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大讨论,直接导致其四种人类学范式的产生:一是“类哲学”的产生;二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人学”理解;三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第四个来源的“人类学”以及作为人类学范式的马克思哲学的提出;四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提出。今天看来,前三种范式都未能进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境界。只有第四种范式,通过发现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理论构建,通过提出哲学性、价值性的广义人类学范畴来界定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指明马克思开创了从广义人类学高度,把握人类生存发展运动的人类学哲学,并以这一哲学为核心来揭示自身全部思想理论特征;这一范式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马克思的哲学根据,从而能为创新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类哲学;双重历史使命;广义人类学范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的人类学哲学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19CZX001) 作者简介:邵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云南 昆明,650034)。 2000年左右,王南湜教授以10余篇论文的篇幅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哲学,这是走近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在改革开放20年之后产生的,但它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50年发展的总结。 所谓人类学范式,可以概括性地理解为是以人类为本位的、对于人类特性与人类问题的哲学研究。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者从人类学范式的角度,开辟出了四条极为重要的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新路径:其一是由高清海教授开发出来的,指向人类未来发展的“类哲学”;其二是以黄楠森教授为主提出的,作为一种科学的但实际与马克思哲学相关的人学;其三是由俞吾金教授提出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第四个来源和组成部分的人类学,以及由王南湜教授提出的人类学范式;其四是由苗启明研究员提出的人类学哲学。其他的一些讨论虽然很深入、很广泛,例如实践唯物主义等,但它们大多难以归入人类学范式当中。由于以上四种人类学范式紧追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都以“人类”为主体,都力图脱离原来的本体论哲学范式而凸显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人本特质,在客观上有一种不断深入发展的隐性联系,所以可以集中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一、“类哲学”是否走进了马克思哲学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启蒙,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出现了比较活跃的思考。其中最重要、最有启发意义的,是关于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这一讨论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却动摇了传统的经典的哲学观念,启发了人们从人的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思考。始终走在这一思潮前沿的高清海教授,首先提出了《从人的研究到人学》《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与“类哲学”》《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等开创性的哲学思考,开启了以人类学范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方向。高清海教授从一开始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辩证唯物主义,“变成与旧唯物论没有性质区别的自然理论”,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完全不合。他强调:“我们奉行从(前)苏联引进的那套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教科书哲学’,实质上它所体现的并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马克思所否定的旧哲学的思维方式、价值规范和哲学原则。”他明确指出,哲学史的发展,历经了从本体论立场、认识论立场到人类学立场的三个发展圆圈。他自觉地站在人类学立场上开始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他的宗旨和任务就是:“变革哲学思维方式,突出实践观点”,克服“本体论化”的思维倾向,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精神;以及“适应改革发展要求,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即力图在哲学的本质方面走近马克思。并且,他的这些思想成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主流。他从主体出发构建的“主体—客体—主客体的统一”的新的教科书体系,应当说就已经接近了人类学范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清海教授的哲学思想有了重要发展。这就是确认哲学不再是关于物质世界的学问,而是关于人的学问。他强调:“哲学的秘密在于人,只有从人出发才能理解哲学”“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意识理论”。由此走上了研究人、弘扬人、为人类世界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理念的哲学道路。他在《我的学术道路》中强调:“我们清楚地看到,哲学从非人走向人,从非人的世界走向人间世界,然后从追求虚幻的‘本真人’走向活生生的现实人,从追求虚幻的‘本体世界’走向充斥矛盾的现实生活世界,哲学的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正是人类自身生成历程的理性写照。”而这也就是高清海教授从物到人、从虚幻的人走向真实的人的哲学思考道路,这无疑是一条走近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道路。可以说,他已经走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步点,这就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本哲学家所强调的“现实的人”,但是,却没有“进入”。因为马克思强调的是要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进行研究,他却把人类的“类特征”抽象出来进行研究,把它与“种”概念对立起来,构建了一种“类哲学”。 在这里,高清海教授开始了自己的哲学创造,这就是从费尔巴哈强调的“类本性”和马克思也强调的人的“类”概念出发,构建了一套“类哲学”理论。这种“类哲学”是从人的生命开始的。他认为,人的生命可以区分为“种生命与类生命”。“种生命”是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的生命,与动物没有区别,类生命是人类作为人类的生命,是人类特有的生命。从而,以人的“类生命”“类本性”为根据的“类哲学”道路就打通了。而且,“类哲学”与人类的未来发展相关,人“从群体存在、个体存在走向类存在”,这是“今日人的发展趋向,也是人的未来存在形态”,“随着人从个人本位走向以类为存在本位的变化,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定会发生一个相应的根本性转变”,即“从个人的主体体验哲学转向具有更为广阔的宏观视野的类主体哲学”。