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世界民族 >

哈萨克斯坦构建国家认同的经验

http://www.newdu.com 2020-08-2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张宁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元文化较突出的国家。独立后,通过强调公民身份和权利、重视各民族宗教平等、设立人民大会机构、发展三语教育等措施,哈萨克斯坦努力构建“哈萨克斯坦人”这一国家认同基本概念,提出建设“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主张,旨在实现“永恒的国家”目标。在统一国家认同过程中,哈萨克斯坦也经历过各种错误思潮泛滥、过分强调主体民族地位和权利等曲折,面临国语普及速度慢等困难。经过独立后近30年的发展,在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领导下,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建设总体上成就显著,社会和谐稳定,民众的国家自豪感强烈,“哈萨克斯坦人”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并被广泛接受。
    关 键 词:哈萨克斯坦;认同;国家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 100732
    无论是个体认同、社会认同,还是国家认同,本质上都是个体或社会全体成员的自我描述,即在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相互比较中,认识到个体(他或她)属于特定的内群体,并体验到作为内群体成员带来的情感和价值。认同与忠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认同越强,忠诚度越高。为了国家的稳定,世界各国都重视国家认同的工作,鼓励国民忠诚于自己的国家。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和国家在其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原住民与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民长期交往,语言、文化、利益、血统等相互融合,哈萨克斯坦也是如此。在其发展历程中,见证了多民族迁徙、大国征伐、国家变迁。长期的多民族和多样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今日的哈萨克斯坦特有的国家认同。其发展道路是以公民认同为基础的民族统一和建设之路,目标是通过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按照“多样性的统一”原则,以“哈萨克斯坦人”为基础,建设“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实现“永恒的国家”。
    一、文化多样性
    从历史发展进程可知,处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区的哈萨克斯坦,自古就是各部落民族往来频繁、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之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是个民族宗教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表现较充分的国家,不同文明和文化在此交融生长。哈萨克斯坦的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它同时具有欧洲、突厥、伊斯兰、独联体身份。
    第一,从传统习惯看,哈萨克斯坦居民的穆斯林和东正教特点较多。70%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主要是逊尼哈乃斐派),信真主安拉、过斋月、喜欢吃牛羊肉等。因此,伊斯兰合作组织同意接受哈为正式成员。同时,境内还有约1/4的斯拉夫族人,信仰东正教,与俄罗斯的习惯一致。
    第二,从生活方式看,哈萨克斯坦是个世俗国家,当代生活方式欧化色彩较浓厚。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表示:“哈萨克是欧洲人,不是亚洲人,我们本质上是欧洲人,这是我们所受的教育。”①哈萨克斯坦国家足球队2002年转入欧洲足联,世界杯选拔时也参加欧洲预赛。
    第三,从语言看,哈萨克斯坦的国语是哈萨克语,与土耳其、阿塞拜疆和中亚四国(塔吉克斯坦除外)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因此成为突厥语国家元首会议成员。与此同时,俄语也是官方语言,在哈萨克斯坦广泛使用,尤其是在精英阶层,族际交流语言主要是俄语。
    第四,从历史进程看,哈萨克斯坦由苏联加盟共和国独立而来,是独联体成员,与苏联成员具有诸多共性,被称作“欧亚国家”,这也是哈将独联体视作外交的最优先方向之一,积极参加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原因所在。
    从考古成果看,哈萨克斯坦境内已发现很多石器时代的遗址,说明此地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和生活。从公元前3000年到纪元开始这段大约三千年的时间里,主要是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塞人文化,就其经济和文化传统来说,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古伊朗分支,具有印欧语系的特点。大约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随着匈奴和突厥兴起,大量游牧部落从东方向西迁徙,欧亚大草原上建立起多种不同的游牧民集团,突厥文化和语言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比如以狼为祖先的图腾崇拜、敬天敬祖等。
    约8-11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了中亚,给哈萨克斯坦带来了伊斯兰教。13-14世纪蒙古人占领了该地区。由于蒙古人数量相对较少,尽管是统治阶层,但逐渐被占优势的突厥人同化。蒙古人统治时期,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等级严格的汗国政治制度,还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大约到15世纪,伊斯兰教已在哈萨克斯坦被广泛接受。
