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林继富闫静]从礼俗现象到生命过程的探寻——基于中国人生礼仪研究70年(1949~2019)的讨论

http://www.newdu.com 2020-09-11 中国民俗学网 林继富 闫静 参加讨论

    摘要:人生礼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礼”与“俗”相结合的规约,是中国礼俗传统的重要内容。70年来,中国人生礼仪研究成果丰硕,特点鲜明,总体趋势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历程高度契合;人生礼仪研究的整体性和本质论倾向越来越明显,人生礼仪的生命意义、审美特征和价值体系研究越来越深刻。70年来的研究实现了从人生礼俗现象描述到人的生命过程的探寻,充分肯定了人生礼仪对于中国人成长的社会化和精神力量塑造的功用。
    关键词:人生礼仪;礼俗传统;生命过程;社会化
    

    人生礼仪是礼俗互动下的生活实践,展现了人的生命过程和不同阶段的身体行为的社会性转换。
    作为人生的关键节点,它有其特定的仪式程序、礼制规范、象征意义和空间结构,是人类行为的承载体与反映形式。长期以来,民俗学将人生礼仪作为学术研究课题,并从多方面对人生礼仪的类型、阶段进行记录、描述、分析和解读。人生礼仪的研究分析,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探析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理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具有重要价值。随着人生礼仪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界对它的认识和解释也扩展到更深的层次。在未来研究中,人生礼仪在面临众多选择的同时,将呈现出更为具象化、多样化的形态。
    一、70年来中国人生礼仪研究的总体趋势
    中国人生礼仪包含种类多、数量大,系统较为庞杂。要对70年来人生礼仪研究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具有一定难度。基于此,笔者选择了学术影响力较大、文献数量较为完备的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借此分析中国人生礼仪研究的总体趋势。截至2019年4月18日,共搜索筛选到2112条结果。由于1978年前的期刊数量较少,刊载人生礼仪文献数量有限,所反映的学术发展态势不够明显,故将时间轴调整到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的历程中。这一时期,伴随学术刊物的复刊和大量期刊的创办,各学科对人生礼仪的关注度逐渐升温,研究成果相对丰硕,可以代表一定阶段内的研究状况。当然,这个数字并不周密。首先,中国知网文献库收录文献相对有一定的范畴,其中有未收录到的期刊、硕博论文和会议文献。其次,在检索和筛选的过程中,对相关度进行鉴别和划分,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所以,这个结果仅仅作为70年来中国人生礼仪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样本数据,从侧面呈现出人生礼仪的部分发展趋势。建国初期移风易俗的推行,相应带动人生礼俗改革,传统仪式的实践性受到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生礼仪研究处于淡化过渡阶段。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恢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中国民俗学会、重建中国民俗学的议题,得到各方学者关注,民俗学发展进入全面恢复时期。人生礼仪也得到应有关注,其研究数量出现了小幅上升。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收集和编纂,采取较为科学的调查、记录和采录方式,对各地故事、歌谣、谚语进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生礼仪的内容。人生礼仪的艺术研究因此得到重视,但总体上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由于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礼俗文化出现断裂,传统存续成为礼仪研究最主要的话题。进入21世纪,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发展,各项政策纷纷出台,保证和引领了传统文化的进阶。加上国外理论引进和学科间交流互动,民俗学学术研究进入加速发展阶段。由图1可知,2007~2018年,关于人生礼仪的发文量出现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2009年开始,年发文量均保持在百篇以上。
    再来看仪式类型的数据分析,人生礼仪的分类依据主要采用学界通用的类型原则,分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四大生命礼俗。为了便于统计,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仪式类型的文献,将其放入人生礼仪范畴中,作为综合性文本分析。通过图2可知,在所有类型中,婚礼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大量婚礼研究论文的出现,似乎跟传统习俗文化有一定的联系,成年礼和婚礼的结合,使得人生礼仪的发展更加侧重婚礼维度。研究的数量越多,仪式中各项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自然也就体现得更为丰富。
    查看样本数据中的人生礼仪内容,其主题基本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仪式过程集中在早期人生礼仪研究中,侧重于仪式程序的记录。此外,在中后期乃至现今研究中,仪式过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它不再是全篇文章的主线。历史、文学典籍的分析,像《礼记》《仪礼》《左传》《诗经》《朱子家礼》《下女(夫)词》,以及《婚礼新编》《耍公婆》《儒林外史》《白鹿原》中的婚嫁民俗文化描写,宋话本小说和四大南戏中的婚丧习俗表演等,均以文献典籍记录的礼俗内容为主,揭示礼仪产生和衍化的基本面貌。艺术审美集中在仪式的表演和表演的外在形式上,包含音乐、舞蹈和服饰的礼仪事项。例如仪式中的歌谣(哭嫁歌)、伊犁赛乃姆(打山鼓歌)、乐器(唢呐)、服饰颜色、形制图案等。礼俗文化研究针对仪式中某一现象或仪式程序中某一环节进行文化释义,蕴含众多民间信仰和文化象征的重要仪式内容,建立起从人到符号再到习俗的递进关系,为仪式中的社会关系做铺垫。社会意义方面的文献将社会功能、社会人情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常提到仪式教育功能和整合功能,也注重仪式中的人情关系建立,特别是仪式中的礼物流动——礼金、彩礼和仪式消费的分析。礼仪变迁涉及村落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今昔礼俗对比,包括传统存续问题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再造和重建问题。中国人生礼仪研究伴随着文化交流、获取资料和实地调查方式的逐步推进,由原来单一的、宏观的研究变为多元的、微观的审视。这些研究基于具体的仪式类型展开,却又不局限于仪式中的民俗事象,而是对仪式中的各类礼俗、关系层层剥茧,揭示外部环境和内部肌理的结构,以便更好地认识各种人生礼仪在个人生命中的地位和意义。这既是人生礼仪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民俗背景下时代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结果,更是学术发展的要求所在,并且代表着一定阶段内学术研究的取向和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