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南京市博物院在对黄泗浦遗址J5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两件灰陶球形器,均为泥质灰陶,整体近球形,圆拱顶、扁鼓腹、中空、平底。胎体较薄,素面无饰。J5②:2底心与拱顶中心各有一位置对应的小圆孔,上壁残可见一长方形条状孔。底径10厘米,最大径12.7厘米,高8.4厘米,长方形孔残长3厘米,宽0.3厘米。J5②:1底部无孔,唯拱顶中心似可见小圆孔痕。底径8厘米,最大径13厘米,高8.5厘米。根据J5伴出的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斗笠盏,北宋繁昌窑青白瓷碗等遗物可将此二器年代推定在北宋。从以往出土材料看,此类中空的球形器颇多。质地多样,有原始瓷、硬陶、青铜、玉石、陶、瓷等。对于这类器物的定名和用途,主要有悬铃、镇、权、扑满等几种说法。综合考虑质地、尺寸、形态、出土环境等因素,笔者认为这类陶球形器为扑满。 ▲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陶球形器 悬铃或权 在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葬中,常可见一类原始瓷器:整体呈扁球状,圆拱顶,曲腹外鼓,中空,平底,底心有大圆孔。顶部中心有一半环形钮,内套圆形小环。这一类器的定名,学术界尚没有一致的认识,一般称之为“权”或“悬铃”。 “权”是对这类中空球形器最早的笼统称法。权是一种权衡器,使用时悬权与称物的挂钮分别悬于衡器的两端,利用杠杆原理称出物重。长沙左家公山曾出土一套完整的战国权衡器,包括木衡杆和9枚环形铜权,权的标称值以倍数递增。秦以后多见半球形的鼻纽权,绝大部分为实心,也有如秦二世权的空心权,器表刻诏。这种原始青瓷“权形器”与鼻纽权外形相似,但若作为权衡器随葬,似乎有两点不通:其一,原始青瓷权形器一墓出土多件,大小形制相似,均为中空器,无大小依次排列成套出土者,伴出器物也不见衡器。其二,原始青瓷权形器外壁多刻划有云雷纹、水波纹、锥刺纹等装饰性纹饰,制作精美考究,不见数字、文字题材装饰。而出土秦权、汉权,器表常有各类数字符号、自铭。故此称这类原始青瓷中空球形器“权”似不妥。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两件陶球形器,器上无悬钮,无法用做悬权。器内中空,质量颇轻,体积却不算小,用作砝码也不实际,应当也不作权衡器使用。 也有学者将这类原始青瓷球形器称作“悬铃”,此说以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乐器坑中出土器为力证。此坑中出土原始瓷、硬陶“悬铃”各6件,因其伴出器均为甬钟、镈、钩鑃、钲、錞于、磐等乐器,故推测其用途应当也为乐器。 ▲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乐器坑出土悬铃 (左原始瓷,右硬陶) 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一,《中国青铜器综论》描述铃的形制为,“平顶有半环形梁或半环形小纽,两侧斜张,横截面多为叶型(或称合瓦形)或椭圆形,口部平或凹下。”这种外形后被钟类器沿袭,二者区别主要在于演奏方式。演奏铃时需摇动铃体与舌撞击发声,奏钟时需敲击外壁(鼓部)发音。看“悬铃”的构造,器腹内并无悬舌,故演奏方法可能为悬奏,即将顶部圆环悬挂于架,以金属器叩击器壁,发出声响。这种演奏方式与钟、磐一类乐器更为相似。其二,这类原始青瓷球形器出土材料颇丰,但与乐器伴出于同一单位者,仅无锡鸿山越墓一例。所谓孤证不立,尚需其他证据作旁证。 反观黄泗浦遗址出土的两件陶球形器,灰陶为材,质地疏松,叩之发声无金石声响反而容易击碎,应当也不作为乐器使用。 镇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4件大小相同的青铜中空球形器,个重1.25公斤。