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4300年前后是我国史前阶段的重要节点,北方地区陆续发展出多个制玉、用玉的考古学文化中心。4500年前后,燕辽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凌家滩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等古国时代早段代表性区域文明相继衰落,玉文化也随之衰落,仅有海岱地区的玉文化得到延续,大汶口文化之后继起的山东龙山文化成为当时玉器的主要出土地域。4300年前后,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呈现出向大型遗址的高等级墓葬集中的态势,在一般聚落中很少发现。与此同时,晋南地区陶寺文化、陕北地区的石峁文化、芦山峁遗址、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数支玉文化在北方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进而形成史前时期玉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一 距今4300年之前的玉文化各自集独特的玉器种类、独特的制玉方法、独特的使用方式、玉料于一体,是完整而又独立的玉文化中心,在传播过程中比较容易分辨。红山文化以玉猪龙、斜口筒形器、勾云形佩等为代表的典型器物,以瓦沟纹为代表的典型纹样;良渚文化以玉琮、璜、璧、冠形饰等为代表的典型器物,以神人兽面像为代表的典型纹样;凌家滩文化以玉版、璜为代表的典型器物,以阴线刻龙、八角星纹等典型纹样。4300年前后北方地区在海岱、晋南、陕北、甘青等地区发展出多个制玉、用玉中心,这一时期各地区的玉文化虽然仍具有自身的特点,但是各文化间的共性增多,体现出趋同的趋势。 1.综合多种文化因素 各地区玉器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综合、复杂的特点。海岱地区玉器受到红山、良渚、后石家河等文化玉器的影响;晋南地区玉器综合了红山、良渚、大汶口、龙山、薛家岗、石家河、后石家河等文化玉石器因素;陕北地区出土玉石器中可以看到红山、大汶口、龙山、陶寺、齐家、后石家河等文化中玉石器的踪迹;甘青地区玉石器与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文化玉石器有所关联。 2.主要玉器种类及同类器物形制相近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主要种类为钺、璧;晋南地区陶寺文化为钺、多孔刀、璧环等;陕北地区石峁文化钺、铲、璋、多孔刀、璧环等;甘青地区齐家文化铲、多孔刀、璧环等。同类器物的器形相近,有些器物不能完全区分是本地生产还是外来输入。各玉文化间的器类差别一般为同类器物形制或制作工艺的差别而非不同器类的差别。 3.玉器制作技术成熟,并皆以长条片切割见长 玉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切割、钻孔及抛光技法皆精。北方地区各文化中钺、铲、璋、刀等器物推崇扁薄、平直,齐家文化、石峁遗址等地出土的铲、璋、刀等长条形器物有些长度超过50厘米,器形规整,体现出当时对长条片切割技术的娴熟掌控。 4.玉器基本为素面,鲜有纹饰 北方地区各玉文化中器物绝大多数为光素,鲜有纹样,在个别琮、璋、钺等器物上也有纹饰,多以阴线刻构图,直线纹样居多。 5.玉器在使用与功能上趋同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虽然有大量玉石器发现,但是采集、征集品所占比例较高,有些使用情况并不明晰。从已有资料看钺类器物多带柄使用,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多在手臂位置,而且多见于男性墓葬。同类器物在使用与功能中体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6.各文化中存在多个用玉中心 各地区内存在数个制作与使用玉器的中心,也就是说每个区域的玉石器还可以再分区。陕北地区以陕北北部石峁遗址、陕北南部芦山峁遗址为代表;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玉器可分为东部区、中部区、青海东部、河西东段、宗日组等5组;海岱地区以临朐朱封、五莲丹土等遗址为代表;晋南地区以陶寺遗址、清凉寺墓地为代表。 7.对绿松石饰品的偏爱 北方地区虽然玉石器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但是绿松石饰品的使用时间比较早,至4300年前后,北方各文化中绿松石饰品的数量较多。 二 在4300 年前后,玉器在北方各考古学文化中相对比较广泛的发现,各文化间玉石器的趋同性表现出玉器在各文化间存在频繁的互动。 1.传播互动 海岱地区在整合红山、良渚文化玉器因素,薛家岗、崧泽等文化石器制作使用因素,结合本地玉石器制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岱玉器体系。4500年前后,红山、凌家滩、良渚文化衰落,玉器、玉文化发展处于一个相对空白的时期,海岱地区作为唯一保留的用玉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变得更为明晰。4300年前后新出现的各个玉文化中,海岱玉器的文化因素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当时玉器传播互动的主体。传播互动存在由南至北、由东至西的趋势,从海岱地区至晋南、陕北、甘青地区的基本脉络是比较清楚的。4300年后,北方地区各玉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由北至南、由西向东的二次传播。 2.整合互动 北方地区玉文化在发展中存在两次融合与再创造。第一次是在晋南地区,融合多种玉石器文化因素后,新出现璜联璧类;制作工艺,尤其是玉璧的制作工艺,是对以燕辽地区红山文化晚期、海岱地区大汶口中晚期为代表的中孔管钻磨制成形体系,以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的剖切管钻成形体系,两种不同技术体系进行了整合。第二次是在陕北地区,钺、铲、圭、璋、多孔刀等大型端刃器、长条形器物发达,同时在玉器的制作工艺中,片切割技术的使用出神入化,玉器推崇极致扁薄,璋、铲等器物中央打洼,以阴刻直线组合为装饰纹样等。整合所形成的新的玉文化因素,进而也成为了新的互动因素。 3.交流互动 4300年前后,尤其是在4300~3900年间,北方地区各玉文化的频繁交流,各文化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类玉文化中包含着多种文化因素,陶寺文化玉石器中包含有同时期海岱龙山、后石家河及陕北地区的文化因素;齐家文化玉器中包含陶寺、石峁玉石器文化因素,石峁遗址中也发现有陶寺、齐家文化因素的器物。同类器物器形及制作工艺越来越多地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时代越晚表现的越明显。 三 4300年前后的时间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青铜时代全球化开始形成。这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统一性结合,在文化因素上体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综合性,各地区各文化的玉器在所体现的整体面貌、器类、器形、制作工艺、纹样、用玉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趋同性与一致性,与我国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不谋而合。这些特征的背后玉器作为更高一级文化载体在文化互动与传承中具有独特地位与作用。玉器作为更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意识形态的载体、精神文化的象征,是一个人群宇宙观、世界观的体现。玉器、玉文化在这一时期不是简单的吸收与接纳,而是融合与相互影响。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相互交流,受影响、吸纳、融合并形成自身特色,再向外传播,循环往复。如此频繁又深入的玉文化互动,是这一阶段北方各人群间文化融合的一个体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各种文化因素的快速汇聚与认同,位于不同地域、采用不同生业模式、持有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对玉文化因素的认同反映出宇宙观、价值观的认同,也正好符合在文明进程中,古国时代向王国时代演进中,北方地区在文化上的整合。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