    15世纪,在原住的欧罗巴人种和外来的蒙古人种这两大人种持续数百年的复杂互动的基础上,哈萨克族及其族群疆域基本形成。历史学家也基本一致认定1465年是哈萨克汗国诞生元年。哈萨克汗国时期,受自然气候条件及其游牧生活方式影响,哈萨克斯坦出现了三大“玉兹”(即大的部落联盟,同属于哈萨克民族且居住在全体哈萨克人疆域内):一是南部和七河区的大玉兹;二是中部、北部和东部的中玉兹;三是西部的小玉兹。玉兹文化(或称“玉兹习气”)本质是部落本位主义,给国家和社会生活带来裙带关系、任人唯亲和割据势力,各玉兹间也往往因为利益分配不平衡而产生矛盾,甚至长期各自为政(相当于三个汗国)。
    18-20世纪,哈萨克斯坦被沙俄和苏联统治。这个时期,哈萨克族被“俄罗斯化”。在给哈萨克斯坦带来现代化的同时,俄罗斯也人为地打乱了哈萨克斯坦原本的自然发展进程,使其传统文化被削弱。到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时,“在这块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的40%,但哈萨克语却面临着丧失其社交功能的威胁,因为境内大部分居民都使用俄语。俄罗斯族大都生活在城市,主要在工业企业工作,其他民族的大部分人实际上处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的边缘”。也正因如此,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在构建自己的国家认同时,“去苏联化”和“去俄罗斯化”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从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族的自身发展中,也可看出多元文化的影响。科学家从语言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角度考察后认为,哈萨克民族的整合历史可以概括如下:语言方面,经历了古欧洲语—印度—伊朗语—早期突厥语—突厥语—哈萨克语的发展历程;民族构建方面,经历了印度——伊朗—突厥—哈萨克民族的发展历程;体质人种方面,经历了欧罗巴人种——欧罗巴—蒙古人种——蒙古—欧罗巴人种的发展历程(即在原住的欧罗巴人种和外来的蒙古人种复杂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不过,哈萨克斯坦学者普遍认为,尽管多元文化交流自古有之,但哈萨克斯坦这块土地上原本以较单一的哈萨克族为主,居住着三大玉兹(部落联盟),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其他民族和宗教的数量和影响都不大。
    今日哈萨克斯坦的多民族多宗教状况主要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政治运动的结果,尤其是19世纪沙俄占领中亚、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镇压、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苏联大后方基地、50年代的垦荒等。从20世纪初到苏联解体,总计约560万人迁移到哈萨克斯坦,而当时的哈萨克居民只有约600万人。在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的同时,哈萨克族自身的人口数量却大幅减少。减少的原因同样是贫困和政治运动,尤其是斯大林集体化运动导致150万哈萨克人被饿死,还有130万哈萨克人为躲避镇压和贫困而被迫移居到苏联境外。
    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像哈萨克民族这样,在人口方面经历过这么大的曲折,遭遇过这种可能完全消失的威胁。一方面,哈萨克斯坦的多民族现状主要由政治制度人为造成。那些并非自愿来到这块土地上的人没有过错。哈萨克人从未被困难吓倒,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还越发变得友善和宽容,从未排斥那些外来的人,从来没有因为20世纪的境遇而指责任何人,相反在自身尚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的时候,将那些遭受困难和苦难的人请进自己的土坯房。这种精神和传统也是今天哈萨克斯坦建设包容、和谐与相互信任的民族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在今天,多民族共同体成为哈萨克斯坦的力量源泉,成为国家发展进步的主要优势。所有人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和团结的民族(哈萨克斯坦人),各族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总体上也在丰富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促进对外交流。
    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经济部统计委员会数据③,哈境内有100多个民族。若将人口只有几个或几十个人的、来自非洲和美洲的民族都计算在内的话,则有130多个。苏联后期,随着加盟共和国独立意识和民族主义增强,斯拉夫族、日耳曼族等人口开始向外移民。1989年,哈族人口自1926年以来首次超过俄罗斯族,成为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第一大民族。当年哈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约650万人),俄罗斯族占37.4%。截至2017年1月1日,哈全国人口总计1792万人(每平方公里6.51人),其中哈萨克族约1200万人(占67%),俄罗斯族约361万人(占20%),其他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都低于5%。其中乌兹别克族约56万人(占3%)、乌克兰族约28万人(占1.6%)、维***约26万人(占1.5%)、鞑靼族约20万人(占1.1%)、日耳曼族约18万人(占1%)、朝鲜族约11万人(占0.6%),剩下的民族人口均不足10万人。
    据哈萨克斯坦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资料,截至2016年年初,哈萨克斯坦全国约1800万总人口中,70%信仰伊斯兰教(69%是逊尼哈乃斐派,什叶派、苏菲派、逊尼沙斐仪派、阿赫迈迪亚派等其他伊斯兰教派信徒占比不足总人口的1%);东正教信徒约占25%,其他宗教信徒约占5%。哈萨克斯坦政府共批准3088家宗教社团,分别来自18类宗教及其教派,其中,伊斯兰社团2228家(99%属逊尼教派)、东正教共9个主教区261个教堂、1家亚美尼亚使徒教堂、8家旧使徒教堂、462家新教社团(原有666家)、79家罗马天主教堂、4家犹太教团体、2家佛教组织。哈萨克斯坦境内共有3244座教堂(宗教场所),其中清真寺2320座。另外,在商场、市场、宾馆和其他私人空间设有492个小型的用于做礼拜的祈祷室。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2015年4月23日在哈萨克斯坦人民大会第22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每一个宗教和教派都有自己的优点。它们团结哈萨克斯坦人,为和平与和谐事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巩固而服务。哈萨克斯坦认同应在每一个宗教和教派的优秀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得到巩固。同时,哈萨克斯坦应始终是世俗国家。世界的现实情况是,民族、语言、宗教和文化等差别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始终存在。但这些差别不应成为分裂的界线,而应成为联合的起点。”
