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夏园祭祀集团里,波罗诞迎神赛会所花费用由“大安”的庙产支出。现代波罗诞,活动经费来源分为两部分:一是以夏园社区(此处为行政社区)的名义,向黄埔区文化局申请“五子朝王”仪式表演的专项工作经费。原本,黄埔区划拨给各社区的工作经费约6000元,经过各社区申请,提高到8000元。然而,每年各分会游神实际支出费用为两万多元,政府补贴经费明显不足。因此,另一个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夏园社区(此处为行政社区)。然而,夏园社区内的东湾经济社,属于“原安”祭祀组织体系,并不参与“大安”巡游的各项活动,因此,这部分经费不能从夏园社区集体经济中支出。夏园社区有十三个经济社,除东湾外,其他十二个经济社集体分摊这部分费用。具体各项分摊方案,由经济社单独(或联合)向夏园社区提出,经夏园社区同意后按照方案进行经费分摊。 余论 在探讨民俗学的学科本位问题时,赵世瑜反复强调“传承”这一概念对民俗学的重要性,他认为,“传承”是民俗学研究主体、“传承”是民俗学的核心概念。对“传承”概念的理解,需具备一种历史的视角,这种视角并非对历史文献的单一运用和解读,它需要将民俗事象置入具体历史社会背景中,以一种“历史上的民众日常生活”眼光去看待民俗事象及其演变,从而思考民俗传承机制、民俗结构过程和民俗实践路径。本文是以长时段视野研究某一民俗事象传承的尝试。 将具体的民俗事象置于区域社会和历史文化生态中考察会发现,每一民俗事项皆有其核心传统因素,即在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中,使此民俗事项保持“何以为此而不为彼”独特性的那一些因素。作为一种延续千百年的集体性民俗活动,诞会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宗教性、区域性以及现代性等复杂特征,除诞会组织这一核心民俗因素之外,必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它的传承,例如神明信仰、宗族竞争等等因素,本研究只触及诞会研究冰山之一角,需要持续、多元视角继续进行研究。 站在民俗学学科本位研究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诞会,一方面关注区域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诞会的神明崇拜、诞会组织结构、信仰群体、组织方式、社会功能等,如何随之发生改变,在重构民俗事象历史形成发展过程中,试图探寻影响诞会传承和发展最为稳定、核心的民俗因素。一方面也是在思考,在现代非遗保护以及乡村建设中,在保持诞会民俗文化特征基础上,如何发挥诞会祭祀组织的传统社会功能,为现代社区和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章刊于《节日研究》2019年第1期 )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