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布依族传统建筑的生态文化探析——以镇宁高荡寨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20-07-07 《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 周真刚 杨艳 参加讨论

    (四)和谐统一的整体发展理念
    高荡寨步入乡村发展行列,利用村寨浓厚的布依族文化,开展民族村寨旅游。淳朴的民族风情、保存完好的老石板房、使用普遍的布依语等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文化。高荡寨践行着联合国对文化遗产采取利用的态度,确保布依族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在保障民族文化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效益。例如,高荡寨对老石板房的保护十分合理,并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将老石板房“整齐划一”,改造成外观统一的建筑,而是尊重老石板房的结构设计,保持原有的外观和结构,进行维修和加固。首先,聘请村寨的老匠人对老石板房进行修缮,以保存老石板房的原真性和整体性。老石板房是高荡寨寨民几百年来生活智慧的结晶,体现布依族在当前环境下最优的生存方式。老匠人深知老石板房是经过一代代布依族不断地总结和改进,寻找到人与自然长久发展的方式。老匠人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用传统的建筑木材和石材,修缮老石板房。在技艺传承方面,高荡寨老匠人以言传身教、师徒合作的方式传承,使建筑中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得以传承。其次,生产方式与建筑结构的统一,展现高荡寨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高荡寨深处群山之中,树木葱郁、土地肥沃、生态平衡,寨民们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种植的玉米、水稻、豆子等农作物满足日常需求,浓厚的农业文明和建筑结构相契合。农作物储存在老石板房第三层,良好的通风效果保证了农作物免受潮气的侵蚀,便于长久保存。老石板房第三层的四周无遮挡物,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屋顶的石板吸热功能弱,阳光的高温能穿透石板,提高第三层的温度。因此,农作物悬挂在第三层,具有天然的风干效果,为储存农作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严格执行的禁忌规约
    高荡寨布依族村规民约体现了寨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每年六月六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以适应寨中的不同情况,使村规民约具有可行性。对于树木葱郁的高荡寨,用火安全是寨民十分重视的。高荡寨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消防安全”,对野外用火、电线使用、消防设施等,做了明确规定。野外用火保证火源及时熄灭,村寨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电线定期检查跟换,禁止私拉电线等。注重防火安全,保障了高荡寨生活安全。
    高荡寨自然崇拜也伴随着形式多样的禁忌,高荡寨每年举办祭祀神树的仪式。将村寨周边一棵大树作为神树,每年固定的时间进行祭祀。同时,高荡寨老石板房用作大梁的树木,必须得到毕摩的祭祀,才能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砍伐作为大梁的树木,应当经过摩师敬山神和树神,摩师完成祭祀仪式后,确定砍第一斧的方向,然后由摩师砍下第一斧,才能允许其他人砍。寨民坚信遵守禁忌能够保障建房过程顺利,有利于促进未来家庭事业的繁荣昌盛。但是,违反禁忌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寨民会将“不顺利”看作违反禁忌受到的惩罚,而且确信这些“惩罚”必然实现。因此,寨民十分禁忌内容,不愿意违背。如果无意之中违反禁忌,也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可见,寨民们对禁忌规约的认可度非常高,自愿遵守村寨禁忌规约的内容。
    高荡寨寨民伍某:以前六月六就有修改乡规民约,哪个违反乡规民约就请全村人去吃饭。如果是罚钱了,村里有修路、水井、水利维修什么的就用这个钱。
    高荡寨传统建筑的生态文化表现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物质文化,将布依族生态文化直观的表现出来。老石板房的颜色、材料、结构、功能,体现了布依族浓厚的农耕文明。营造技艺、建造仪式、禁忌规约等非物质文化,同样展现了布依族和谐的生态文化。老石板房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入到寨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实践的指导。
    四、布依族传统建筑生态文化的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包括各民族独特的生态文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各民族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既有包括各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思考和人事,也包括各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经验性感知,当然更包括居住在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各民族在谋取物质生活资料时由客观的生态环境和主观的社会经济活动交互作用形成的生态文化类型和模式。”分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体现的生态文化,“传统民居建筑除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外,其体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经验对于现代民居建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生态和谐理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布依族老石板房的选址、营造、选材、仪式等贯穿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高荡寨传统建筑体现了寨民的集体主义思想,寨民相信个人行为与村寨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保护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才会实现个人需求。高荡寨森林资源、石材丰富,为居民建造木质房屋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划定固定区域开采木材、石材,对木材、石材的使用限制,开采以后的保护要求,体现了布依族尊重自然、顺应自安然的生态理念。同时,神圣、严肃、繁琐的营造仪式寄托了营造者的精神信仰,让营造者不愿意再一次付出时间、精力、财力重来一遍。因此,提高营造效率的同时,更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我国当前过度开发、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生态环境失衡等生态破坏问题,源于个人中心主义下疯狂的逐利行为,忽视人类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保护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和谐理念,保障人类共同体的整体利益。目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使命,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关系尤为重要。“在种植结构上,要依据沟壑、山坡、平川等地形地貌和该地污染物来源、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因地制宜在各地形成“一处一景、处处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经济、生态效益。”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资源开采与利用等乡村发展措施,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承受能力,采取科学先进的技术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倡导集约型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降低环境影响、提高生产效率。
