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7:吳良寶

http://www.newdu.com 2020-09-2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7:吳良寶
    編者按:爲了向青年研究人員和在讀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約請從事相關研究並卓有成就的部分學者接受我們的訪談,題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由“古文字微刊”公眾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陸續發佈。衷心感謝各位參與訪談的學者。
    個人簡介
    
    吳良寶,1971年生,江蘇新沂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古籍研究所教授,主要從事戰國文字、戰國歷史地理研究。
    

1. 介紹一下您學習和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經歷。


    我是1989年參加高考的,重填志願之後被徐州師範學院中文系錄取。徐師中文系現代漢語、古代文學等專業的師資力量較強,不過我更喜歡讀歷史著作,入學頭兩年裏曾翻閱過顧頡剛主編《古史辨》第一册、田繼周《先秦民族史》、錢穆《先秦諸子繫年》等書。大三第一學期,古敬恒先生開設了一門《說文解字》選修課,課堂上講到一些古文字字形,激發了我學習古文字的興致。除了抄寫《說文》小篆字形,我還從中文系的教師圖書資料室借來了《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古文字學初階》等書,囫圇吞棗地讀了下去,把高明先生書中的偏旁表抄錄在筆記本上,甲骨文、金文資料選讀也摹錄過一部分。那時候我對古文字只是一知半解,讀書也不得要領。好在我一直保持着這份喜好,幾經周折,於1995年從任教的中學考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開始接受系統的學習與訓練。
    碩士期間先後學習了《說文解字》與古文字字形、金文研究、甲骨文研究、戰國文字研究等專業課程,分別由劉釗先生、吳振武先生、湯餘惠先生、何琳儀先生講授。導師吳振武先生還讓我選修了林澐先生講授的商周考古本科生課程,以擴大知識面。碩士論文題目是由吳老師指定的,對1949年以來公佈的先秦貨幣出土地資料作全面整理。碩士畢業後留在古籍所任教,隨後在吳老師的指導下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嘗試着對東周時期的金屬貨幣進行全面整理與討論,於2003年底順利通過論文答辯。
    碩士階段我看得最多的還是貨幣、璽印、兵器等戰國文字資料,把各家的釋文與分國意見都記在了《古璽彙編》書上,注意到了書中個别資料重出的情況,也琢磨過釋字的事。1996年10月在長春召開的于老百年誕辰紀念會上,吳老師在宣讀考釋燕國“外司聲鍴”官璽的論文時,順便提到我從借筆的角度考釋《古璽彙編》3895號燕私璽人名的意見,對我是個莫大的鼓勵。遺憾的是我至今未能獨立考釋出有難度的戰國文字。
    在職讀博期間,因爲有評職稱的壓力,開始考慮發表論文的事。最開始發表的幾篇論文都是討論戰國貨幣形制、地名的內容。看到黃盛璋先生《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用兵器、貨幣、銅器地名資料考察當時的冶鑄中心,李學勤先生《東周與秦代文明》結論部分說戰國官印、兵器、貨幣上的地名多是當時的縣名,很有觸動,我開始留心搜集兵器、璽印等出土文獻中的三晉縣名;注意到歷史地理學者在討論韓國疆域變遷的時候沒有使用韓國兵器地名等資料,於是趁機用出土文獻資料撰寫了一篇補正。這兩篇稿子先後在《中國史研究》2002年、2003年刊出。得此正面鼓勵,我在博士畢業之後逐漸將研究重點從貨幣轉移到了歷史地理,2004年參加武漢大學陳偉先生主持的楚簡研究重大課題,又加速了這一轉變。
    
    1995年冬與導師吳振武先生(右二)於課間休息時合影(右一爲吳良寶)
    
    博士論文答辯後與導師吳振武先生合影
    

2. 您目前主要的研究領域有哪些?該領域今後的預想研究或擬待研究的方向和課題有哪些?


    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戰國文字領域,用力最勤的則是歷史地理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戰國貨幣研究曾是我的主打,出版了博士論文《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先秦貨幣文字編》,發表的貨幣研究論文中,真正有點意思的是對貨幣出土地資料史料價值的探討、貨幣單位“釿”的虛值化、使用貨幣地名討論疆域變遷等寥寥幾篇。總體來看,目前的戰國貨幣研究尚未擺脫錢幣學的基本框架,研究最多的是貨幣地名考證、國別與年代問題,對貨幣鑄造權、鑄造機構與發行方式、貨幣發行量與購買力等則少有涉及。如果沒有新資料尤其是關鍵材料,這一狀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恐怕難有改變。
    近些年一直在做的工作是搜集與整理戰國與秦代地名資料,重點是郡縣(道)等政區地理資料,兼及區域名以及山川河湖等自然地理。戰國政區地理研究的重點,一是各國所置郡縣(道)的研究,二是各諸侯國疆域的動態變遷,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目前復旦大學李曉傑先生《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先秦卷》、首都師範大學后曉榮先生《戰國政區地理》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階段性成果。戰國政區地理研究的難度比較大,原因在於傳世文獻記載有闕或語焉不詳,一些基本問題尚未真正解決(比如三晉、燕與楚國的郡的職能、齊國所謂“五都制”的真相等等),出土文獻對此雖有所補充,但各國的地名材料多寡不均、相當數量的地名又不見於文獻記載,加上同名異地、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干擾,實際研究工作面臨着很多疑難問題的制約。
    
