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

http://www.newdu.com 2020-05-11 《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 邹丽娟 伍佳 参加讨论

    【摘要】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重要前提。目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具备了情感、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但受该地区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影响,也正面临着国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渗透、分化、西化的影响,跨境民族的政治身份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缓带来的心理失衡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从牢固思想基础、创造社会环境、构筑物质条件、营造舆论氛围等方面入手,为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寻有效路径。
    【关键词】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邹丽娟,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伍佳,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跨境民族是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紧靠边境(国界线)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我们把跨境民族集中生活的边境地区称之为跨境民族地区。云南作为中国的边疆省份,其边境线全长4061公里,是中国跨境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所涉及的地区广阔,包括了25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山脉水域相连。这些跨境民族地区也是中国西南边疆的最外围,是西南地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让少数民族同胞实现美好生活已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点之一,这就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一直以来,由于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差、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地理位置敏感特殊等原因的影响,地区的安全和稳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维护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关键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族同胞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自觉自愿地参与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事业。因此,理清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已具备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和有效解决路径,对该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维护广泛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共同体是个人通过平等的和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社会纽带而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社会生活群体”,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民族是最为基本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已经客观存在。在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表现为一个拥有共同的历史记忆、利益基础、价值观念、身份认同、道路选择以及梦想和命运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是水乳交融、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各民族都具有强烈的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都能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事业中。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作为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需要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同时对客观实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为前提的,同时其强弱和自觉程度又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性和长久性。
    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生活着16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她们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这些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性、行为目标的一致性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一地区还具有自然条件差、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地理位置敏感特殊、价值观念多元、意识形态涉外化等特点,使得新时代在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第一,能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为维护边疆安全打牢思想基础。新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由于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是我国西南边疆的最外围,又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这一地区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同时也是国防的最前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为代表,对该地区各族群众的西化和渗透活动就从未停止。同时,随着近些年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口岸贸易的日益频繁,网络及手机等自媒体的广泛使用,这些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更是借机以经商合作、宗教、扶贫、慈善、文化交流等名义利用更为多元和隐蔽的手段对边境地区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活动。它们试图通过这些活动来淡化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模糊国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了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认同意识的双重内涵,其中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为依归,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同为内核。新时代铸牢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涵养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在面对各类危害祖国安全和边疆安全的活动时能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去进行自觉抵制,这能为维护边疆安全打牢思想基础。
    第二,能增强边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由于云南边疆生活的各跨境民族与境外民族同宗同源、同语言文字、同信仰民俗等,目前境内外的相同民族还有着频繁的互市、通婚和节日交流。这为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它们运用卫星电视、广播、网络等对跨境民族地区的群众进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西方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宣传,试图通过分裂和渗透,让边疆各族群众更看重自己所属的少数民族身份而忽视中华民族的身份,更注重与境外相同民族的交流交往而与国内的其他民族产生隔阂,更强调自己民族的利益而不顾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新时代铸牢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使各族人民增强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中华大家庭的各个民族都是在同一个石榴中的粒粒“石榴籽”,是具有共同历史记忆、文化渊源、发展目标和利益的、紧紧抱在一起的统一体中的各个部分,从而增加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并进一步把这种内化的情感和意识外化为自觉抵制各种民族分裂活动的具体行动,有效地与境外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进行博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
