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焦民敬:說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引癉病之始也”

http://www.newdu.com 2020-06-19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說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引癉病之始也”
    焦民敬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張家山漢簡《引書》簡33-34:
    ·引癉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漬顏以寒水,如餐頃,去水,以兩手據兩[1],上撫顏而上下搖之,口呼。呼,皆十而已。[2]
    “引癉病之始也”,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作一句讀[3]。其後出版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4]及《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5]一仍其舊,皆未出註。學者對整理小組的讀法多無疑義,鄧春源先生把這句話譯作“導引治黃疸病初期”[6],高大倫先生則譯成“導引癉病初發之際”[7],周祖亮、方懿林二位先生認同高說[8]
    以上所作譯文並不准确。“導引治黃疸初期”是把“治黃疸”當作“導引”的賓語,“導引癉病初發之際”是把“癉病初發”當作“導引”的賓語[9],显然不合乎語法。其實“……之始也”“……之始”的句式古書習見:
    (1)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10]
    (2)損、益,盛衰之始也。[11]
    (3)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2]
    (4)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13]
    (5)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过不及何如?[14]
    不難發現,“火之始也”“王道之始也”“盛衰之始也”“死也生之始”“五運之始”等句中的“始”,都是名詞。“引癉病之始也”的“始”無疑也是名詞。這裏的助詞“之”,是用來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的,相當於“的”[15]。“之”前的修飾語可以是體詞性詞語,也可以是謂詞性詞語。如:
    (6)凡娶妻、出女之日,冬三月奎、婁吉。[16]
    (7)夫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蟣蝨。[17]
    例(6)中“之”前的“娶妻”“出女”,例(7)中“之”前的“搏牛”,與“引癉病”相同,都是謂詞性詞語來充當修飾語。“娶妻、出女之日”即“娶妻、嫁女的日子”,“搏牛之蝱”即“同牛搏鬥的蝱”。因此,“引癉病之始”應當譯成“導引癉病的初期”。
    《引書》中還有如下一段文字:
    病腸之始也,必前脹。當脹之時,屬意少腹而精吹之,百而已。(簡35)
    “病腸之始也”和“引癉病之始也”句式相同[18],與下文“必前脹”聯繫起來,表示“腸部生病的初期,一定會前腹脹起”,“必前脹”是“病腸之始”的症狀。類似地,若把“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作“引癉病之始”的症狀,則表示“導引癉病的初期”出現了“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的情況。也就是說,這種症狀是在導引過程中產生的。但在《引書》裏,導引之術都是在發病之時用來緩解病症的,並沒有因導引而產生不適的情況。簡35“當脹之時,屬意少腹而精吹之,百而已”,就是強調在腹脹時及時施治。由此可見,“引癉病之始也”在與下文的貫通上存在着明顯的問題。
    按“引癉病之始也”應當讀作“引癉:病之始也”。不少學者將“癉病”二字出註[19],其實“癉”單獨作為病名是頗為常見的。《韓非子·解老》:“夫內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20]“癉”與“痤”“疽”“痔”諸病名並列。《山海經·西山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食之已癉,可以禦火。”[21]《素問·脈要精微論》:“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王冰註曰:“癉,謂濕熱也。”[22]《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太后病,召臣意入診脈,曰:‘風癉客脬,難於大小溲,溺赤。’”《索隱》曰:“癉,病也,音亶。”[23]這些“癉”的含義不可一概而論,但足以說明“引癉”在表达上是沒有問題的。
    《引書》尚有如下句式:
    (8)·引內癉:危坐,□尻,左手撫項,右手撫左手,上扼(?),俛,極,因徐縱而精呴之,端仰而已,定;又復之五而……左右皆十而已。(簡29-30)
    (9)·引屈筋:跨立,據兩股,壹倚左,伸右股,膝傅地;壹倚右,伸左足股,膝傅地。皆三而已。(簡38-39)
    (10)·引踝痛:在右足內踝,引右股陰筋,在外踝,引右股陽筋;在〔左〕足內踝,引左股陰筋,在外踝,引左股陽筋。此皆三而已。(簡43-44)
    (11)·引腸澼:端伏,加頤枕上,交手頸下,令人踐其腰,毋息,而力舉尻,三而已。其病不能自舉者,令人以衣以舉其尻。(簡49)
    “引內癉”“引屈筋”“引踝痛”“引腸澼”,皆為“引+病名”的形式,其後記載的則是導引該病的方法。類似之例亦見於其他出土秦漢簡牘醫方:
    (12)·治痿病:以羊屎三斗,烏頭二七,牛脂大如手,而三溫煮之,洗其□,已痿病亟甚。[24]
    (13)一,去人馬:疣其末大本小〔□〕薄者,取桑□、白柎□,繩之,以堅絜〔□□〕本結之〔□□□〕疣去矣。無禁。{無禁}。嘗〔試〕。[25]
    (14)·治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皆同藥治之:朮、薑、瞿麥各六分,菟絲、滑石各七分,桂半分,凡六物,皆治,以方寸匕,酒飲,日六七。病立愈,石即出。[26]
    “治痿病”“去人馬疣”即“治+病名”“去+病名”的形式,後接具體的治療方法。武威醫簡的“治諸癃”,在說明方法之前對諸種癃病的症狀作了描述,如“石癃出石”“血癃出血”等,可與《引書》的“引癉”之方比照。
    “病之始也”,與“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聯繫起來也十分通暢。《素問·玉機真藏論》: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人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寃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27]
    “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是說癉疾會造成腹中發熱、內心煩亂、小便發黃等症狀。《楚辭·九懷》:“魂悽愴兮感哀,腸回回兮盤紆。”王逸注曰:“意中毒悶,心紆屈也。”[28]“意回回然欲步”即心意紆屈想散步排憂,和瘅疾的病狀有相合之處。張家山漢簡《脈書》:“內癉,身痛,眼蚤爪黃,溺赤,為黃癉。”[29]可見癉疾有時會造成身痛,那么出現“體侵侵痛”的狀況也就說得通了。
    這段話裏的“當是之時”“當此之時”,其前的內容都是對症狀的描述,如風寒“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肝痺則“胁痛出食”,疝瘕則“少腹寃熱而痛,出白”,其後是“可汗而發也”、“可按若刺耳”及“可按可藥”等治療方式。按照新的斷讀意見,簡文中的“當此之時”與此用法完全一致。“八經之引”,亦見於《引書》簡74:
    苦腹脹,夜日倓臥而精吹之卅;無益,精呼之十;無益,精呴之十;無益,復精吹之卅;無益,起,治八經之引。
    腹脹之時,數次“精吹”“精呴”沒有產生效果,才進行“八經之引”的導引術式。簡33-34“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應當是比較嚴重的情況,因此才要“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
    綜上,有關簡文应当斷讀為“引癉:病之始也,意回回然欲步,體侵侵痛。當此之時,急治八經之引,急呼急呴,引陰。”可譯作:“導引癉(的方法):病發之初,心意紆屈想散步排憂,身體侵侵作痛。在這個時候,要趕快用八經之引的導引術式,快速吸氣,快速呼氣,導引陰氣。”
    
