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礼物”的另类解读——社会网视域下的直播“送礼”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1 《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 李音 参加讨论

    五、结论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是由社会关系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 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距离、亲疏都将对信息、资源、资本等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产生影响。该理论还将“结构”视为一个“资源、信息和影响力在不同社会空间之间流动/闭锁的动态过程”, 9看似静态的网络结构事实上能在行为者主观行为下发生改变和重构。上述观点可以为网络直播中的礼物流动及其背后的行动逻辑提供一种解释框架。一方面, 个体行为被“嵌入”现实生活的社会网络中, 受到结构的制约与束缚;另一方面, 进入虚拟维度的社会网络中的行动主体可以用通过“送礼”改变或重塑其所处的位置, 从而生成能折射入现实生活的作用力。
    平台作为虚拟空间中网络结构的缔造者, 利用“结构洞”的优势, 顺利完成经济资本与象征资本的相互转化, 彰显着“结构”与“资本”相辅相济的互动效果,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社会下个体社交圈子相对闭合的现实。原子化趋势使得行动个体越发难以突破网络结构的障碍, 虚拟化的直播间恰好为孤立不安的个人搭建起一个相对公平和透明的网络结构, 将不同圈子里的独立个体相互交叠成“桥”, 激发并满足个人追求情感互动、释放结构压力、实现身份突破、完成社会区分的冲动。如此看来, 与礼物文化的传统预设相比, 直播平台中的“礼物”实践因“象征资本”的引入显得有些另类, 而网络用户对于直播“送礼”消费的高度认可则暗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下“反结构”的深刻隐喻。
    注释
    [1]新浪财经.《2017主播职业报告》发布,66.8%的直播用户有打赏行为[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1-07/doc-ifyqiwuw7781789.shtml, 2018-06-10.
    [2]潘迪.情感消费:聊天类网络直播中的“打赏”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英]马凌诺斯基 (B.Mali-nowski) 著,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法]马塞尔·莫斯 (Marcel Mauss) 著,汲喆译.礼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美]杨美惠著,赵旭东,孙珉译.礼物、关系学与国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6]王俊杰.人类学视野中的礼物世界[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
    [7][美]阎云翔著,李放春等译.礼物的流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Granovetter, Mark.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
    [9]李智超,罗家德.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关系网路特质——一个社会网的观点[J].社会科学战线,2012 (1) .
    [10]张小军.让“经济”有灵魂:文化经济学思想之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1]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曾提出“场域”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各种位置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笔者在此将直播间视为被构建的争夺空间,因为只有在一个场域的关系中,资本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身处其中的个体被资本引导与支配,又可采用策略变更力量的构型。详见[法]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美]华康德 (Loic Wacquant) 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33至139页。
    [12]Bourdieu, Pierre.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J].Sociological Theory, 1989, 7 (1) .
    [13]“结构洞”是伯特 (Ronald Burt) 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两个非重复关系人之间的断裂,拥有“结构洞”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具有较多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往往能成为渔翁得利的第三者。详见[美]罗纳德·伯特 (Ronald Burt) 著,任敏等译.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8、28、31页。
    [14]Granovetter, 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 (6) .
    [15]Huang, Philip.Rural Class Struggle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J].Modern China, 1995, 21 (1) .
    [16]刘少杰.符号价值消费的现实基础与感性选择[J].探索与争鸣,2018 (9) .
    [17][法]皮埃尔·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美]华康德 (Loic Wacquant) 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