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揭秘:路过吕伯奢家的那个晚上,曹操干了啥?

http://www.newdu.com 2020-06-0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那个晚上,曹操到底干了什么?在《三国志》中,有3种答案。
    三国志分为两部分,一为陈寿的正文,二为裴松之的注。
    陈寿正文并没有提到这件事:
    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
    裴松之的注引用了3种说法,各说各话。
    

    第一种说法是《魏书》提供:
    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在这种说法中,吕伯奢没出场,曹操只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杀人原因也不是多疑,而是防守反击。
    按照这种说法,曹操只是个受害者,吕伯奢的儿子贪图财物,被杀只是咎由自取。
    第二种说法是《世语》提供: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在这种说法中,吕伯奢还是不在家,被杀的还是吕伯奢的儿子。然而曹操杀人的原因却变成了怀疑别人图谋自己。
    按照这种说法,曹操是有过错的,他并不确认对方是要图谋自己,仅仅是有嫌疑,就动手杀了人,杀人之后直接离去。
    第三种说法是《孙盛杂记》提供: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这种说法与上一种说法差不多,但是增加了两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闻其食器声”,曹操因为这个原因怀疑别人要杀他。
    第二个细节是杀人后的反应。曹操并非潇洒离去,或者一把火烧了。
    他杀人之后的反应是“凄怆”,可以看出颇为难过。
    至于为什么“凄怆”,则可以从他说的话看出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这句话体现了曹操的矛盾心理。在听到“食器声”时,曹操也许已经明白,对方可能要杀自己,也可能是想设宴款待自己。
    如果不采取行动,那么有可能对方真想杀自己,会陷入被动,这就是“人负我”。
    如果采取行动,则可能错杀一心款待自己的故交,这就是“我负人”。
    然而,人心在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曹操不愿意博这种概率,他选择了快刀斩乱麻:杀了再说。
    这就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杀人之后的曹操可能也稀里糊涂,他没有得到对方要杀他的实证,也许能排除对方杀他的嫌疑,也许排除不了。
    他不后悔,再来一次也会这样,但是悲怆的心情是免不了的。
    陈寿没有提这件事,在裴松之的注中,却有三种说法,各说各话。然而哪一种靠谱呢?
    陈寿是故蜀之人,离那个时代近,能接触很多史料,亲自探访很多尚存活的人。
    然而,陈寿作《三国志》,是在三家归晋之后。晋承魏,为了晋为正统,魏必须为正统。
    在这种情况下,陈寿的《三国志》并非不偏不倚,其立场与《三国演义》相反,是尊魏的,有所曲笔是难免的事。
    裴松之和陈寿有点不同。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已经是刘宋时候,刘宋承东晋,与三国隔得稍有点远,又不是太远。
    裴松之能看到不少陈寿看不到的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受到立场的局限。
    然而,裴松之的注并不能直接看,需要辨析。
    裴松之喜欢“备异”,是肉就当碗里来,至于是烂肉还是好肉,后人自己挑。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三块“肉”。
    第一种说法来自《魏书》,其与二十四史的《魏书》并非一本,也并非《三国志》中记载曹魏的那卷魏书。
    这里的魏书,作者王忱,属于官修史书,有人评价这本书:
    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基于其立场,有很大嫌疑是在帮曹操推卸责任。
    陈寿撰写《三国志》正文时,参考了《魏书》,但是没有选这段。除了其相对军国大事无关紧要,可能也有觉得有难以辨析的因素。
    第二种说法来自《世语》,其并非《世说新语》,因为《世说新语》比裴注还晚十年成书。这里的《世语》作者是西晋的郭颁。
    从时代上讲,相对于王忱作《魏书》时候,郭颁的创作环境要宽松很多。并且郭颁的作品,只是名人轶事,并非官史,受的限制也没那么大。
    第三种说法来自《孙盛杂记》,从名字就能看出,这并非官史。其实际是东晋的著作。从创作时代来看,他相比陈寿、王忱、郭颁受的限制都少很多。
    但是,其细节过于具体,仿佛身临其境,倒有点《史记》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是不是作者的虚构。
    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总体上不矛盾,都是说曹操因为多疑杀了人,二者的区分,就在于曹操杀人后的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只能说曹操有很大可能杀了人,有可能真的对不起吕伯奢。但是,他杀人后有很大可能并非洋洋自得。
    只能说,曹操是个嫌疑犯,事实的真相已经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然而,当罗贯中看到这段记载,他灵机一动,改了两个地方:去掉了“凄怆曰”,又将曹操的两句话扩成了“天下人”: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于是,奸雄的形象跃然纸上,曹操的这个行为,也被定格为杀人后不知悔改,朝着陈宫得意洋洋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
    因此,曹操一下子从嫌疑犯转正为确犯,罗贯中要背很大的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