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清兵未南下之时,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靠清朝

http://www.newdu.com 2020-08-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孔子后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
    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在清兵还未南下之时,就早早主动投靠了清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圣人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衍植之礼遇。
    然而,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拥戴,全天下歌颂,天下儒家名士,争先恐后的要去为清廷效力,他这个清廷的臣子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向顺治皇帝报告这个情况。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
    

    这其实是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但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还当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马就要杀到了,他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呢?似乎也不是,当时的清军还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下还要等到一年之后,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举家迁移。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但孔衍植没有,他似乎已经洞悉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地投靠了异族统治者,将祖先教给他的忠字抛在了脑后。
    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企图用屠刀强迫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一野蛮命令激起了全国的义愤,小编家乡常州府的一名书吏在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剃发令竟如此荒谬,愤而投笔,与十几万江阴乡民据城抗虏,誓不剃发,守城八十一日,最后全城军民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
    

    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恭敬地设了香案,宣读皇帝的剃发令,与曲阜的地方官、五经博士以及各书院学录及府内属官, 按照剃发令的要求都剃了发。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孔家就算门风再好,经过了数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计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数典忘祖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国人出于对孔子的尊崇,礼遇了孔子后代两千年,孔衍植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
    欢迎关注,与小编一起,相信思想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