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凉山彝家村寨迎千年巨变

http://www.newdu.com 2020-08-14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曾江 翟琨 参加讨论

    四川省大小凉山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前,凉山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效,正处于最后冲刺收官的紧要关头。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凉山正发生着历史性巨变,凉山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全力以赴开启新时代凉山新征程。
    多措并举 推动彝乡新发展
    近年来,凉山扶贫工作坚持大扶贫格局,既在生活、产业等方面帮扶,也发挥教育扶贫特色,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取得显著成效。
    尔吉村地处凉山州喜德县城东北部,这里海拔2400多米,距离县城12公里,村民均为彝族。在结对帮扶尔吉、桌古两村的脱贫攻坚任务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坚持“智志双扶”。他们抓产业促增收,建成5000头生猪代养场以及600亩花椒、30亩苍术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尔吉村集体经济“山羊养殖合作社”,投放50斤以上能繁母羊200只。同时,大力增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累计为两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脱温蛋鸡鸡苗22380只,鸡饲料10140斤。通过产业扶贫,尔吉村涌现出一批养绵羊和养蜂大户。
    与此同时,教育扶贫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表示,该院创设“教育促进会”,设立新考取大学生奖励金、贫困户家庭优秀高中生助学金。迄今,两村累计有26名大学生、12名高中生获得资助,逐渐形成良好教育氛围,为彻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打下了坚实基础。
    尔吉村的变迁是高质量脱贫攻坚凉山实践的一个缩影。当前,凉山大地的其他各个村寨也正发生着这样的历史巨变。凉山州甘洛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四川大学对口定点扶贫甘洛县,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创新帮扶举措,探索出高校精准扶贫的“川大模式”。2月14日,甘洛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以医疗帮扶为例,四川大学发挥川大华西医疗资源优势,承担了21家老少边地区县级医院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任务,全方位加大医疗帮扶力度,其中就包括定点帮扶甘洛县人民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儿童先心病筛查治疗团队“搭建医疗扶贫彩虹桥救助儿童先心病患者项目”,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谈起凉山见闻,近年多次赴凉山调研的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王卓谈到,凉山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日益重视,这种教育观念上的改变让她感触尤深。在教育扶贫方面,政府投入力度很大,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建设得越来越好,让适龄儿童都能安心上学。她表示,凉山扶贫当前已取得很大成就,希望精准扶贫阶段的若干好的做法,能持续施行下去,并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巩固这些成果。
    侯远高是一位出生在凉山州美姑县的彝族学人,他近年从中央民族大学回到凉山投身家乡建设。谈到当前的凉山扶贫成果,他认为,首先,精准扶贫全面改善了凉山的发展条件,交通和教育状况的改善奠定了发展基础。凉山现在村村通了公路并硬化了路面,物流信息流的流通速度全面加快,大凉山开始全面融入大市场。其次,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后,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教育和医疗得到保障。再次,通过易地搬迁,当地人改善了居住条件,加速了城镇化发展,为集约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绣花”功夫 在凉山村寨播撒希望
    大小凉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扶贫要精准发力,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视察,为推进凉山脱贫攻坚指明了前进方向。
    “绣花”功夫绝不是花拳绣腿,也不是把建档立卡的材料做得漂亮,而是要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檀学文看来,“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中的一个精彩比喻,体现了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
    从2018年6月起,四川省选派5700多名干部组成综合帮扶工作队,分赴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为期3年的脱贫攻坚和综合帮扶工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青年学者王素珍就是其中一员。王素珍走入山寨后,自学彝语,从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入手,在村里组织成立“妇女健康和教育互助会”,每个星期举办两次讲座,为村民讲解女性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周末组织成立“周末儿童读书会”,在全村开展卫生大评比,一点点改变村民们千百年来的落后观念和习惯。王素珍的工作受到凉山干部群众一致好评,荣获四川省2019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2020年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青年学子也在凉山得到锤炼,在扶贫工作中迅速成长。7月上旬,喜德县思源实验学校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毕业典礼和授位仪式。西华师范大学51名在大凉山顶岗实习支教的大学生身着学士服,在西华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安平和喜德县委书记曲木伍牛等人的见证下光荣毕业。王安平表示,希望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青春之花始终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巩固成果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千年大凉山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历史巨变,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成为当前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普驰达岭认为,凉山是民族特色旅游资源集结、生态资源保持完好的区域,应突出资源优势,在凉山彝区精准扶贫与旅游开发的发展路径上,探索出一条永续推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之路。他建议,依托农村旅游行政村,充分挖掘生态资源、民族风情文化及乡村田园资源,坚持“乡旅结合,以乡带村,以旅富乡”,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旅游模式。逐步完善乡村基础旅游条件,打造各类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品牌,走出一条依托彝区自然乡村生态资源优势、民族文化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路子。
    谈到下一步工作,檀学文认为,一是要巩固脱贫成果,二是要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十四五”期间可以尝试构建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推动由农村扶贫开发体制向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转型,将开发式扶贫政策融入乡村振兴和落后地区发展支持政策。
    李后强表示,下一步要探索建立健全稳定脱贫、发展致富的长效机制。当前,他们正开展“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凉山实践”课题研究,与凉山州委、州政府共同开展凉山脱贫攻坚调研,召开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总结提炼凉山州脱贫经验,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向世界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曾江 通讯员 翟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