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0:謝明文

http://www.newdu.com 2020-09-1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0:謝明文


    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
    
    謝明文,湖南邵陽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我本科(2001—2005年)就讀於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大二時進入了實行淘汰制的基地班。如果往前追溯的話,我接觸古文字這門學科可以追溯到本科的某一學期,當時鄭賢章老師給我們開了一門與甲骨有關的選修課,似乎還發過一冊不是正式出版的資料。大概是上課就不曾認真聽過,關於這門課程的僅有記憶就是從課堂上得知了李學勤先生與裘錫圭先生的大名,然後是期末考試時一冊資料被撕成N份,大家一起動手找答案。至於課程講授的具體內容,現在沒有一點印象,過去也沒有一點印象,可見這門課程當時並沒有在我心裏激起什麼浪花。這也說明我後知後覺,沒有啥預見性,如果早知我後來會沉迷於古文字,當年上課肯定會是另一番場景。
    本科期間眾多課程中,我對古漢語稍微有點興趣。於是在大學畢業保送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時,我自然傾向跟古漢語相關的方向。當時首師大相關方向有三個,一是古文字,一是音韻,一是訓詁。我當時覺得自己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直至現在,依舊鄉音濃濃),想必音韻也學不好,而訓詁方面是位女老師,日後請教問題可能不太方便,於是就這樣用近似排除法選擇了古文字方向,跟隨黃天樹先生學習古文字。
    黃老師給我們那一屆開設的課程先是金文,然後才是甲骨。那時學生不多,上課就在文科樓六樓的一間小資料室。上課時大家隔得距離很近,上甲骨課是最緊張的,因爲冷不丁地會被點到名,然後被問到某一版甲骨上有多少條卜辭?屬於什麼組類?釋文如何?每次黃老師點名時,我都會把頭埋得低低的,希望不要被點到……
    研一的時候,我晚上睡覺基本都失眠,白天也昏昏沉沉,對古文字壓根提不起什麼興趣。失眠的原因當然很多,主要恐怕是經濟壓力大以及我與我夫人(時任女友)分隔兩地。當時首師大的補助是每月255元,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我基本上都用來購買電話卡打公用電話了,所以在生活學習方面幾乎沒啥錢,最拮据的時候,連續啃了好幾天饅頭。和家里每次通話時,父母總是叮囑我要吃好點,要捨得吃,但從來沒提錢的事情(我和我弟弟上大學後,基本上都是自力更生)。我知道父母也是無能爲力,所以我每次總是回答“好、好、好……”。爲了緩解經濟壓力,去幹過在大街小巷散發傳單的活(最後沒拿到工資),在室友帶領下做過編校的臨時活。剛開始去找家教工作的時候,先是碰到一黑中介,交了中介費,結果後來就找不到人了。整個研一過得比較狼狽,自己感覺前途渺茫。一言以蔽之,研一學習完全不在狀態。當時想提前結束這種狀態,於是萌生了提前畢業的念頭。當我硬着頭皮向黃老師表達我的這一想法時,結果可想而知,黃老師立馬生氣了,狠狠批評了我一頓(參看拙著《商周文字論集》後記)。這一頓批評大有驚醒夢中人的意味。
    