    


    [1] 此字又見於簡81、簡90,似可隸定作“”,當前主要有釋“簟”、“顫”、幾種意見。釋“簟”在字形和文義上都說不通。釋“顫”者據《說文》“頭不正也”為說,認為“兩顫”即指頭的兩側,詳參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第121頁。然古文獻中“顫”字無此用法,傳世醫書中亦未見“兩顫”之例。陳斯鵬先生將此字釋作“”,疑可讀為“顄”,引《說文》“顄,頤也”為解,詳參陳斯鵬《張家山漢簡〈引書〉補釋》,《江漢考古》2004年第1期,第76頁。陳說於文義頗通順,但《引書》中本有“頤”字,故此字的讀法暫存疑。
    [2] 本文所引出土文獻的釋文一般為寬式釋文,不需要討論的地方,徑以通行字寫出。釋文標點略有改動。
    [3]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年第10期,第83頁。
    [4]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90頁。
    [5]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76頁。
    [6] 鄧春源《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續篇)》,《中醫藥文化》1993年第1期,第25頁。
    [7]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第121頁。該書附表二“《引書》中導引所治之症”列有“癉病之始”,將其直接當做病症。類似的意見亦見於李零《中國方術正考》,中華書局,2006年,第287頁。
    [8] 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學苑出版社,2014年,第375頁。書中對“引癉病之始也”的譯釋,與高書完全相同。
    [9] 或者將“導引癉病”看作主語,“初發”看作謂語,但這也是說不通的。
    [10]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八,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2085頁。
    [11]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九,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96頁。
    [12] 趙岐註、孫奭疏《孟子註疏》卷一《梁惠王章句上》,中華書局影印阮元校刻《十三經註疏》本,1980年,第2666頁。
    [13] 郭慶藩著、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6年,第735頁。
    [14]《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第64頁。
    [15]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語文出版社, 2012年,第483頁。
    [16]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州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431頁。
    [17]《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中華書局,2014年,第390頁。
    [18] 整理者或許就是比附此例而将“引瘅病之始也”作一句讀。
    [19] 周祖亮、方懿林《簡帛醫藥文獻校釋》,第375頁。又方成慧、周祖亮《簡帛醫藥詞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第33頁。
    [20] 王先慎著,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第151-152頁。王先慎據《說文》“癉,勞也”為解,失之迂闊。
    [21] 郝懿行著、欒保羣點校《山海經箋疏》,中華書局,2019年,第83-84頁。
    [22]《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第105頁。
    [23]《史記》卷一百五《扁鵲倉公列傳》,第3386-3387頁。
    [24]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州博物館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叁》,中華書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0頁。
    [25]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集成》第五冊,中華書局,2014年,第297頁。
    [26]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編著《武威漢代醫簡》,第2頁。“治諸癃”方言“此五癃”,但僅列舉了“石癃”“血癃”“膏癃”“泔癃”四種癃病,可能是存在漏寫的情況。
    [27]《黃帝內經素問》卷六《玉機真藏論》,第123-124頁。
    [28] 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2158-2159頁。
    [29] 不少學者將“內癉”和“黃疸”等同起來,如《簡帛醫藥文獻校釋》註“內癉”曰:“即內黃,亦稱黃疸。”其實“內癉”和“黃疸”有別,《脈書》僅言內癉會“為黃癉”,並非說二者一致。成都老官山醫簡《六十病方》中既有“黃癉”,也有“內癉”,整理者將它們分列,詳參梁繁榮、王毅、李繼明主編《揭秘敝昔遺書與漆人:老官山漢墓醫學文物文獻初識》,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第137-138頁。    
        
     点击下载附件: 2081焦民敬:說張家山漢簡《引書》的“引癉病之始也”.docx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