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学是对辨伪的研究,包括对辨伪理论、辨伪方法、辨伪历史、辨伪成果等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科学的、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文献辨伪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可观的学术成果,回顾和反思中国文献辨伪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对文献辨伪学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日,记者就文献辨伪学研究相关问题,采访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佟大群。 中国社会科学网:20世纪早期可以说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的构建时期,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请您简单谈一下,我国当前对这一时期文献辨伪学研究的情况,如何能够更好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文献辨伪学呢? 佟大群:民国时期是中国文献辨伪学发展进程中一个异常活跃的历史阶段。因此,早在20世纪中叶,民国文献辨伪学就是一个颇受学界关注的学术命题。但是迄今为止,未见有人“真正地”从文献辨伪的角度,系统解读这个“广为人知”的文献辨伪问题。 考察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否则不足以得出较为真切的认识。因此我之前在《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一书中就全面回顾了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研究现状,对这个牵涉颇广、意蕴丰富的学术现象进行了系统探究。这其中既有人物研究,也有学案研究;既有部类文献研究,也有代表论著研究。书中的篇章架构和内容,兼顾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究民国学人如何在文献辨伪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学术、传统和现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以及贯彻其融合古今、中西的“文化自觉”,从而推动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民国文献辨伪问题的专著”,这是《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在匿名评审中获得的专家评语。与同类论著相比,这本书有哪些特点? 佟大群:首先,就理论视角而言。我在书中首次提出,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是民国学者在尝试回答“世纪之问”进程中,围绕传世文献之“真伪”而展开的学术实践。我认为,正确认识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科学评估这场立意高远的“文化革命”,对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献学理论体系,有值得重视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次,就要素架构而言。这本书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方法,首次从文献辨伪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文化转型等要素之间关系的角度,系统探究了民国学人围绕传世文献之“真伪”而展开的褒贬臧否,以及他们在文献辨伪活动中为融合古今中西而践行的“文化自觉”,并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人物与事件、专题与个案、纵向与横向、共性与个性等多元文化要素的辩证统一。 第三,就中心主旨而言。书中首次提出,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既非单纯的文献整理问题,也非单纯的学术思想问题。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在思想上,是叛逆与救赎之间的博弈;在理论上,是技法和心法之间的纠结;在方法上,是证真与证伪之间的彷徨。易言之,民国时期的文献辨伪,既是一场影响深远、发人深思的“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试图沟通古今、弥缝中西而未竟的“文化革命”。 概言之,《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一书突破了老一辈学者开创的“唯工具论”理论框架,并在更广阔的学术视域中,重新解析了民国文献辨伪这个学术命题的多元意蕴。 《民国文献辨伪学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供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