    《商周文字論集》書影
    研二時,我的家教工作紅紅火火,不僅還掉了之前借同學的錢,而且還請女友去北京旅遊了一趟,當然也有結餘去複印書籍了。學習方面,我在黃老師的調教下,很快進入了角色,喜歡上了古文字。當時有一間固定的資料室供大家自修,記得那時方稚松師兄常待資料室,帶我們看書學習,去食堂吃飯還時不時會帶一罐橄欖菜,我們平常有啥疑問就向方師兄請教。在首師大除了黃老師的甲骨、金文、《說文》課之外,還聽過馮蒸老師的音韻學課。當時張富海老師還未給研究生上課,但偶爾會來資料室給我們侃一通學界八卦,甚是有趣。
    北京,是一個學習古文字的好地方。當時我和同門多次騎自行車去外校旁聽過古文字方面的課,如去北大蹭過李家浩先生的課,北師大蹭過趙平安先生的課。但外校蹭課蹭得最多的是李學勤先生的課,李先生金文的課程我完整地聽過。每次李先生上課,教室都是爆滿,北京高校相關專業的各路人馬都會趕來,我和同門們每次都是提前從首師騎自行車(50分鐘左右)趕到清華先佔好位置。李先生上課很風趣,課堂上有時會突然蹦出一個英語單詞,會突然說到某某動畫片,印象最深的是李先生每講完一篇銘文會帶領大家一起將銘文朗誦一遍。我剛邁進古文字的大門就有機會去感受大師的風采,那是求學路上很幸福的一段時光。一年多前,李先生仙逝,我很懷念他。
    因爲碩士期間金文是先開設的課程,自然接觸的材料也多一些,於是我選擇金文作爲我的主攻方向。黃老師給我擬定的碩士論文題目是《〈大雅〉〈頌〉之毛傳鄭箋與金文》,可惜我當時學力有限,最後寫出來的東西非常粗糙,遠未達到黃老師的要求。但通過碩論的寫作,我對《殷周金文集成》(下文簡稱《集成》)著錄的金文資料還算是比較熟悉了,當時複印的六卷本《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不知翻過多少次,這爲我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謝明文先生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會合影
    2008年,我有幸被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入學不久,恰逢《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書出版,中心學生們拿到書後非常興奮,大家都躍躍欲試,想大幹一番。拿到書的當天晚上一群兄弟姐妹就在自習室通宵起來,準備寫點東西。我感興趣的是應侯視工簋銘文,因爲覺得可以與應侯視工鼎、師簋銘文對讀。經過奮戰,第二天早上我先寫完了小文《攻研雜志(四)——讀“首陽吉金”札記之一》,然後就發在了中心網站。[1]結果剛一發表,遠在“米國”講學的陳劍老師就在“秋秋”群里將我一頓猛拍,批評這有啥好寫的。鄔可晶、程少軒等哥們見狀,立馬關掉電腦、叫停了正在進行中的小札記,回宿舍睡覺去了。沒過幾天,裘先生也知道了這事,當面將我狠批了一頓,大意是說這種文章不要寫,不要過於追逐新材料,根據新材料寫一些大家都能看出來的東西沒意思,要在已有材料中寫出大家看不出來的東西才算真本事。剛入學,我本來是激情似火,誰知接連挨批,心裏真是拔涼拔涼的,沮喪極了。但正是有中心老師們的這種嚴格要求,我在日後的求學路上才能較好地學會一些好的治學方法以及如何根據材料把握寫文章的分寸等。
    博士入學不久,裘先生根據我在甲骨文與金文方面有一些基礎以及商代金文與甲骨文聯繫較緊密從而建議我博士論文整理商代金文。我當時覺得商代金文絕大部分都是族名金文,長篇記事金文很少,而且已有相關碩博士論文,自己可能寫不出東西。這一基調一直影響着我,以致整個博士論文的寫作過程很苦惱、很無趣,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好在延期一年後勉強寫完博士論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並於2012年6月3日順利通過答辯。
    
    謝明文先生博士論文答辯會合影
    畢業後我留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工作,繼續研究心愛的古文字,感覺生活非常愜意。儘管工作的前幾年有非升即走以及經濟方面的壓力,但仍一門心思扎進古文字研究,懶得去多想。2013年10月,小兒雨田出生,我接下來就是嘗遍帶娃的種種艱辛。2017年,雨田上幼兒園,我感覺自己一下子解放了很多,有點空閒時間了。於是好了傷疤忘了疼,我和妻子決定響應國家二胎政策。天有不測風雲,2019年4月,也就是我妻子懷胎六個多月的時候,我偶然查出身患大病,然後在醫院經過一系列治療,7月底治療結束。在我治療結束前一週,二寶出生,但我卻一點開心不起來,因爲治療中與治療後,各種副作用接踵而至,對我身心造成了極大影響。屋漏偏逢連夜雨,在豬年快要結束的時候,由於大人的疏忽,大寶雨田半夜大出血引發休克,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在ICU病房呆了近一週,險些掉了小命。總之,我這個豬年的生活過得遠不如豬,心情一度絕望,幸好有家人、親戚、領導、同事、朋友們的多方幫助,才讓我渡劫成功,我心中非常非常感激(這幾個月的詳細經歷,待他日另行敘述)。這些意外的打擊,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心灰意冷,也給我的學術研究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但冷靜想想,我心中也就釋然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自己這次生病很大原因應該是之前過度透支身體所致,這次就當個警報,提醒自己以後務必多加注意勞逸結合。另外,自己的垃圾文章自然也會因此少了很多,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儘管明知前路艱辛,但我生活依舊,古文字研究依舊……
    

