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20-09-08 未知 陈立鹏 张珏 参加讨论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为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文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重点、推进思路,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简介】陈立鹏,湖南城步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心理、教育政策法规与学校管理;张珏,女,福建厦门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心理与教育、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9JZD048)的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站在国家发展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来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对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的指导下,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后,没有得到有关方面及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目前关于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缺乏,仅有研究者从民族院校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理论的缺失直接影响实践的进程。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重点、推进思路,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从未停止过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与围堵,妄图“分化”“西化”中国;“三股势力”利用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将其扩大化,质疑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发起攻击。进入21世纪后,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插手和支持下,“三股势力”勾结得愈发紧密:疆独、藏独、港独、台独分子制造民族矛盾、挑起民族仇恨;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策划暴力恐怖事件、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这些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是社会的毒瘤、是人民的公敌,必须毫不留情地针锋相对。
    面对错综复杂的“反分裂”斗争形势,需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意识,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防止敌对势力煽动民族分裂思想,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有赖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反之也唯有国家的统一,才能增进各民族的团结交融;而新时代的中国梦,是属于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则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断提升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打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遏制民族分裂活动的发展,让民族分裂主义丧失民心;并且才能使各族人民更加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定位,增强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从而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用“全球化”影响世界经济,从而激起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高涨,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崛起。在我国必须尤为警惕并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汉族主义以“先进的民族”自居,打压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采取轻视、排斥、压迫的态度,剥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忽视少数民族对祖国做出的贡献。地方民族主义则以“独特的民族”自居,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局部利益,采取排外、孤立、保守的态度,不愿接触和学习先进事物。这两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是阻碍民族团结的离心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相悖。
    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夯实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对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适时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提出,是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识的升华和理论的创新,是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内涵、根本目的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深入实践的客观要求,标志着我国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必将谱写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提出和深入推进,对于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成果,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仅是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更是完成教育使命任务,提升教育育人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落实落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为此,培养一大批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具有高度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优秀人才,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由此,需要围绕教育的目的任务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落地落细人才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政治思想品德素养中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实施,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中华民族患难与共、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接续相传、永不中断。
    二、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探讨
    要在实践中稳步、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盲动”和走弯路,目前急需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目的、内容、推进思路及重点,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一)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目的和内容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首先需要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任务明确,目的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概念,简而言之,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的,概而言之,就是增强各民族受教育者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认同,铸牢受教育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受教育者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当前,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研究还不深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与目前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会有交叉重合的地方,但同时它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区别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应紧紧围绕中华民族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各民族(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历史而展开。具体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要内容或称重点内容,在基本概念方面,包括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等;在基础知识方面,包括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华各民族交融发展、团结奋斗的历史,中华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等;在基本理论方面,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中华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重要论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等。
    (二)从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整体的角度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首先是教育工作,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国家意识形态工作中,不能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而且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统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同时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主要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缺乏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但必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放在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体系整体的视野下来谋划和推进,具体来说,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作中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单搞一套、另起炉灶,而是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完善。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的原则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相关内容的关系,特别是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关系,做好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融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首先,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密不可分、关系紧密,民族团结教育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属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有交叉,都要开展各民族荣辱与共、团结奋斗历史的教育,都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的重要论述,都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在教育根本目的上完全一致,即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但两者在教育内容、具体教育目标上也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如前所述,而民族团结教育在内容上除了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外,还包括各民族的历史源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在教育目标上,除了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一致的目标外,还包括提高对各民族文化特点包括文化差异性的认识,传承和发展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从而在了解、尊重各民族文化特点和差异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从统筹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丰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角度系统地整体推进,而不是独立于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之外建立单独的体系和系统、另搞一套。但为了防止或避免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同时也为了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独特价值,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明确列入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体系之中,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以“专题”或“教学单元”的形式予以呈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推进,还需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包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华儿女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自然包括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我国有悠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和传统,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形式。面对新时代新形势,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总体要求、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总体要求”上,明确提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基本内容”上,明确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推进,需要放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下,从新时代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角度系统整体推进;需要在谋划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三)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关涉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应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面向全国各族人民,从娃娃抓起,聚焦青少年。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按照各学段、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悉心栽培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准滴灌”。
