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西方中心到全球视野 近代以来,许多欧洲学者为西方的崛起寻求理论依据,各种形形色色的西方中心论应运而生,这种优越感投射到历史研究中就形成了“非西方地区不存在历史”的偏见。在一些西方学者看来,中国、印度等地虽然写史传统悠久,但却缺乏历史意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杜维运、许冠三等史学家就撰文反驳西方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贬低和轻视,强调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批判传统和历史意识。(35) 与中国、印度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编纂传统的文明古国不同,非洲部分地区由于缺乏书面记载,因此被西方学者视为没有历史的大陆,如英国史家亚瑟·牛顿(Arthur Percival Newton)认为,非洲“没有历史,历史是从人类有文字记载时才开始的。”(36)20世纪50年代,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一些非洲历史学家开始反思“非洲无史论”,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非洲通史》以及非洲本土的伊巴丹学派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一方面,他们寻找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的书面材料,指出从15世纪开始非洲就存在以文字为载体的历史记载,如当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土著人用阿拉伯文撰写的历史文献。另一方面,他们开始发掘非洲本土资源中反映的历史意识,其中口述传统受到众多非洲史学者的关注,而如何发掘非洲口述传统则成为史学史研究的重点。早在20世纪40年代,尼日利亚的肯尼斯·戴克(Kenneth Onwuka Dike)就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收集口述材料,以此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而后一些西方学者受其影响也开始关注口述材料,扬·范西纳(Jan Vansina)便是其中的代表。(37)60年代范西纳出版了《口述史学方法论》一书,被翻译为英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阿拉伯文等,后又出版《作为历史的口述传统》一书,在国际学界广受关注。范西纳认为,口述资料是未被写出的信息,保存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尽管它是在当下被讲出的,但它包含来自过去的信息。(38)像史诗、民谣、民间故事、目击者的叙述等,这些口述传统中也存在历史意识。虽然范西纳主张发掘非洲的口述传统,并将口述资料运用于非洲史研究之中,但是发掘口述资料只是为了证明非洲存在历史意识,或说仍然是在沿用对待书面资料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口述传统。受后现代史学的影响,“历史表现”、“经验”成为热词,人们不仅关注于历史本身,更关注历史意识的形成过程。如何将古老的口述传统与后现代史学相结合,成为当下非洲史学史研究的一个重点。这种研究路径由非洲学者率先进行尝试,如20世纪90年代埃比戈贝里·乔·阿拉戈(Ebiegberi Joe Alagoa)出版的《非洲史学实践》一书。阿拉戈在介绍了非洲的口述传统、文献传统、伊斯兰传统和西方传统之后,对非洲史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阿拉戈坚信口述传统与叙事主义历史哲学的结合,将成为非洲史学的新方向。(39)如何从本土出发去倾听非洲史学中多元的声音,成为近些年研究非洲史学史的西方学者所热议的话题。2005年约翰·菲利普(John Edward Philip)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书写非洲历史》,其中不仅关注口述资料,而且对当时的阿拉伯文材料、殖民者记录等都有所涉及。(40) 史学史研究不仅开始关注非西方史学,而且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试图从全球视角考察史学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可谓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到史学研究之中,开始出现大批从全球视角研究人类历史的著作。2008年,由伊格尔斯和王晴佳合著,穆赫吉参著的《全球史学史》,以“全球化”和“现代化”为主线,采用平行叙述的方法展现了自18世纪以来,西方、穆斯林世界、印度、东亚世界各自的内在变化和相互关系。该书主要关注在西方史学近代化的冲击下,非西方国家如何基于传统和现实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西方的史学思想。(41)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学界的热议。2017年该书又出了修订版,一方面,扩展了拉丁美洲和非洲史学部分的内容,并增添了俄罗斯和南非史学;另一方面,回顾了近十几年的史学发展状况,增加了环境史等新内容。(42)自此以后,学界日益关注如何从全球视野书写史学史,丹尼尔·沃尔夫于2011年出版了《全球史学史》一书,该书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追溯至前近代时期不同文明中历史意识的产生时期,试图通过描述人类既往的历史意识与历史知识的形成,描绘一幅历史意识在全球范围内交互发展、互动融合的多元化图景。(43)沃尔夫还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主持了一项更为庞大的项目,即五卷本的《牛津历史著作史》。2011年,这部由众多知名学者合作编纂的、内容涵盖全球的著作问世。该书分为五卷,以史学史全球化为其宗旨,由150篇专论构成,含括整个人类史学文化传统,甚至连一些在传统史学史研究中不受重视的地区的史学史也囊括其中。而且编者尽量不采用传统的古代、中世纪、近代这种具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历史分期模式,关注各地区的史学传统,主张一切历史文化都具有同等的价值。(44) 现如今,学者们不仅关注如何从本土视角出发,发掘非西方的史学传统,反思西方中心论宰治下的传统史学史研究,而且关注如何从全球视野考察史学知识的传播。若借用后殖民史家迪佩什·查克拉巴蒂(Dipesh Chakrabarty)的经典论断“把欧洲区域化”(Provincializing Europe),(45)可以看到现今史学史研究正在经历一场“把欧洲史学范式区域化”的革命。这种变化是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史学史研究的一种表现。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下书写史学史,成为当今学界热议的话题。 