2. 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


    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商周甲骨文、金文字詞考釋。目前最急切的工作就是將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早點結項,然後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結合新資料修改出版一本專著《商代金文研究》,也算是對博士生涯的一個交代。商周金文異文現象,雖然有過幾篇碩士論文做過研究,但近些年金文新出資料很多,有很多異文值得玩味,個人覺得商周金文異文現象值得進一步整理。我一直對這個題目很有興趣,但遲遲沒有付諸行動,現在我的一碩士生已著手進行整理,如能達到預期效果,也算了卻我的一樁心願。說實在的,我個人一般不太願預想或擬定日後的方向或課題。我看書喜歡追尋自由、簡單的快樂,研究內容隨緣。有了拟研究课题後,目的性強,壓力也就大了,看書的自由與樂趣也就降低了。從我喜歡上古文字以來,我看書就一直是天馬行空的節奏,上一秒看的是甲骨,下一秒看的可能就是金文,頻道切換比較快。一般都是隨意看看,有時看出了問題,覺得可以寫文章了,然後去查閱資料,又發現了新問題,結果是本來想寫的沒寫完,又被新發現的問題吸引帶偏了節奏……自己就完全沉迷於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
    

3. 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閱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


    碩士期間,黃天樹老師就特別強調資料收集,我從那時候開始就養成了用電腦收集資料的習慣,或在word中作筆記,或直接在圖片上編輯作筆記,或在PDF上添加附注。用電腦做筆記,主要是檢索方便,而且在時空方面的限制也較小。就某一問題收集資料時要做到全面,即別人注意到的資料我都有,別人沒注意到的資料我也有。撰写论文,可先擬一個提綱,然後按提綱展開內容。如用word寫作時,大題目下先擬定幾個小題目然後設置爲不同層級的標題,再按各小標題展開內容,特別是寫長篇文章更應如此。這樣顯得眉目清晰,條理清楚。訓練多了,還會增強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投稿发表方面我沒有什么心得体会,但據我給多家刊物審稿的情況來看,可簡單說一下我所看稿件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①缺乏新意。很多文章通篇沒有什麼有價值的觀點,寫的是一些常識性的東西,還往往沒把握到位。②分不清證據與解釋。有不少涉及考釋的文章,完全沒有文字學上的積極證據,通篇全是在主觀解釋字形,有的甚至在這種不確定的個人解釋的基礎上再闡發歷史,結論自然難以讓人信服。③繁簡轉化問題突出。古文字文章在不同的書刊上發表時,繁簡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少文章在繁簡轉化時,存在大量錯誤,這也反映這部分作者態度很不認真。投稿時應盡量避免上述問題,這樣投稿通過的概率應該會高一些。
    

4. 對您迄今爲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


    對我的學習和研究影響最大的學者有黃天樹先生、裘錫圭先生、陳劍先生。三位先生的共同點是治學嚴謹,這深深地影響着我的學習和研究。
    黃老師是我古文字研究方面的領路人。黄老师《甲骨文合集》等書上面記滿了各種筆記(詳細情況可參看王子楊先生訪談,我在此就不重複了),堪稱寶典。他總是和我們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強調作筆記的重要性。入學後,黃老師先是要求我將每一年的古文字相關文章分類整理好目錄。當時,資訊遠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也沒有“古文字微刊”這樣的平臺。我就經常去學校圖書館翻閱各種書刊,然後將搜集到的文章目錄加以整理,這樣對當前古文字的研究情況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平時的學習中,黃老師同時要求我們把看到的相關資料都記錄到書上。有一次,黃老師跟我說,你去單面複印一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然後將平時看到的新增字頭與相應辭例增補在另外空白的一面。後來我去單面複印了一套,結果變成了厚厚的八大本。遺憾的是,這套複印本我沒怎麼用,主要是我後來做筆記的形式換成電腦了。在黃老師的指導與影響下,我對資料收集尤其重視,也養成了一些積累資料的習慣。碩士期間,我曾按內容或作者姓名將收集到的文章編過多本論文集並反復閱讀。如按內容編過《逑器論集》等,按作者將裘門弟子的散見文章打印出來編過一本《群英會》,將當時裘先生散見的甲骨文、金文文章編過《裘先生集外集一》、《裘先生集外集二》(2008年復旦考博複試的時候,我還厚着臉皮帶了這兩本《集外集》請裘先生簽了名,這是我人生中最典型的一次追星行爲)。
    關於做筆記,剛開始,完全是東施效顰,我也弄了幾個小本本和一堆卡片,在上面記載一些讀書筆記。結果是卡片東一張、西一張,用時完全找不到了。某一個學期,我從朋友那借了2000元,去中關村買了一臺二手筆記本電腦。那是人生中第一次用上電腦,相當開心。當我覺得自己好像不太適合作紙質筆記的時候,就決定在電腦上作筆記。後來特別是甲骨文的相關筆記,我一律用電腦處理。像《甲骨文合集》這一類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有JPG格式圖片電子版,我就採取編輯的形式將看到的相關信息直接粘貼複製到相應圖片的空白處,連學者們的新綴合圖版我也盡量粘貼到相應位置(現在寫文章、上課調取資料的時候,感覺甚是有用)。金文方面,我當時建了個Excel文件,重要的銅器銘文和相應的研究目錄都輸入其中。正是黃老師的引導,讓我在學到具體古文字知識的同時,也重視並學會了資料的收集。
    裘先生對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寫文章方面。裘先生的考釋文章堪稱學界典範,資料翔實,邏輯清晰,論證嚴密,連注釋中都充滿學問。還有那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讓人欽佩不已。裘先生著作中“附記”、“補記”、“追記”、“編按”一類詞語多見,正是實事求是態度的具體體現。我自己寫文章也效仿了裘先生的這一做法,該補充資料就補充資料,該反省自我就反省自我,該否定自己的舊說就否定。
    
