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8:袁金平 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 袁金平,1979年生,安徽懷寧人,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文字與漢語史研究,發表論文近50篇。 1. 請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接到劉釗老師的訪談邀約,我甚是惶恐,不敢不略陳鄙陋,以資參考。 我真正接觸古文字學應該從2002年讀碩士之後開始算起。之前的大學四年,讀的書雜七雜八,但大多是文學類書籍(尤喜讀外國文學作品),當時壓根不知道還有“古文字”這門學問,更沒意識到安徽大學其時即是古文字研究的重鎮之一。與學界同道依興趣報考相應專業多有不同,我讀研之所以選擇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現在想來應該也是無心之舉,可能是自認爲所學課程中“古代漢語”(安徽大學中文系當時用的古代漢語教材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四冊版,上四個學期)成績還不錯,又覺得這種偏“古”的專業可能沒什麼人報,容易考上。現在還依稀記得當時專業面試的情形。面試專家中有何琳儀、徐在國兩位老師,何老師問我“夜”字結構怎麼分析,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回答,好在老師沒有繼續追問下去。事後才知道何老師來參加此次面試是爲了挑選好苗子的,結果自然不能讓他滿意。我和另外兩個學妹就這樣分到了不怎麼“忌口”的徐在國老師門下。 徐老師人“狠”話不多,他指導學生的風格與其爲人一樣,簡潔明快,不繞彎子,在對待我們的學習上要求也十分嚴格。第一學期徐老師爲我們講授“古文字基礎”課,以高明先生編著的《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爲基礎資料。我們使用的是複印本,裝訂成厚厚兩大冊(單面複印,留出空白以便做筆記)。徐老師上課節奏較快,按照原書字頭一一講解,每次課能講數十頁。徐老師不單純講解字形結構,還會結合新出古文字資料以及研究成果,補充新字形,糾正誤說,穿插介紹古文字研究領域裏的重要學者及其論著或觀點,並隨堂佈置課後的閱讀篇目,信息量相當大。每次課開始之前,徐老師會就已講解的幾十頁字形對我們進行測驗,讓我們隸定相關字形,以檢查我們對字形的掌握程度。我們幾個同門在課前都十分緊張(旁聽的同學也不例外),生怕出錯,因爲惹老師生氣的後果會很“嚴重”。有一次徐老師給我們三個人佈置了一個課後任務,即把古文字資料中包含“瓜”構件的字形全部找到並剪貼或摹寫出來,但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很不理想,老師爲此很是生氣,我們也深刻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學習態度一定要端正,切忌馬虎了事。經過一個學期緊張而又充實的學習,我們的古文字認讀水平大幅提升,這爲後續學習和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
何琳儀老師先後爲我們開設了“金文研讀”和“《詩經》研讀”兩門課,碩、博士生一起上,旁聽的人也多,包括安大歷史系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科技考古專業、安徽省社科院的老師和同學。何老師的金文課是帶領大家通讀《殷周金文集成》中的銘文拓片,他先示範講授,內容涉及文字形體演變、字詞訓詁、古音通假以及語句大意串講等等,並不時引據古典詩文以輔助講解,用極具才情的語言、不疾不徐的節奏,將小小的課堂變成一場場學術盛宴,“《詩經》研讀”課亦是如此。當然,作爲學術根基尚淺的初學者,我其時難有如此深刻的體驗與認知,聽得似懂非懂。何老師極少高聲厲色,但慢條斯理中卻常暗藏“殺機”,我們一不小心就會“中招”。何老師上課時喜歡提問,其情形大都是:背靠着椅子,一手持書,一手輕敲桌面,微昂着頭,臉上含笑,眼光斜睨着我們。他向我們發出了要點名的信號,我們則趕緊低下頭。在心情忐忑和眼神閃躲中只聽到,“袁金平,你來說一說”,我頓時感到腦瓜子嗡嗡的。
2004年安徽大學開始實行“碩博連讀”制度。我在徐老師的鼓勵與幫助下,直接轉入博士生階段學習,導師是黃德寬教授。還記得當時黃老師面試我的情形。先是問了一些學習方面的事,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了,但最後一個問題我記憶猶新——“你覺得自己目前身上最大的缺點是什麼”,“浮躁”,我幾乎脫口而出。“浮躁”的確是我當時真實的心理狀態。黃老師聽到後哈哈一笑,說:“能認識到自身的缺點也很不錯,希望在以後的學習中慢慢改正。”黃老師平時非常忙,但他堅持定期爲大家講授“漢字理論”課。這是一門大課,聽課的人很多,校內校外的都有,課堂氣氛一直都很好。黃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從大處著眼,提供框架或方案,至於具體怎麼做則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當時新蔡葛陵楚簡才公佈不久,我即打算以之作爲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黃老師很支持,並指出葛陵簡是新出資料,追蹤的人一定不少,研究這批簡要兼具資料性與創新性。