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算法与深度学习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能 计算机算法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传媒走向智能化的进程,智能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区别在于信息内容是由计算机算法产生。智能算法系统依托于人工智能具有的信息收集、整合与分析能力,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目的性抓取与分析,最终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和形式信息并实现精准推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是媒体智能化的传播追求,智能算法系统基于深层次的用户洞察能力和场景的大数据分析,理解用户在特定环境下的需求,能够及时准确地跟踪用户的数据,对大数据从内容的维度以标签化的方式与用户进行兴趣匹配,同时从关系的维度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浏览行为、互动行为及其他延伸信息进行汇总,从而结合内容与关系两个维度对海量传播对象进行用户画像,并生成兴趣标签,再基于标签将传播对象根据内容和渠道的需求进行智能化或定制化的人群匹配。它能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推送,并及时根据用户的反馈和喜好自动修改推送的内容和方式,达到精准传播的效果。 其一,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送的精准性。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能够基于用户的个人年龄、消费、爱好、浏览习惯、兴趣社群等海量信息的综合分析,对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内容进行分析定位,并从受众的需求与兴趣出发,对不同人群的欣赏需求进行精准定位,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精神上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内涵、背景、环境和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传递,提高普及度和传播效率,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种供求互动的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弥补信息短板的需求,也激发了用户获取信息的兴趣。 由知了青年(中国)文化有限公司率领各摄制组,赴亚洲国家和地区拍摄而成的短视频剧集《了不起的匠人》,讲述一批30岁左右年轻匠人的故事,忠实地记录并展现了不为人知的手艺人生和精妙器物的制作过程。这些匠人都有一个特点,倾注一生只做一件事——打磨自己的作品,赋予作品以灵性。匠人们直面自己的内心,不骄不躁,沉下心来,一遍一遍重复打磨练就技艺,带给年轻受众巨大的反差体验以此自省。每个濒临失传的手艺背后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但也流露出后继无人的无奈。该剧抓住了大众渴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诉求,尤其针对年轻受众是智慧媒体的主流用户群体的现实,实现精准推送,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群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同。 其二,基于人工智能分发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的针对性。以用户为中心,运用机器算法不断优化信息个性化智能分发,可形成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的推荐引擎、实时海量数据处理、精准定位人群传播等核心竞争力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服务。例如,GiveMeSport用机器人进行信息收集,Google研发为报道自动匹配图表、图片或视频的工具,NewsCart公司用AI追踪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群发给团队成员等。这些技术综合运用于媒体平台,媒介融合也就意味着传播介质的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构、人员、资本等多方面的融合与重组,将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仅要关注传播内容,挖掘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还要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类型信息,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受众全方位地领略多种媒体带来的美感。将个性化、场景化、定制化、互动化的传播发挥到极致,跨越时间和空间形成强大的信息流,将极大地丰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内涵,增强传播效果。2017年9月发表的《当非遗遇上直播——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中这样写道:“3个月以来,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先后去往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区市,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人次。”智能媒体技术带来的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展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内容和传播形式,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系统,顺应了当代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内传播,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对外传播,促进了沟通交流,增强了海外侨胞的荣誉感、自豪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