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出土秦楚文字說《方言》之“逳”字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台 陳侃理先生在《文物》2020年第6期上發表了《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論語〉“曾晳言志”簡初釋》一文,[1]陳先生根據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論語·先進》篇“浴乎沂”作“容乎近”,認為“‘容乎近’,讀為‘頌乎沂’,指在沂水岸邊朗誦”,將曾皙所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解釋為“從在水邊壇上諷誦求雨之辭,大雨應禱而至,於是祭祀饋饗,構成了完整的雩禮過程”。陳先生的釋讀也有學者表示出不同的意見,最近在微信裡讀到吳銘先生《因海昏侯簡談〈論語〉“浴乎沂”一節》一文,[2]根據《廣雅·釋詁一》裡“逳,行也”的解釋,認為“此‘浴’讀作‘逳’,不過漢人習慣書做‘浴’,這或許與雖有遊玩之‘遊’字卻仍常書做‘游’差不多。‘浴乎沂’不過是徜徉於沂水之畔罷了。‘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一個去、至、返的完整過程。”吳先生還在文後附錄了自己博士論文《廣雅新證》中《〈廣雅〉“逳,行也”新證》一文,[3]將“逳”與“育”、“毓”、“䢱”、“浴”、“裕”、“鋊”、“容”等字通假,來解釋“逳”的“轉”、“行”義。 筆者這裡暫不想評價陳、吳兩位先生對《先進》此節解釋的正誤是非,只是感覺吳先生對“逳”的解釋較迂曲,對故訓多所否定而證據羸弱。要說《先進》裡的“浴”或“容”是“逳”的通假字,從音近通假的角度上說不是沒可能,可從實際情況看,從谷聲之字彼此通假的現象極多,“浴”、“容”通假很正常,而“育”與谷聲字通假的情況實在是太罕見;漢代《論語》有齊、魯、古三家,他們傳本的異文一定很多,這是一定的,海昏侯墓出土簡本作“容”就是實際的例子,可好像還沒有哪家把《先進》的“浴”解釋成“行”、“轉”意的;同時,吳先生說“逳”字“漢人習慣書做‘浴’”,如果說先秦和秦文獻中有“逳”的實際用例,這麼說還不算鑿空,可就目前傳世和出土的先秦和秦代文獻看,都沒發現有“逳”字,自然也不見有實際的用例,那麼說“漢人習慣書做‘浴’”從何談起呢?所以說《先進》的“浴”是“逳”的通假字,實在感覺有點不穩妥。最主要的是,“逳”這個字很可能是個被誤讀的字,並不是讀音“育”(余六切)。 “逳”這個字,《說文》中不收,出土文獻裡也見不到,最早所見的傳世典籍就是東漢揚雄的《方言》十二: “逭、逳,轉也。逭、逳,步也。” 此後的字書、韻書如《廣雅·釋詁一》裡說“逳,行也”,《玉篇》:“迶,轉也,行也”,《廣韻·入聲·屋韻》:“逳:步也,轉也,行也”,都是從《方言》訓“步也”、“轉也”而來無疑。此後字書、韻書裡的訓釋,基本上也都是取自《方言》和《廣雅》,輾轉傳抄,實別無所據,吳先生在文中也說: “王、錢二氏引《方言》以證《廣雅》,錢繹《方言箋疏》引《廣雅》《玉篇》《廣韻》以證《方言》,然皆無可申說,亦未能提出用例。《漢語大字典》亦然。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於‘逳’下僅著‘文獻未詳’四字。翻檢古籍與實物文獻,確實不見‘逳’字,但‘育’用爲位移動詞之例其實仍可覓得。” 實際情況也確實是典籍中沒有用“逳”字表示“步”、“行”、“轉”這些意思的,這個字除了保留在字書、韻書裡,其它典籍裡不見實際使用,吳先生從古書讀“育”,然舉的例子都很牽強,比如說陸機《贈弟士龍》“慷慨逝言感,徘徊居情育”,本來李善注訓“育”為“生”意思已經完足,吳先生則必要讀為“逳”從《方言》《廣雅》訓“行”“轉”“步”義,實不可通講,其他解釋多如此類。 揚雄作《方言》,和《爾雅》《說文》等書是不完全相同的,他記錄各地的方言俗語,很多詞語他並不知道正字該怎麼寫,只是選取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記音,再加以解釋,讓讀者知道有這種說法罷了,並不一定是說這個字本身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解釋《方言》裡的字、詞需要因聲為訓,尤其不能摳字眼,那往往會鑽到牛角尖裡。可無論是典籍中還是現在的方言中,都沒有以“逳”或“育”音字來表示“步”、“行”、“轉”這類意思的,王念孫是一代訓詁大師,博覽群書,精通語言,對各詞語之間的關係極為敏感,可他在解釋《廣雅》“逭、逳,行也”時,也只是引了《方言》: “逭、逳者,《方言》:‘逭、逳,轉也’、‘逭、逳,步也’,皆謂行也。”[4] 別的書證和實證也舉不出來。錢繹解釋《方言》“逭、逳,轉也。逭、逳,步也”兩條是這麼說的: “《廣雅》:‘逭、逳,轉也。’《玉篇》《廣韻》並同。《楚辭·天問》云:‘斡維焉繫’,王逸注:‘斡,轉也。’斡一作筦。《漢書·賈誼傳》云:‘斡棄周鼎’,如淳注:‘斡,轉也。’《匡謬正俗》云:‘斡,《聲類》及《字林》並音管。’《淮南·時則訓》云:‘員而不垸’,高誘注:‘垸,轉也。’逭、斡、垸聲義並同。《廣雅》:‘步、轉、逭、逳,行也。’《玉篇》:‘逭,步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