14] 王晶晶.北京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方式调研报告[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15] 李九龙.新中国北京牙雕技艺的传承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16] 魏戈,陈向明.质性研究·多重对话———第五届“实践-反思的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0):79-84.
    [17] 张汉.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截然对立的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辨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6(5):47-57.
    [18] 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7(5):656-665.
    [19] 张敬伟,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2):115-117.
    [20] 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东方论坛,2007(4):90-94.
    [21] 白蓉.扎根理论在民族心理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4-118.
    [22] 冯生尧,谢瑶妮.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现代教育论丛,2001(6):51-53.
    [23] 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质性研究概论[M].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13.
    [24] 刘兴旺.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1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