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 通讯员 杭聪)8月17日,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非洲史研究室承办的中国非洲史研究会2020年度年会“新时代中国非洲史研究与编纂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史家论坛”会议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如何推动我国非洲史研究的主题展开了探讨。 抓住当前非洲史研究的有利时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新烽、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李安山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主持了开幕式。 汪朝光表示,希望非洲史学者们能够抓住新时代的有利时机,为通论性的研究打下基础。他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现实需要中国的非洲学者拿出更好、更多的作品,随着更好的学者参与到非洲史研究之中,新时代酝酿着新变化即从个体的研究向集体研究发展,需要广大学者共同聚力“通史”研究。 李新烽表示,中国非洲研究院具有四大功能,即交流平台、研究基地、人才高地和传播窗口,希望未来中国非洲研究院能够团结广大非洲研究者共同回应新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 李安山表示,新时代的青年学者应抓住当前非洲研究的大好时机,抵制浮夸风,专注于学术研究,凭借一种“板凳一坐十年冷”和“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钻研精神,加倍努力改变中国有关非洲的知识储备还较为缺乏的局面。 秉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创生史的视角,理解作为普遍现象的“非洲研究危机”在不同国家的具体内涵,彼此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回应全球学者们普遍关心的区域研究“脆弱性”问题。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认为,中国的非洲研究危机,可以通过国家政策调整、学界加深基础研究和大量进入非洲调查掌握一手资料予以解决。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提出,针对非洲历史研究被边缘化的问题,学者应主动把历史研究融入非洲研究之中;要把非洲历史的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非洲史与中东史、世界史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非洲史研究会的作用,协调和组织全国研究力量,进行较大型课题的攻关研究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余建华认为,新时代推进非洲与外部世界关系史的研究,应该成为我国非洲研究工作者一项可以积极作为的重要使命。由于非洲史是人类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全球史观引领非洲史研究,以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新时代中国非洲史研究。 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看来,中国人认识非洲的方式既根源于几千年中国的史学传统,也在于同非洲学者的平等交流中获得的启发。非洲史研究必须深入中非合作的现实,服务国家建设的需要。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黄民兴表示,非洲专题史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七个研究领域,包括民族国家的构建、殖民主义的影响、民族主义的形成及特点、非洲知识分子的过渡性、村社和部落的历史作用、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孙晓萌提出,需要在非洲史研究中汇集不同语种背景的研究力量及注重多语种文献的收藏与整理工作,尤其是在基础性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方面加大横向合作力度。 加强非洲史编纂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沐涛认为,现有非洲史研究落后于现实需要,《非洲通史》亟待提升与完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既有成果的积累和科研条件的改善都便利了《非洲通史》的编撰,当前我们需要加强对非洲研究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培养人才。 湘潭大学非洲经贸法律研究院院长洪永红表示,现有三卷本的《非洲通史》在系统化和融合度方面都有一定提升空间,当前学者应积极响应《非洲通史》的编撰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提出,应该重视对国外非洲史著作的译介。我国的非洲史研究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需要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要提高国内非洲史研究的总体水平,在加强对非洲史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对国外非洲史著作的译介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