出土时位于东室主棺的东侧和北侧,将此4件球形器连线可恰可圈定一片长方形区域。《曾侯乙墓》最早将这类青铜中空球形器定名为“镇”。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镇 孙机先生考“镇”可为席镇用。古人之席多铺于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的就座之处,因席多用蒲草等物编制,柔弱易折,故需用重物来压席子角避免折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汉邹阳《酒赋》“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等,都证明了镇与席间的关系。在未经盗扰的汉墓中,一般以4枚一组,呈四方形摆置,置于死者棺前,也有放置在漆枰或石屏四角者,其下往往有数十厘米见方的腐朽木材或者织物的残迹(陆志红:《先秦两汉席镇研究》,《考古学集刊》第19辑,2013年)。浙江印山越王墓中就曾出土有十八件形制相似的八棱半球形玉石镇,皆为半球形,实心,顶面正中有扁圆小纽。 由此,可以总结出球状席镇的特点应当有三,其一,器形应光滑低矮,不宜过大,以防牵羁衣物。其二,不唯空心或实心,重量需足,方能压住席角。其三,顶部应有提纽或活动环,方便移动。对比黄泗浦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球形器,不难得出此二器并不能用做席镇的结论。而反观前文提及的原始瓷球形器与席镇在形制上颇为贴合,或可作席镇用,但尚缺乏出土位置作进一步证据,可备一说。 扑满 “扑满”一名,最早见晋葛洪《西京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其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唐姚崇作《扑满赋》:“兹扑满之陶形……藏镪符於神论,固垒同於道扃……满而则剖。”唐齐己《扑满子》“只爱满我腹,争如满害身。到头须扑破,却散与他人。”可知扑满是一种储钱具,使用时将圆钱投入,待蓄满钱后,将其摔碎便可取出钱币。扑满之名便由“满而扑之”的用法化来。 洛阳烧沟84号汉墓曾出土一件陶扑满,出土时器内蓄有20枚五铢钱。遵化县商业局百货大楼也曾出土一件元代陶扑满,泥质灰陶,封顶,上宽下窄,器壁有长孔,中空。内蓄铜币300克,清理出完整钱币48枚。可证扑满确为储钱用。 笔者收集整理了出土及馆藏的扑满,材质以泥质陶为主,器腹部设有1至2个长条形或三角形孔作投钱用,在器底或器壁则可见数量不等的圆孔。按外形可分两型。 A型,球状。拱顶,平底。按拱顶上有无捉手又可分二亚型。Aa型为拱顶,上无捉手。Ab型为拱顶,上有乳钉状或蘑菇状捉手。B型,罐状。拱顶,器壁斜直或斜弧,也有亚腰,平底。按拱顶上有无捉手又可分二亚型。Ba型:拱顶上无捉手,Bb型:拱顶上有乳钉状或蘑菇状捉手。 ▲A型陶扑满 ▲B型陶扑满 这些材料中年代较确切的有:洛阳烧沟84号汉墓出土的Aa型陶扑满,根据墓葬年代可将其推定为西汉晚期。陶寺遗址Ⅲ区隋墓出土的Bb型陶扑满,根据墓葬年代可将其推定为隋代。前郭塔虎城出土的11件扑满(Aa型和Ab型)和城四家子古城出土的1件陶扑满(Aa型),也可证是辽金时期遗存。 黄泗浦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球形器,外形与Aa型扑满相若,J5②:2上壁残可见一长方形孔,应当为投钱孔。底心与拱顶中心各可见一小圆孔,应当为排气孔。这些在装饰于器腹的圆孔,应当是在烧制前用圆锥状工具捅成的,作用是在烧制的过程中排出器内膨胀气体防止炸裂。在瓷枕一类四壁封闭的器物底部或侧壁也常可见小孔,作用同上。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作窥孔,用以观察腔内钱币数量。 综上所述,黄泗浦遗址出土的两件球形器,无论是材质或造型与出土扑满对比均十分相似,应当为北宋的陶扑满。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