结论:从历史编纂学到历史知识学 当我们从方法、材料和视野三个维度考察当下的史学史研究后,可以发现当下史学史研究经历了一种类似“范式转移”的变化。传统的史学史研究中所蕴含的宏大叙事被打破,史学史从历史编纂学的历史(the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转向“历史知识学”(historiology)。相较于历史编纂学来说,历史知识学这一概念更具包容性和动态性,概念的边界也更为模糊和具有弹性。由于历史知识学这一概念内涵复杂,且不同学者对此定义不一,(46)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以期概括当下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向。其一,不同于历史编纂学,历史知识学在研究对象上更具有包容性。传统的史学史研究仅关注史学作品,从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这一名称上我们便可看出它的文献中心倾向。(47)而历史知识学的研究对象为一切承载历史知识的载体,因此不仅史学作品而且图像、口述等蕴含历史意识的载体,均可作为它的研究对象。(48)其二,若借用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历史知识学则可看作一种历史知识的考古学。传统的史学史多研究史学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史学思想,将史学著作看作静态的文本,忽略了史学著作作为一种产品,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在福柯看来,知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背后其实存在权力的运作。历史知识作为一种被制造的知识,也存在从生产到接受的动态过程,而如何被生产,又在何种背景下被接受、被改造,这背后所蕴藏的权力关系,正是当下史学史研究的热点。 若我们概括当下史学史研究的新趋势,在方法上是史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从静态的文本分析转向形象的塑造、知识的生产与消费等动态过程。在材料上,史学史研究的材料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史学史不仅研究史学名著,而且关注当时流行的小册子、通俗读物;不仅重视史学名宿而且视角向下去发掘那些大众史学家、女性史家、少数族裔史家等曾经的边缘群体。在视野上,史学史不再仅是以西方史学为中心,非西方的史学史开始受到重视,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视野。一言以蔽之,当下的史学史研究已从静态的历史编纂学转向更为动态和开放的历史知识学。 虽然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史学史研究的方法、材料与视野都发生了变化,但传统的史学史研究方法并未被完全抛弃。借用诺维克对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史学发展趋势的论断,我们可以用“以色列没有国王”来形容当下的史学史研究现状,(49)即在史学史研究中并未出现一种主导性的范式,传统的史学史研究与最新的史学史研究并存。近代德国史学中最为经典的“历史主义”论题,现如今仍有不少学者在进行探讨,像沃尔夫冈·凯莫哈(Wolfgang K ![]() 注释: ①Carl Becker,"What is Historiograph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44,No.1,Oct.,1938,p.20. ②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Eduard Fueter,Geschichte der neueren Historiographie,Druck und Verlag von R.Oldenbourg,1911. ③李亦园主编:《观念史大辞典》自然与历史卷,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07-165页。 ④Daniel Woolf,"historiography",in Maryanne Cline Horowitz,ed.,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Thomson Gale,2005,pp.xxxv-lxxxviii. ⑤关于后现代思潮对历史学的冲击,参见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刚主编:《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7页。 ⑥国内外均有学者对史学史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反思。Georg Iggers,"Reflections on Writing a History of Historiography Today",in Horst Walter Blanke(Hrsg.) Dimensionen der Historik.Geschichtstheorie,Wissenschaftsgeschichte und Geschichtskultur heute,B ![]() ⑦Rüdiger von Bruth,"Historiographiegeschichte als Sozialgeschichte.Geschichtswissenschaft und Gesellschaftswissenschaft",in Wolfgang Küttler,J ![]() ⑧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4页。 ⑨Wolfgang Weber,Priester der Klio.Historisch-sozialwissenschaftliche Studien zur Herkunft und Karriere deutscher Historiker und zur Geschichte der Geschichtswissenschaft 1800-1970,Peter Lang,1984. ⑩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杨豫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Reimer Hansen und Wolfgang Ribbe(Hrsg.),Geschichtswissenschaft in Berlin im 19.und 20.Jahrhundert:Pers ![]() (11)参见沙姆韦、梅瑟·达维多:《学科规训制度导论》,刘健芝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42页。 (12)Lutz Rapheal,"Organisational Framework of University Life and Thei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ical Practice",in Rolf Torstendahl,Irmline Veit-Brause,eds.,History-Making.The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Formation of a Discipline,Coront Books,1996. (13)Margaret E Stieg,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Historical Periodicals,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6. (14)Lutz Raphael,"Anstelle eines "Editorials" Nationalzentrierte Sozialgeschichte in programmatischer Absicht:Die Zeitschrift "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Zeitschrift füt Historische Sozialwissenschaft" in den ersten 25 Jahren ihres Bestehens",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26 Jahrg.,H.1,Jan.-Mar.,2000,S.5-37. (15)Fran ![]() (16)阿尔托格的解释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如贝尔纳认为,希罗多德的目的并非是塑造他者,而是去寻找希腊文明的埃及和腓尼基起源。参见马丁·贝尔纳:《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第1卷,郝田虎、程英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82-83页。 (17)Davis Steffan,The Wallenstein Figure in German Literature and Historiography,1790-1920,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the Institute of Germanic and Romance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2009. (18)Martin A.Ruehl,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 the German Historical Imagination,1860-193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19)Daniel Woolf,Reading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0)Gary Ianziti,Writing History in Renaissance Italy:Leonardo Bruni and the Uses of the Pas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1)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李思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22)Hans-Werner Goetz,Geschichtsschreibung und Geschichtsbewuβtsein im hohen Mittelalter,Akademie Verlag,2008,S.31. (23)Hans-Werner Goetz,"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Eleventh and Twelfth Century",in Gerd Althoff ect.ed.,Medieval Concepts of the Past:Ritual,Memory,Historiogra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p.139-166. (24)Anthony Grafton,What was History? The Art of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5)当下历史教科书研究已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一大热点,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记忆之场”成为塑造集体记忆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界对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也多从历史记忆的角度进行研究。Mario Carretero,Constructing Patriotism:Teaching History and Memories in Global Worlds,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Inc.,2011; Laura Hein,Mark Selden,eds.,Censoring History:Citizenship and Memory in Japan,Germany,and the United States,M.E.Sharpe,2000.孟钟捷、苏珊·波普、吴炳守主编:《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刘超:《历史书写与认同建构: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6)Katrina B.Olds,Forging the Past:Invented Histories in Counter-Reformation Spai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5. (27)Shami Ghosh,Writing the Barbarian Past:Studies in Early Medieval Historical Narrative,Brill,2016,pp.222-236. (28)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 (29)Franziska Metzger,Geschichtsschreibung und Geschichtsdenken im 19.und 20,S.37. (30)Siegfried Weichlein,"Meine Peitsche ist die Feder",Popul ![]() ![]() (31)Ulrich Wyrwa(Hrsg.),Judentum und Historismus,Zur Entstehung der jüdischen Geschichtswissenschaft in Europa,Campus Verlag,2003. (32)Bonnie G.Smith,The Gender of History:Men,Women,and Historical Prac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3)Julie Des Jardins,Women and the Historical Enterprise in American:Gender,Race,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1880-194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3. (34)Mary Spongberg,Ann Curthoys and Barbara Caine,Companion to Women's Historical Writing,Palgrave Macmillan,2005. (35)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版。