我最後寫出來的東西顯然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實有愧於老師的期許。黃老師在承擔繁重的行政事務之餘,依然堅持跟蹤學界動態和新出資料,撰寫讀書筆記。一次我去黃老師辦公室談論文的事,談話結束後老師交給我一個任務,讓我去三孝口書店幫他買一本出版不久的《古代文明》第5卷,上面有新公佈的周原甲骨的資料;另有一次也是去和黃老師討論新蔡簡的一個問題,黃老師即時拿出一本筆記本,說是自己讀新蔡簡撰寫的一些札記。據我所知,當時網上討論新蔡簡的一些有價值的意見,黃老師的筆記中也都已經提到,只不過沒有公開發表。2007年6月博士論文答辯通過後,我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問題。黃老師本有讓我留校工作的打算,但我考慮到當時自己生活上存在諸多困難,就在和中文系簽訂就業協議的前夕“臨陣脫逃”了,去了能提供較多實惠的三峽大學。事後黃老師對於我的“短視”行爲給予了充分理解和包容,我很感激。 來到三峽大學的前幾年,一直忙於教學和生活瑣事,學術研究上沒有什麼起色,內心甚是苦悶。2009年8月,中國文字學會第五屆年會在福建武夷山召開,我沒有參加。此次會議期間,黃老師可能從同門師兄弟那裏知道了我的事情,就打來一個電話,在詢問了一些基本情況後,囑咐我不要荒廢了學業,並要我去清華趙平安老師那做一期博士後。接完電話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暗暗下決心一定不能辜負老師們的殷切關懷。 2010年6月,我進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跟隨趙平安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此時的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雖然剛成立不久,但在李學勤先生的帶領下,中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名師雲集。導師趙平安教授年少成名,斐然名家,但我一直未有機會獲睹老師風采。我到清華報到後,住在校內一個賓館(好像是近春園),沒料到趙老師會親自趕到賓館來見我。老師身材高大,儒雅帥氣,說話時臉頰紅紅的,剛開始我還以爲老師喝酒了。在站兩年時間,中心老師和青年學者們的勤勉精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自己也慢慢改掉懶散拖沓的毛病,在協助中心整理清華簡(主要是《繫年》)的過程中,集中精力撰寫並發表了一些論文。現在回想起來,博士後階段的學習與研究,極大激活了我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決心與心智。雖然與年齡相仿的同道相比,我在學術研究上“晚熟”得有點嚴重,但就我個人而言,這是一次重要進步。 出站後,我回到原單位繼續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也取得一些微末成績,這完全受益於衆多師友的關愛與幫助。 2. 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自工作以來,可以用來看書的時間變得碎片化,再加上閱讀興趣的“游移不定”,導致我寫出來的東西,僅從標題上看,即能看出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不成體系。現在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大多講究“山頭”、“陣地”,反觀我自身,則是毫無立錐之地。希望初學者以我爲戒。 目前我的研究重心主要在商周金文和戰國竹簡,其次是秦漢簡牘。至於甲骨文及相關研究成果,雖時有關注,但因無前期積累,自學也不得其法,在研究上至今不敢逾越雷池。不止一位學者說過,古文字研究的理想狀態是能夠打通從甲骨到兩漢簡牘的各個環節。我時常想,我們敬愛的李學勤先生、裘錫圭先生應該就是武俠小說中那些打通了任、督二脈的“武學宗師”。 我在研究上沒有給自己設定大的計劃,這裏只談談目前正在做的幾件事。一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整理出新蔡葛陵楚簡的“精校集注本”,以便學界使用。二是進一步完善本人主持並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商周金文人名分類彙編》,爭取早日出版。三是繼續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出土文獻與傳世古書的互證研究上耕耘,力爭有所創獲。這一領域範圍很廣,而我的著力點在語言文字方面,主要是想通過出土文字資料與傳世古籍的彼此互證,試圖解決一些字詞訓釋或文本理解上的疑難問題。 3. 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閲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這幾個方面彼此關聯,也非常重要。