    裘錫圭先生與黃天樹先生
    陳劍老師對我的影響不僅在我的研究,還影響着我的教學工作。研究方面,主要體現在寫文章要追求高境界。我寫小文《攻研雜志(四)》,陳老師猛拍磚(參看前文),這就是提醒我寫文章要有境界的例子。還有一個類似的小例子,也頗值得一提,至少對我來說,印象深刻。讀書期間,有一次董珊老師來中心,然後大家在外面聚餐,酒沒喝過癮,於是買了啤酒在資料室接着喝。喝至半夜,董老師說,我給你們做個講座,然後就打開電腦給我們講起東西來(董老師是性情中人,行筆至此,不禁想起復旦譚樸森會議晚餐時董老師去機場折返的那一幕……)。講畢,我將自己一直認爲的邾公孫班鎛(《集成》140)“是保”中舊缺釋的兩字應該釋作“室家”的意見[2]向董老師請教,董老師肯定了我的意見。然後在旁邊喝酒的陳劍老師探過頭來,瞥了一眼,說了句“這有啥好說的”(熟悉陳老師風格的人完全可自行腦補復原當時的情景)。我馬上意識到,這種問題太low了,以後讀書寫文章要時刻注意提升自己的境界。陳老師的境界,我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我資質愚鈍,自己寫文章當然不能像陳老師那樣一貫追求“有意思”。我對“有意思”這一境界抱着隨緣的態度,能寫出固然好,寫不出也不強求。但給讀者一些可靠的新知,不作虛妄之言,則是我寫文章的一大底綫。
    陳老師上課,信息量巨大,我學到了不少新知,這深深影響我後來的教學工作。所以當自己身爲人師每次開講《殷周金文選讀》的時候,也非常希望能像陳老師那樣在課堂上講授大量的知識。雖然一週只有兩節課,但除了上課結束的當天與第二天感覺輕鬆一些,其他時候皆是繃得緊緊的,都是憋着勁想各種問題,總想着能給學生講一些書本上看不到的新知,晚上備課到兩三點是常態,有時候發現問題一興奮,結果弄弄天就亮了。正是由於效仿陳劍老師的上課風格,所以我每次開課,都能寫出不少文章。
    回想自己的古文字學習之路,我起步並不算早,但幸運的是,我遇到了一群好老師並深受他們的影響,幾乎沒走什麼彎路。
    

5. 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我的研究重點主要是商周甲骨文、金文字詞考釋,因此,我下面所談的一些方法、建議之類大多也僅限於這一方面(這些內容我每次開設《殷周金文選讀》課程時作爲方法論都詳細談過,下面擇要選取一部分)。
    研究某一版甲骨文或某一件青銅器銘文時,首先要力圖收集全所有相關著錄信息,從中找出最清晰的照片、拓本。有的文字不識或釋讀有誤,並不是因爲文字難認,而是因爲所據拓本、照片不清楚。如《甲骨文合集》(下文簡稱《合》)23715“丁酉卜,大,貞:小老,隹(唯)丁△”、《合》23716“丁酉卜,大,貞:小老,隹(唯)丁△。八月”之“△”,舊有“叶”、“甾”、“由”等釋法,《合》23716又著錄於《龜甲獸骨文字》1.26.7,其中“△”作“”,比較清晰。《合》23715,《殷商甲骨文》著錄了其清晰彩照,其中“△”作“”,非常清晰。從這些較清晰的字形可知它們顯然應改釋作“舌”。[3]祼卣,《集成》04774所收拓本蓋銘作“”,器銘作“”,舊一般釋作“丮”,我們在博士論文中指出《賽克勒藏商代青銅禮器》(下文簡稱《賽克勒》)所錄該卣器銘拓本作“”,這樣就與“”、“”等形聯繫起來了,“丮”的釋法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禦卣(《集成》04775)“”,由於拓本不清晰,舊一般缺釋,我們在博士論文中指出《賽克勒》所錄該卣拓本作“”,據這種清晰拓本,對古文字釋讀稍有了解的人自會將它與甲骨文的“”字即裘錫圭先生考釋的“抵禦”之“禦”初文相聯繫。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