    二、建构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
    在苏联之前,中亚人民生活在沙俄的突厥斯坦总督区和草原总督区,各地民众都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彼此之间虽意识到有区别,但主要表现为生活习惯差异(尤其是农耕定居人口和游牧民)和部落氏族差异(不同血缘关系),并未上升到现代民族的高度(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不以血缘为基础的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对自己的族源、历史、文化、语言、心理、生活和经济联系等有明确的认知并能严格区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甚至与政治经济权利挂钩)。
    苏联前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防止泛突厥和泛伊斯兰思潮在中亚地区传播,避免出现穆斯林或突厥大联合(比如形成中亚联邦、突厥共和国),确保苏联在中亚地区的稳定管理和统治,开展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划界工作,将原本只有模糊身份认识的中亚民众细化为五个中亚民族(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土库曼族、塔吉克族),并通过强化彼此区别来“分而治之”。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开发建设大后方和防止部分民族导向纳粹,苏联国内人口大迁徙,中亚地区出现民族大杂居,使得战后苏联领导人注重“苏联公民”建设,努力削弱民族差异,打造全苏联统一的国民身份意识。
    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多元化改革造成意识形态真空,民众的国家意识出现模糊和迷茫,各种思潮泛起,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金钱至上等各种思潮在国内泛滥,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开始转向,出现精神价值危机。关于“国家利益是社会主流意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首先追求的是自己的目的和个人的福利,首先从物质上而不是从精神上适应生活形势。在这样的严重形势下,哈萨克斯坦在独立后面临的急迫任务之一便是努力铸造新的意识形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以填补意识形态真空(或者说扭转多元化泛滥的状态),其核心是统一国民思想意志,培植人们对新独立国家的认同,树立新的价值观,增强人们的遵纪守法观念,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保持国家稳定,保证各项改革工作能顺利进行。为此,需要借鉴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与苏联和“苏联公民”划清界限,重塑“历史记忆”,探索和寻找符合新独立国家特点与利益需求的新意识形态。
    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认为④,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关系模式应建立在五个原则基础之上:一是哈萨克斯坦人民相信,民族、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是哈萨克斯坦的无价之宝,它构成意识形态、道德和精神基础,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二是有针对性地创造条件,发展各民族文化和语言。三是宽容与责任是哈萨克斯坦民族的最重要价值,也是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关系所遵循的普遍原则。四是哈萨克族发挥凝聚作用,为国家的未来担负起特殊的责任。五是人民的团结,哈萨克斯坦所有国民组成了“拥有统一未来”的共同发展的“哈萨克斯坦人”。
    “哈萨克斯坦人”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要素,在指导国家发展时,它强调四个特点:
    第一,“哈萨克斯坦人”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民族或族群概念。它只有一个标准,即不分民族、种族、宗教、职业、性别、年龄等,凡是拥有哈萨克斯坦国籍的公民都是哈萨克斯坦人。哈萨克斯坦以其自身实践经验证明: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民可以在和平、友好、团结的氛围下和睦生活。
    第二,独特性,即体现出中亚地区和哈萨克斯坦的特有风格。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文化的多元化社会,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族群。无论是伊斯兰、俄罗斯文化、突厥草原文化、独联体成员、欧亚大陆中心等,都无法单一地概括出其特点,只有将上述所有特征加总整合,才能形成统一完整的哈萨克斯坦形象。这是“哈萨克斯坦人”的理论和现实基础,需要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单纯机械地模仿其他国家经验。
    第三,共有家园。尽管哈萨克族人口数量占多数,但不能说哈萨克斯坦仅是哈萨克族的国家,它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族群、民族和所有信仰人群的共同家园。这些人很早便已生活在这里,相互融合、和谐相处,共同创造出今天的哈萨克斯坦。需要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教、各行业、各年龄的国民互谅互让、互帮互助,发扬宽容和容忍精神,建设和谐家园。
    第四,创新发展。即不断地改革和开放,应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挑战。“哈萨克斯坦人”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要跟随实践变化,不断补充发展,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展现新时代面貌。比如既要保持草原民族的豪放、热情、敬老,也要体现现代的民主、宽容、多元等。