Hsu Kwan-San,"The Chinese Critical Tradition",The Historical Journal,Vol.26,No.2,Jun.,1983,pp.431-446. (36)基·泽博主编:《非洲通史》第1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7-8页。 (37)根据范西纳的自传可知,范西纳对口述材料的关注受到戴克的影响,但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其史学思想只是受到戴克等非洲本土学者的影响,在其自传中还提到其他思想资源,例如欧洲中世纪研究对口述材料的关注。Jan Vansina,Living With Africa,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4,pp.7,41,48. (38)Jan Vansina,Oral Tradition as History,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5,pp.11-12. (39)埃比戈贝里·乔·阿拉戈:《非洲史学实践:非洲史学史》,郑晓霞、王勤、胡皎玮译,张忠祥、郑晓霞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110-111页。 (40)口述传统是非洲史学史关注的重点,但并非全部。如何书写民族历史也是非洲史学史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60年代独立运动后非洲民族史学的研究。Boghumi Jewsiewicki,David Newbury,eds.,African Historiographies:What History for Which Africa?,SAGE,1986; Lidwien Kapteijns,African Historiography Written by Africans,1955-1973,the Nigerian Case,Afrika-studiencentrum,1977; Caroline Neale,Writing Independence History:African Historiography,1960-1980,Greenwood,1985; Toyin Falola,Saheed Aderinto,Nigeria,Nationalism,and Writing History,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10. (41)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王晴佳、苏普里娅·穆赫吉:《全球史学史:从18世纪到当代》,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2)Georg Iggers,Q.Edward Wang and Supriya Mukherjee,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Routledge,2017. (43)Daniel Woolf,A Global History of Hist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4)安德鲁·菲尔德、格兰特·哈代主编:《牛津历史著作史:从开端到公元600年》,陈恒、李尚君、屈伯文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17年版,第1-20页。 (45)Dipesh Chakrabarty,Provincializing Europe:Postcolonial Thought and Historical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46)不同学者对“historiology”的理解不同,本文所指historiology主要强调其历史知识学的层面,即对静态的历史编纂学的修正。而美国思想史家阿兰·梅吉尔(Allan Megill)则将其理解为史学理论,或历史书写的哲学,并提出四种不同类型的historiology,即分析型、诠释型、观念型和叙事—语言学型。Allan Megill,"Historiology/Philosophy of Historical Writing",in Kelly Boyd,ed.,Encyclopedia of Historians and Historical Writings,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1999,pp.539-543. (47)Historiography起源于古希腊语ιστοριογραφια,为历史(ιστορια)与书写(γραφια)的组合,因此在德语中该词(Historiographie)与历史书写(Geschichtsschreibung)通用。 (48)Q.Edward Wang,"How do we Globalization the Study of Historiography? Reflections on the Legacy of Georg G.Iggers(1926-2017)",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Vol.73,No.1,2018,p.22. (49)《士师记》中曾言“那个时代的以色列没有国王,各人自行其是、自以为是”。彼得·诺维克:《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历史学界》,第783页。王晴佳:《“以色列没有国王”:当代史学的多元趋势》,《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7日。 (50)Wolfgang K ![]() (51)Markus V ![]() ![]() ![]() (52)Charles-Olivier Carbonell,L'historiographie,Presse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98; Nicolas Offenstadt,L'historiographie,Presse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20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