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说史 > 历史解密 >

郭钦的谏言具体说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20-08-1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徙戎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代诗人周昙曾作诗《晋门郭钦》曰:谁疑忠谏郭钦言,不逐戎夷出塞垣。晋室既无明圣主,果为胡虏乱中原。表达出这样一个观点:因为郭钦的谏言没有被统治者采纳,最终导致了胡虏作乱中原,百姓民不聊生的局面。那么郭钦的谏言具体说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公元280年3月,晋军渡江挺进建业,孙吴末帝孙皓自缚投降,三国重归一统。随后,晋武帝有意革弊鼎新,“遣使者分诣荆、扬抚慰,吴牧、守已下皆不更易;除其苛政,悉从简易”。同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庙堂之上,饮酒大宴五日以庆祝,后世所褒扬的“太康盛世”由此肇端。然后就在这一片“利好”的局面中,部分有识之士却看到了潜伏的内乱危机——五胡乱华。而郭钦就是其中一员。
    

    《资治通鉴》记载:
    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其后数因忿恨,杀害长吏,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徒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戎狄内迁由来已久,早在春秋“华夷杂处”时,便已存在。管仲“尊王攘夷”,战国长城,都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等入侵,虽有一时之效,但始终未能阻止他们的脚步。日积月久,内迁的胡人越来越多,也就不断向中原腹地靠近,甚至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等流域,离洛阳不过百里之遥。直至西晋,中原王朝所面临问题,从对边境的劫掠逐步演变成了在边疆州镇,乃至内地的叛乱。譬如后世匈奴刘源起兵于山西离石,后以平阳为都,与洛阳可谓相距咫尺。同时,因为八王之乱,西晋元气大伤,不少胡人首领趁机掌握兵权,雄踞一方,比如司马颖之与牧民首领汲桑和羯族石勒。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郭钦洞察于微末,遂上疏向晋武帝谏言,戎狄强暴,虽然现在能够服从朝廷指挥,不敢兴风作浪,但是承平日久,因为他们广居塞内诸郡,乃至京兆、魏郡、弘农等地,后世如果有战乱的危机,那么很快便有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借着平定孙吴的兵威,再加上文臣武将的谋略,将内地各郡居住的戎狄逐渐地驱逐到边疆,并且加强关防以防不测。郭钦的“徙戎”之策,暂不论能否成功实施,以避免五胡乱华的局面,毕竟难有万全之策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郭钦能够在朝中百官歌颂盛世,庆贺统一之时,却能敏锐地觉察到此时所隐藏的危机,已是难得可贵。倘若能够引起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积极应对,未必不能扭转时局,至少减轻叛乱是有的。可惜郭钦的谏言,并没有得到回应,史书载“帝不听”。《资治通鉴》太康元年,胡注云:为后诸胡乱华张本。寥寥数字,已窥结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