    戰國諸侯國疆域變遷及歷史地圖編繪,既是研究重點,也是難點所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史稿地圖集》雖然是最重要的兩部地圖工具書,由於定稿時間較早,某種程度上已不能滿足目前戰國史地研究的實際需求,比如二者分別只有一幅公元前350年、前291年的諸侯疆域形勢圖,各諸侯國的歷史地圖缺失了相當數量的縣邑資料,部分地名定點有誤等等。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學合作開發的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CHGIS),只有秦代以降(公元前221年之後)的地理數據,沒有先秦時期的地理信息。2019年出版的朱本軍先生《戰國諸侯疆域形勢圖考繪》一書,選取公元前333年爲時間基點,編繪出各主要諸侯國的疆域組圖,是最新出版的相關成果。這一課題還有不少難度很大的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各諸侯國所置郡、縣的名目及其沿革,如何恰當地使用考古城址資料,歷史地圖上各國疆界的標繪依據、“插花地”的處理等,迫切需要更多學科背景的學者加入研究隊伍,進行通力合作。
    

3. 您在從事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在閱讀、收集資料、撰寫論文、投稿發表等方面有什麼心得體會(包括經驗、教訓)。


    我自己的體會是想方設法熟悉原始資料、知曉已有的研究成果,儘量做到爛熟於心。我自己始終沒養成做卡片的習慣,一部分資料是靠記憶,看得次數多的內容隨時可以想起來,再就是做項目的過程中論著目錄、觀點已經錄入電腦。目前電腦、智能手機已普及,加上各種電子資源,雖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做卡片的傳統方式,但搜集資料這一基礎工作是萬萬不能忽略的。國內外的一些收藏單位在網站公佈高清度的實物細部、銘文照片,拍賣品圖錄、盛世收藏網站、微信平臺上的璽印微拍等,不時會有很好的資料,需要持續關注。另外,最好有閱讀英文或日文等專業論文的能力,沒有的話起碼也要通過國內的學術平臺、年鑒等,瞭解國外同行的研究動態及其成果。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古代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成果很多,國內學者也不時有論文發表在日本的《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等刊物上。
    我最早發表的兩篇文章是由吳老師、黃錫全先生推薦給《江漢考古》、《安徽錢幣》的,此後開始自行投稿。現在許多高校往往人爲設定了刊物的級別,而且與職稱評定、業績考核掛鉤,這種做法弊端比較明顯,但也不能無視它。目前絕大多數刊物的網絡投稿、審稿已經有了一套比較規範的程式,應該投稿到影響比較大的那些專業性刊物,雖然從投稿到刊發的時間間隔長,但是它們的審稿意見往往比較中肯,用稿結果也相對比較公平。
    
    2017年4月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4. 對您迄今爲止的學習和研究影響較大的著作或學者有哪些(或哪幾位)?


    對我研究史地影響較大的論文,可以舉出譚其驤《秦郡界址考》、黃盛璋《試論三晉兵器的國別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陳偉《秦蒼梧、洞庭二郡芻論》、周振鶴《〈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等,專著有:陳偉《楚“東國”地理研究》、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等。熟讀這些論著,既可以學習古文字學者如何準確釋讀出土文獻並考證其中的地理資料,也可以知曉歷史地理學者如何從傳世文獻記載中勾稽疆域變遷的史料、如何使用出土文獻提供的前所未知的政區地理信息。
    對我影響最大的學者,首推導師吳振武先生。讀研期間老師的要求一直很嚴格,學問上的事情從不含糊。我呈交的讀書筆記都及時予以回復,有時甚至逐句加以批改,標點符號也不放過,並告誡說不要對不懂的問題隨便發表意見,也不要糾纏於細枝末節的問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很注重因材施教,還鼓勵學生跨界研究,發揮自己的專長。看到我買書的勢頭太猛,也會批評兩句,但真有重要資料的時候,卻自掏腰包資助我們。老師的治學、人格魅力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
    武漢大學陳偉先生對我從事史地研究的影響較大。博士畢業前,曾準備到陳先生那裏作博士後,趁機彌補一下自己專業訓練方面的缺失,可惜因“非典”疫情等原因而作罷。2004年我參加了陳先生主持的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楚簡綜合整理與研究”,負責楚簡地名研究的子課題,《楚“東國”地理研究》和《包山楚簡初探》成了我手頭常備的書籍。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學術鍛煉,從之前熟悉的三晉地理轉移到了楚國地理,爲目前從事戰國政區地理研究打下了基礎。
    吉大古文字團隊裏只有我自己在鼓搗歷史地理,寫好稿子之後一般先請吳老師審閱,也多次向李家浩、陳偉、施謝捷等先生請教。近兩年因爲參加徐正考教授主持的“出土兩漢器物銘文整理與研究”重大項目,因而涉足漢代史地,我自己也申請到了整理先秦出土文獻歷史地理資料的項目,和南開大學陳絜、復旦大學馬孟龍、武漢大學鄭威等同好的交流多了起來。我在秦代上郡界址動態變化、上郡屬縣治所的考訂、新莽政區等問題上與馬孟龍時有交流,馬孟龍未發表的論文也多次先睹爲快,多有啟益。
    