    (二)公众参与模式打牢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安家建寨是少数民族十分重要的事务,选择适宜居住的地域建立村寨后,修建居所和公共建筑成为寨民的首要任务。修建房屋是寨民的头等大事,基于熟人社会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寨民会主动为建房者提供帮助。高荡寨老石板房的修建并不需要聘请专门的匠人,村寨中的“手艺人”主动承担起建房的任务,建房者仅为匠人提供基本的饮食和居住。在破土奠基和上梁立柱的日子,全寨可以提供帮助的人都全部参与修建。一方面,准备充分的建筑材料,保障建房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体现寨中居民相互熟悉,达到相互监督的效果。因此,高荡寨老石板房建筑材料来源于村寨周围的森林和山坡,为了保障村寨生态平衡,高荡寨对石材和木材的开采方式、地域范围、恢复措施等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则。全寨村民参与建房,不仅汇集了劳动力,保障了建房的效率,同时寨民参与的模式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保证建房者按照村规民约修建房屋。
    高荡寨工匠们深知高荡寨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村寨面临的困难十分清楚。作为村寨的一员,工匠们从切身利益出发,更能够探索出高荡寨长久发展的道路。例如,高荡寨森林资源丰富,但面对需求过大的木材需求,数量有限、生长缓慢的森林资源同样面临着威胁。为了保障村寨生态平衡,工匠们对房屋非主体结构部分,用石灰、竹子、牲畜粪便代替木材,避免了大量砍伐树木造成的生态破坏。目前高荡寨的工匠,仍采取口头式的传承方式,营造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规定。特别是仪式隆重的修建过程,仪式的顺利开展就是保障建筑材料的一次性使用,否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荡寨寨民参与建房的模式,是高荡寨生态平衡的无形保护伞,不仅获得寨民的认可,更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效用。
    借鉴高荡寨老石板公众参与的模式,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提倡全民参与,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破坏中的区域责任只是逃避责任的一种手段,蝴蝶效应在生态保护中仍旧存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树立起责任意识,倡导全民参与理念。全球变暖危害到每一个人,空气清新有利于每一个的身心健康。公众作为参与者明确责任,同时对他们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三)高度认可的制度保障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高荡寨老石板浓缩了布依族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尊重自然的民族文化,建房中的规则和禁忌成为寨民自愿遵守的制度,得到寨民们的认可和遵守。潜在的惩罚规则保障制度有效实施,寨民相信,违反规则和禁忌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厄运,影响家庭未来的生活。作为建房者,十分避讳建房中违反禁忌。正是这种高度认可的禁令遵守模式,使得寨民能够严格遵守砍伐木材、开采石材、建设维修等规则,使保障生态平衡落到实处,为村寨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无形的村规民约、仪式禁忌源于寨民的日常生活,得到寨民的认可和执行,为生态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主要从综合性立法和专门立法两个角度进行保护,综合性立法以《宪法》《环境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公众参与办法》等为主,从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出发,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专门性立法主要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基于各种污染认定、整治、改善的特殊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达到有的放矢、长久根治的目的。完善的法律规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而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困难重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存在“生态保护法规政策的地域性歧视、农村生态损害缺乏法理上的维权主体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借鉴布依族传统建筑体现的制度保障,借鉴高荡寨平衡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制度措施,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制度的认可度,保障生态保护法律规范的可执行性。因此,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律规范,在此基础上,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少数民族尊重自然、和谐共处、公众参与的生态理念。透过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的结构、建筑材料、功能分布等外观,以及建筑仪式和禁忌等非物质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自成一体的生态文化保护模式。少数民族优秀的生态保护文化,是各民族历史进程的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果,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过程实施,积极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点低、基础差、情况复杂,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符合基本国情。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得忽视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更应当积极鼓励研究和借鉴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平衡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是乡村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尊重和吸收各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将会实现农村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