    1.小学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着底色”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点的启蒙和孕育期。同时,小学生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听说读写能力较弱,对宏观抽象概念、逻辑思辨性强的理论难以吸收消化。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以学习简单的概念、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感受到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课上课下协同并进。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予以重视,研究熟悉教材内容。
    课上,教师可先由中华大家庭历史背景入手,带领学生通读专题教材,指导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协助学生领悟主旨,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此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教师还应善用形象事例,如“毛主席亲切接见库尔班大叔”“文成公主进藏”等,寓理于例,汇知识性、易懂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教学的感染性。课下,学生应趁热打铁,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搜集资料等多种方式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校内校外全面育人。
    校内,应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鼓励各民族学生在文艺活动中表演本民族特色节目、在交流活动中展示本民族风土人情,加强各民族间的互动交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校外,应组织学生走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展览馆、博物馆等地,切身感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感受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历史,不断加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在实践中启发和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初中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上好彩”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点的初步形成期。同时,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展现出冲动、冒险等个性特征。因此,在初中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以学习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辅导为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启发引导、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进一步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合学生兴趣点,善用启发式教学。初中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教学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增强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又要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教师应当抓住此点科学安排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有关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多提多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枯燥的概念解说和无中心、发散式的知识传授。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春风化雨地推进知识学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深入具体学习生活,打牢共同体思想基础。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未形成完整的道德观、法制观,因此易受周围环境、极端思想及西方反华势力的影响甚至蛊惑,做出不当行为。基于此,教师应当在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照与引导:重视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生、学困生的成长发展,帮扶生活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结成互助小组;要求学生干部从自身做起、为其他同学做表率,自觉规范言行,积极团结各民族同学;同时,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主动担任学生干部等职务,增强自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消除误解与偏见。通过一系列具体行为,让各民族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大家庭的温暖,自觉抵制外界不良影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高中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描好画”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点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期。同时,高中生具有心智成熟、自制力好、自主性强等个性特征。因此,在高中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以学习掌握基本理论、巩固消化所学知识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活动、隐性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抽丝剥茧讲理论,网络平台作补充。高中生普遍具备自学和思辨能力,一方面表现为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旺盛,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积极寻求有力证据以检验和支撑理论。教师应针对此情况,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授课方式,重视思维逻辑性和理论框架性,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透彻分析;给予学生时间消化吸收、避免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多想多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进行线上教学,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不言之教胜于教,实践活动重实效。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隐性教育、实践活动同样重要。学校可利用宣传布告栏、校史陈列馆、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推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各民族重大传统节日,引导各民族师生交流联谊、共同庆祝;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演讲辩论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刻入学生的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4.大学阶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要“定好型”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铸牢期。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独立思考,自尊心强。同时,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接触各类思想的机会明显增多。因此,在大学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应以学习研究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为主,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在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创设和谐团结的校园氛围,从而在理论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大学阶段,学校应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公选课(可以专题课形式),组织全校学生修学;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加强理论的研究探索,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与学术讨论,定期邀请研究民族工作的权威学者来校作讲座报告,分享科研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重要阵地,增加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供学生阅读学习。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优质资源,如组织学生观看以中华优秀文化、民族英雄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不仅能通过影视作品极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情感,更能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教师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要事先了解学生的民族构成,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在教学及日常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措辞严谨,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和不良影响。同时,引导规范同乡之间联谊、(民族)同胞之间联谊等同辈群体活动的开展,积极鼓励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联谊、互帮互助。学校可对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通过先进事例的肯定和宣传,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营造各民族师生团结友爱、亲如一家的校园氛围,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对策建议
    为全面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国家的政策要求、专家学者的研讨交流变成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前需着重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到位,认识到位,才能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统战、教育、民宗等部门、社会各个方面,要深刻认识到,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论述的客观需要,是落实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的明确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全体中华儿女,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始终从政治高度,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加强顶层设计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和中华民族兴衰存亡,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谋划。当前,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要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尽快制订出台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步骤措施、保障条件等进行全面规定,尤其要针对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理论研究薄弱、教学资源缺乏、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的状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科研组织、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监督问责等进行明确规定,从而有力有序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发展。
    (三)建立工作机制
    为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实施,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可考虑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建立联动机制和会商制度,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处理,指导督促各地、各有关方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抓紧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教材读本编写小组,抓紧教材、读物的编写出版。一是面向大中小学编写各学段内容有机衔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专题教材,二是面向社会特别是党政干部编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普及读本。为了保证教材读本内容的科学性、适切性,编写小组应由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的理论专家、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及一线教师组成,大家群策群力,完成好这一神圣使命。
    (四)设置专项课题
    当前,如何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各个方面如何实现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聚心合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施;特别是,如何聚焦青少年,根据青少年心智发育特点和规律,并结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丰富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教学体系、理论体系等;这些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应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课题研究,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重大理论、实践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应设置“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引导组织有关科研力量积极申报,特别是要鼓励一线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通过研究,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深入实施和科学发展。
    (五)营造良好氛围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的时间不长,作为一件新事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在中央统筹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统战、教育、民宗等部门要主动担责,积极作为,大力宣传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大力宣传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要创新宣传方式,找准宣传工作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不断提高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当前,各类大众传媒已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形成宣传合力,激发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认识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社会生态。
    注释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