    “哈萨克斯坦人”就是“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建设“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的思想主张由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目的是加强国民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以公民权为基础,借助统一的国家认同,将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该主张认为哈萨克斯坦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是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的共同家园;每个人都是哈萨克斯坦的儿女,出身不同但机会相同,国家好,人民就好,国家弱,人民就要受苦;民族差异不是分歧的源泉,而是团结互补的根基。
    第一,“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是拥有统一国家认同,共享核心国家理念和国家意识的国民共同体。“统一”即境内的各族人民,无论其民族属性,还是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均具有统一的身份——“哈萨克斯坦人”。“哈萨克斯坦人”就是统一民族的标志。“哈萨克斯坦”就是统一的民族。
    第二,“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是拥有共同未来的统一的民族。“未来”即各族人民均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和同等的发展机会,大家享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未来,需要共同建设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国家发展目标是实现“2050年战略”,即进入世界前30强国家行列。
    第三,“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滥用民族自决权,坚决反对将少数民族权利与民族自决权以及与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混为一谈,否则,分裂和分立主义永无止境,国家稳定和发展也无从谈起。
    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只有“拥有统一未来的民族”才能成为“永恒的国家”。“永恒的国家”是纳扎尔巴耶夫借鉴古突厥三大石碑之一的阙特勤碑上的一句话而来,意思是能够永续存在,不会消失的国家。历史上,很多国家因内部问题而分裂,或被外族侵略而灭亡,只有那些始终团结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文明才能够延续不断。纳扎尔巴耶夫希望哈萨克斯坦可以成为一个“永恒的国家”。他认为⑤,在哈萨克斯坦建设“永恒的国家”有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对共同家园哈萨克斯坦的热爱;二是全社会对待自己古老国家的历史和语言发展的和谐态度;三是人民对国家的现代与伟大未来以及对自己的公民社会充满信心。
    为具体阐述国家认同的内容,哈萨克斯坦发布系列正式文件,主要包括《构建历史意识构想》(1995年5月31日)⑥、《国家统一学说》(2010年4月29日)、《巩固和发展认同和统一的构想》(2015年12月28日)和《“永恒的国家”爱国主义法案》(2016年4月26日)等。其中:
    《国家统一学说》遵循“没有统一,就没有民族,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家就没有未来”的思路,根据“维护多样性统一”原则,通过“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机会、哈萨克斯坦精神”三个支点,将全体哈萨克斯坦国民和各民族团结统一在一起,无论其种族、民族、宗教、阶层、职业等各种社会属性差别,全部承担共同的历史使命、面临共同的发展机遇、分享统一的哈萨克斯坦精神。“哈萨克斯坦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尊重传统、爱国主义、革新创新、迎接挑战、争取胜利⑦。
    《巩固和发展认同和统一的构想》认为⑧,为了巩固和发展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统一,需要遵循“永恒的国家”爱国主义思想,该思想建立在文化、族群、语言和宗教多样性基础上,是认同和统一的根本基础,凝聚和反映了国民基本精神价值(公民平等、热爱劳动、诚实守信、崇尚学习和教育、世俗体制)。该思想并不守旧,而是不断发展完善。为巩固和发展能够适应世界前30强国家的(即哈萨克斯坦实现“2050年战略”目标)国家认同和统一意识形态,需要以“永恒的国家”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坚持法律至上、巩固民族宗教和谐、发展中产阶级(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基),建立有效的能够确保所有公民无差别和无限制进步的社会阶梯,推进三语教育(哈萨克语、俄语、英语)。
    《“永恒的国家”爱国主义法案》是在哈萨克斯坦独立25周年之际发布的政策文件,倡议哈萨克斯坦公民在共同的命运和历史记忆基础上,作为伟大草原的后代子孙,为继承先人开创的伟业而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对每一个哈萨克斯坦公民而言,“永恒的国家”意味着家庭幸福、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安全稳定、和谐统一、相信未来等重要的价值观。“永恒的国家具有七个特征:1.它是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建设和巩固独立、繁荣和强大的哈萨克斯坦是国家使命。2.它是统一、和平与和谐的国家。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命运。3.它是世俗的且有自身独特价值观的国家。4.它是在创新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5.它是全民劳动的国家。所有的发展成就都是公民辛勤劳动的结果。6.它是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国家。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7.它是一个安全稳定并积极参与解决世界和地区问题的国家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