前幾期訪談中,同行學者所論甚詳,乾貨很多,讀完深受教益。這裏只就讀書問題談一點我自己的慘痛教訓。 相比於專業書籍,我更喜讀一些“雜”書,甚至有一段時間因給孩子讀書而迷上漫畫和小人書(可能是爲了彌補童年時的缺憾),這一點實在不適合在這訪談裏說出。前面說過我在學術研究上要比同齡學者“晚熟”得多,不是沒有原因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是非常“專精”的領域,研究者只有持續地關注和投入,不斷熟悉基礎資料和經典文獻,才有可能做出成績。博士後在站期間,一些青年學者(如馬楠、孫飛燕、賈連翔等)的勤奮努力使我折服,復旦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年輕學子通宵奮戰的消息更是給我以深深震撼。在這一點上,他們是我的榜樣。 4. 對您迄今爲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作爲古文字學的修行者,有領我們入門的“師傅”非常重要。徐在國師、何琳儀師、黃德寬師都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們是我學術道路上最重要的領路人。他們的諄諄教導使我牢固掌握了古文字研究的基本範式和方法,亦令我深刻領悟爲人治學的重要原則。 在獨立開展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我參閱了許許多多學界前輩(如李學勤先生、裘錫圭先生、李家浩先生等)以及中青年優秀學者的論著,他們的真知灼見令我擊節歎賞,而他們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更令我感佩不已。“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5. 請結合您的學習和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這一點此前的受邀訪談學者都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初學者當需留意和揣摩。我的研究經歷實不足爲訓,無法提供比這些更好的意見。 6.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電腦技術方面,我是外行,就不說了,這裏只簡要談談網絡資源問題。受限於經費以及居住條件,大量購置紙質書並不現實,再加上一些出版時間較早的書不易得,電子書就成了重要選擇。自從新浪微盤、愛問共享以及各類網盤等常用電子書下載渠道不可用之後,搜求急缺資料便成了難題。好在有同行朋友每每提供幫助,尤其是黃甜甜博士、石小力博士等學兄在電子資料方面惠我良多。後來機緣之下得以進入王森博士組建的“書社”群,每見王森兄及衆學友無私分享電子書資源,所共享資料之豐富令我大開眼界,亦受益多多,非常感謝他們。今年疫情期間,我困在老家,很多重要參考書都不在身邊,這些網絡資源幫了我大忙。 7.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佈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裏的,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以及武漢大學簡帛網,我幾乎每天都會打開看看,快速瀏覽一下近期更新的論文,若有自己感興趣的就重點閱讀,並做記錄。論壇網帖則看得較少。有些學者對論壇發言的隨意或者不嚴謹表示擔憂,這的確是個問題。不過我覺得,只要發帖或參與話題的人不違法規,所論又與學術相關,則網站就不應禁言或強制干預,否則不利於平等自由的學術氛圍的形成,也容易“扼殺”對本領域感興趣的初學者。其實,大家只要遵循論壇生存的“自然法則”就好,若是胡亂發言的,一般一看便知,不去理會,時間久了連他們自己都可能覺得不好意思吧。 8. 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他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學術研究只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鍛煉運動或休閒活動也是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看書或碼字稍久,腰酸背痛,眼睛也很不舒服。這時候我就要動一動。一是打乒乓球,但因發力不當,導致膝蓋時有不適,疫情發生以來基本上就沒打過了。二是陪孩子(包括自家的和別人家的)玩,這是我近兩年內最主要的休閒活動。陪玩不簡單,首先是體能要充沛,能瘋跑,能抗住一幫孩子追打,這一點目前尚能堅持;其次腦子得靈活,要因時因地奉獻遊戲方案和創意,好在我平時做過功課,積累了不少素材,也難不倒我。陪孩子瘋玩,極大地愉悅了身心,我樂在其中。孩子們奉我爲“陪玩高手”,還時常至我樓下相邀玩耍,我一般都欣然接受。 感謝袁金平先生接受訪談。本文所有圖片均蒙袁先生提供。 点击下载附件: 2121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8:袁金平.doc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