    第三,能够激发边疆各族群众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中。很长时间以来,由于云南边疆地区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对国家的民族照顾政策、扶贫开发政策较为依赖,对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不够,有一种自己本民族还需要照顾,没有能力参与到奋斗目标的实现中来的隐形心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在民族认同的问题上既尊重“多元”,但更强调“一体”,即中国的56个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整体、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命运共同体。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让云南边疆的各族群众从思想意识的深处把各族同胞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中,增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前,曾在2014年5月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使用过“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在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使用过“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育”再到“铸牢”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已经由思想认同到能动地指导行为实践的飞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已经由自发意识到自觉意识再到自律意识演进,同时也说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云南跨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情感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维度。
    第一,从情感基础的维度看,各族人民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感恩意识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能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在于这个区域的各族同胞是否有一定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历史上,云南的跨境民族虽然与境外的相同民族同宗同源、密切往来,但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时,各跨境民族同胞都能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如1875年景颇族、傣族等民族反对英国人侵者的马嘉理事件;清末景颇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各族人民的反抗英国人侵者的片马事件;1934年佤族同胞自觉抵御英国殖民者的班洪事件;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族人民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20世纪70年代,苗族、壮族、瑶族等同胞踊跃参加中越边境的自卫反击战,等等,这种爱国情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同时,由于历史的和自然环境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各民族面临着生产力落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生活艰难的现实,一些少数民族还是直过民族,仍然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使少数民族能够真正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实现民族自尊。同时,党和政府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之前各族群众经历的苦难相比,人民的感受是直观而真切的,并油然而生出真实淳朴的感恩意识。另外,云南各跨境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有着密切交往,他们在这种交往中发现中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在逐步发展、在中国生活有强烈的安全感等也使他们产生了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这种对中国共产党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恩意识以及作为中国人的骄傲都为云南跨境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二,从文化基础的维度看,各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同根同源,亲如一家的文化资源。我们通过整理各跨境少数民族的创世神话、民间传说、谚语俗语、宗教故事等文化资源,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与各民族同根同源,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契合的文化资源。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十分倡导各民族要相互团结、平等相处的原则。在一些民族的创世故事中能较好地反映出这种思想,如在彝族的创世神话《查姆》中说,世界遭遇大洪水后,就只剩两兄妹,后两人成亲,生了36个娃娃,各人成了一个民族,36个民族和睦相处是一家。景颇族的《宁贯娃》中写道:洪水过后只剩两兄妹“两兄妹成夫妻了,妹当妈,哥当爹,子子孙孙变成九种民族,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疆界”,傣族的《论傣族诗歌》中提道,天神用泥土造了一对夫妻,夫妻的后代后来衍生为101个民族;佤族的《司岗里》中提到佤族、拉祜族、汉族、傣族等民族是从同一个葫芦里生出来的;哈尼族的神话也说到兄妹结为夫妻后生下了五对儿女,后来分化为哈尼族、傣族、彝族、布朗族和汉族;傈僳族的神话也认为傈僳族、白族、汉族、怒族、景颇族、傣族、藏族的祖先是同一对兄妹;拉祜族也认为兄妹成婚后成为了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哈尼族、傣族、汉族的祖先;怒族的神话说洪水过后,兄妹成婚成为了怒族、独龙族、白族、汉族等民族的祖先。这些创世神话中反映出的思想是各民族都是同一个祖先,大家应团结平等和睦相处。这种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各民族同根同源,亲如一家的文化资源为云南跨境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情感基础。
    第三,从社会基础的维度看,各族群众长期平等和谐地交往、交流、交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同胞一直以来都有着和谐的族际交往、交流,这反映在公共生活和私人情感领域,并且总体上是和谐的。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并与其他民族在语言、人际、文化上相互接触,彼此交往、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适应、学习与融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此外,新时代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民族迁移、民族间通婚促进的民族融合,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社会基础。目前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上学的人口和其他地区到云南边境谋生的外地人都在逐年增多,加速了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会带来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促进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各民族的进一步交流、交融。而民族间的通婚,能够使这些通婚的民族建立姻亲关系,并随着后代的出生进而产生血缘关系,成为一家人。“不同群体间通婚(intermarriage)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间接触的性质、群体认同强度、群体相对规模、人口的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的一个敏感的指标”,在民族通婚形成的多民族家庭中,来自于不同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想等文化因素被和谐共存,相互认同。人口流动的频繁化和民族间通婚的常态化,能使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得到进一步交融,这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