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指持有西方中心论思想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的社会思潮,企图通过消解历史、美化西方来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由于环境因素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极易动摇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通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工作方式等举措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面交锋,主动采取对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是打着“重新评价”的幌子,歪曲和否定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地位为目的的社会思潮,通过虚无历史实现政治诉求,借助于学术创新、解密史料、“戏说”和肆意篡改历史等形式进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视野的限制,看待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导致大学生群体极其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因此,高校辅导员群体急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敏锐识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抵制不良思潮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和表现形式 1.1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产物,从自身政治诉求出发,对历史事实进行随意裁剪,通过否定革命、否定英雄人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等方式企图达到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目的,企图消解公众对现实道路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历史虚无主义充当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帮手,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全方位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妄图从理论深层毁灭唯物史观关于历史规律性、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观点。 我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与“全盘西化”论相伴开始萌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解放而泛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转型中的实际社会问题而再次泛起。学者们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研究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总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凸显期或转型期出现,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进行传播,当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不足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就开始崭露头角,与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思维相呼应,成为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工具。 1.2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也在与时俱进。从20世纪的“全盘西化论”到抗日“神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在不断丰富,涉及历史、文艺、思想等诸多层面。在历史领域,告别革命论、否认与诋毁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美化和吹捧民国历史、不加求证唯心解读史料、诋毁民族英雄等言论层出不穷;在文艺领域,恶搞英雄人物、戏说红色经典、肆意篡改史实、美化卖国者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在思想领域,否定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历史联系、批判马克思主义、诋毁传统文化等攻击性思想扰乱共识。历史虚无主义还披上了“还原史实”“档案解密”的外衣博人眼球,打着“学术创新”的招牌肆意传播,其传播过程具有“隐蔽性”“迷惑性”“渗透性”的特点,但最终其目的仍是实现政治诉求,企图通过消解历史、美化西方来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的原因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由于其历史知识的不完整及求新的心理特点,极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影响,导致学生遭受矛盾的世界观冲击、政治信仰的动摇和民族精神的丧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受到不良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学生的自我因素两个层面。 2.1环境因素 第一,大学生群体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重点对象。1945年,时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曾说过“人的脑子,人的意识是会变的。只要把脑子弄乱,我们就能不知不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迫使他种下经过偷换的价值观念……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赌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让他们变质、发霉、腐烂。我们要把他们变成无耻之徒、庸人和世界主义者,定要做到。”美国的历届领导人也都秉持着这样的“和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文化的输出、思想的控制,让肩负着民族复兴和发展重任的青年人否认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国内社会转型时期的复杂形式,让历史虚无主义能够借题发挥[6]。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也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事实。面对教育、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我们还没有尽快彻底解决的能力。历史虚无主义利用部分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学生群体理性看待问题能力缺失的弱点借题发挥,通过对历史发展轨迹的假设、丑化伟人形象和宣扬民族落后论等方式来虚无历史,全盘否定当下。 第三,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快速和大面积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异常丰富,网络文学、社交媒体、影视作品等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对互联网信任度高,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通过标新立异、博人眼球、泛娱乐化的方式在互联网中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的注意力。零散、碎片化的信息让学生无法判断真相,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陷阱。 2.2自我因素 第一,大学生群体求新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群体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仍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并不完全具备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又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容易在从众心理、叛逆心理、求新和猎奇心理的影响下,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独特”见解、“秘史”、恶搞历史所吸引,从而接受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论、导致民族精神的解构,被历史虚无主义侵蚀。 第二,学生历史知识的不足和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我国的近代史复杂难懂,大部分大学生群体仅是通过高中的学习和应试,对我国近代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较多,进入大学后,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多,但了解到的大多数历史知识仍是比较零散的、碎片化的。历史的学习与自然科学不同,无法通过重复试验进行验证,而是需要对大量的遗迹、文献资料、文物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对历史的认识,同时还需要将特定历史事件融入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大学生群体历史知识的不全面和理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导致学生无法对历史进行全面的评价,这就给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可乘之机。 3高校辅导员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措施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通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工作方式等举措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面交锋,应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抵制不良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3.1扎实学习理论知识,敏锐识别和反驳伪装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对于不是思政科班出身的辅导员来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大的难点在于理论知识的缺乏,不能很敏感地识别伪装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具体表现,因此,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基础。辅导员群体应积极主动地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提高理论修养;同时要能结合社会热点,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地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论调进行反驳,遇到自己不明确、不完全掌握的,应及时向专家学者虚心求教,力求从源头阻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3.2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班会、晚点名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3创新工作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 义信仰教育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思维开阔、知识面广,单纯的说教等形式并不能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思想认同,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汲取网络文化中的正面元素,开展学生接受程度更高的信仰主题教育活动。随着《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靠谱》等理论节目在国内的“走红”,我们应该认识到信仰教育原来也可以很活泼,同时还应主动开发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群体的朋辈影响力。 (王丹,《科教文汇》 2020年第2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