    2019年11月復旦參會期間在馬孟龍寓所與同好合影
    (前排左起:趙志強、馬孟龍、吳良寶、鄭威、何慕、周波) 
    

5. 請結合您的學習與研究經歷,爲初學者提供一些建議。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歷史地理都是小眾化的研究領域,初學者需要出於真正的愛好,才不至於半途而退。讀碩士期間,老師們多次強調,平時要多做筆記,要知道怎麼查、去哪里查資料,多讀裘錫圭、李學勤等名家的論著,要有閱讀原始資料的能力等等,這些至今仍是基本的學習要求。
    初學者需要多讀、熟讀原始資料與相關論著,可以嘗試着分門別類地做一些簡略的集釋或者學術研究總結,這様能幫助你瞭解相關問題的研究歷程、癥結所在。熟讀名家論著並不等於無條件地全盤接受,要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因爲名家也有考慮不周甚至說錯的時候,何琳儀先生曾在課堂上開玩笑說“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至今印象深刻。初學者有讀書心得的時候,要勤於動筆,及時把想法記下來;另一方面,在不盲從的同時,切忌急於發表個人見解、發表文章,要厚積薄發。
    初學古文字要有各種基礎知識的儲備,包括熟悉字形、讀古書的基本能力、先秦秦漢歷史常識等,至於音韻、禮制、地理、職官等比較專門的領域,需要經常翻檢工具書、隨時去補課。學歷史地理要自覺地具有清晰的時空觀念,要勤於翻檢《中國歷史地圖集》、歷史地名辭典等工具書,常見國族名、地名的地理方位要非常熟悉。就學習政區地理來說,建議初學者先從秦代開始,然後去熟悉西漢政區地理,主要是《漢書·地理志》。具體做法是先熟悉已經出版的《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與《秦代政區地理》無爭議的秦郡縣(道)目,並編繪到簡易的地圖上去。熟悉了秦代、西漢末的政區這兩個基本面,才便於上窺戰國時代政區、探究西漢一代政區的動態變化。
    

6.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時代,電腦技術或網絡資源對您的研究具有什麼樣的影響或作用?


    雖然不同年齡段學者的閱讀習慣存在明顯的差別,但是電腦技術和網絡資源已經是當代學者離不開的手段與重要資源,存儲、檢索、截圖、arcgis繪圖軟件等爲學術研究與交流、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不少學者都建立了自用的各種資料庫,可以隨時增補、更新。我的電腦水平比較菜,現在寫作、繪圖、搜集資料作地理沿革資料庫等也全部在電腦上進行,比較便利地使用各種能找到的電子資料。
    

7.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與眾不同的一點,在於許多論文或觀點是發佈在專業學術網站上甚至相關論壇的跟帖裏,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對相關的學術規範有何認識或思考?


    專業學術網站發佈的論文,有的未曾在紙質刊物上正式發表,其首發權益需要得到尊重,跟帖裏的一些精彩觀點也應如此。現在部分刊物拒絕錄用網站上發佈過的文章,高校和研究機構在評職稱、業績考核時也不認可這些網絡上的論文,這對學術交流是不利的,亟待做頂層設計的人改變這一現狀。可以參考理工科的一些做法,被網站或者某會議採用的論文都是被認可的正式成果。
    

8.您如何處理學術研究與其它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學術之外您有何鍛煉或休閒活動?


    長期在高校工作,久已習慣了學校與家之間的單綫條軌跡。專業書籍之外,看得比較多的是周振鶴、李零、辛德勇等先生的隨筆、散文,也時常留意海派評論、私家地理雜誌之類的公眾號。平時除了上課、做項目、輔導學生論文,也做點家務。戶外鍛煉不多,夏天還可以晨跑、散步之類的,冬天只能宅在屋裏,家裏的跑步機基本上成了擺設。在QQ音樂上聽歌是目前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古典的、流行的中外歌曲都喜歡聽,是挺好的調節方式。身體健康是從事學術研究的前提條件之一,須注意勞逸結合,透支健康的各種做法都不可取。
    感謝吳良寶先生接受訪談。本文所有圖片均蒙吳先生提供。
    
    
        
        
     点击下载附件: 2120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27:吳良寶.doc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