高清海教授强调:“‘类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意境和哲学思维方式,既是适应人类未来发展本质的哲学,也是哲学发展趋向成熟的更高理论形态。” 由此我们看出,高清海教授是从人类的自我发展、人类的未来发展提出“类哲学”的。他对人、对人的“类本性”和“类哲学”的论述是深刻的,他的确构建了一种人类学范式的哲学。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没有把人的类特性抽象出来构建哲学的念头。从逻辑上说也不可能,因为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是人类世界的真理正义问题,他研究了人的类特性,或者更正确与说研究了人的人类学特性,但这不是他的理论目的,它的理论目的只是为了更深刻、更实在地理解和把握“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即人和人类世界,以更好地解决人类世界的问题。而“类哲学”偏离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社会问题的大方向。因而,它虽然“走近了马克思”,但没有也不可能“走进”马克思。没有人能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类哲学”。 但是,“类哲学”也给人以重要的启发。“类哲学”面向未来,并认为未来是全人类的“类价值”得以弘扬的时代。经过30年的发展,今日应当看到,21世纪是人类开始进入全人类合作共存的人类学时代的新世纪,它的时代精神也应当概括为人类学精神。因而,一方面,“类哲学”应当大力发扬,以弘扬人类的共同生存价值方向,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全人的价值高度来理解和开发马克思哲学。马克思虽然无意于构建“类哲学”,但他的哲学精神无疑是为全人类的生存价值服务的。这就为进一步从人类学价值高度来理解马克思,并把马克思哲学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人类的人类学发展的新哲学,打开了合理性通道。 二、“人学”是否走进了马克思哲学思想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最有影响也最有意义的讨论,莫过于“人学”的提出和讨论。“人学”像“类哲学”一样,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的讨论中产生的对人性、人的本质和人本身的关注,产生了人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人学”的提出,不像“类哲学”那样,它是在坚持两个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下提出来的。黄楠森教授首先提出,要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就要先研究人。他在坚持研究和弘扬两个唯物主义哲学的同时,开始撰写比较有影响的“人学”论文。如下的文章都有开创思想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人学学科建设——兼介绍〈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人学:作为整体的人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等。他把“人学”定义为“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即它是以与哲学不同的一种科学面目出现的,这当然就无所谓走近马克思的问题,更无所谓“人类学范式”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加以研究呢?这是由于,“人学”所说的许多内容甚至基本内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过去都是由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从各个方面研究了人,人学作为一门科学要站立起来,就目前来说还脱离不了哲学的脐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脐带。人学的著名提倡者和研究者,大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他们又为什么要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开来呢?因为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就是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当然与人学有原则不同,至多只能作为人学的哲学指导思想。但是从人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尽管它力图与人的理论、人的哲学、人类学、哲学人类学、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区别开来,但实际上脱不了干系。而一般人也常把它们混淆起来。所以,虽然一些研究者强调“人学”是一种对于人类整体把握的科学,但从它的理论特征来看,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因为它作为一种科学,还没有生成自己的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特有概念及其逻辑体系,它的方法论和概念都还是哲学性的,从哲学借用来的。因而我们这里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看待,高清海教授就是把“人学”作为哲学来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无疑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人类学范式,并且是比辩证、历史、实践三大唯物主义更接近、更走近了马克思的人类学范式。比如,关于人的特性的研究,关于人的发展的研究,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关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研究等,都直接接触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它毫无疑问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哲学,但它却力图走出哲学的范畴,这就谈不上“走进”。其实,人学与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关系,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天不是有许多“人学”研究者,在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吗?应当认识到,马克思从来没有要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或“人学”的想法。他所关心的,是从人类学高度解决人类世界的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而这在客观上也应当是今天“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所以,“人学”作哲学在客观上走近了马克思,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哲学,但没有也不想“走进”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但是,“人学”的提出和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马克思的哲学显然不是以抽象的物为本体的哲学,不是以精神理念为本体的哲学,也不是以历史为本体的哲学——马克思就明确反对把它的哲学理解为以历史为本体的历史哲学,更不是一般的以社会为本体的社会哲学。这些都没有把握住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人学”启示我们,马克思的哲学离不开人和他的整体特性,他从人类出发,以人类为归宿,他研究的任何哲学问题都没有离开过人和人类世界。所以,“人学”对人的整体本质的追求,表明它应当上升一个层次,上升到人和人类世界,这才会打开马克思的哲学世界,并以“人学”所追求的科学性的理论逻辑来探索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研究,才会发现马克思所开拓的哲学新世界。“人学”把马克思的这个哲学世界研究清楚了,也就能为“人学”所追求的科学体系奠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即从对人和他的“类整体”的关心出发重新研究马克思,这就是“人学”对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