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国史 >

不朽的丰碑 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抗震救灾精神的科学内涵

http://www.newdu.com 2020-12-17 未知 冯秀军 参加讨论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次高、造成损失重。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抗震救灾中,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伟大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从改造自然的实践斗争中深刻认识到,在自然面前,尤其是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多么强大的个体力量都显得微弱渺小。只有每个个体团结起来,才能汇聚和激发起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因此,“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团结精神,既是一种宝贵的民族品格,也是一种战天斗地的生存智慧,更是一种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它支撑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风雨磨难,激励中国人民携手战胜巨大灾难、共建美好家园。在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从城市到乡村、从部队到厂矿、从机关到基层、从街道到学校,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团结勇敢的中国人民在灾难的废墟之上,用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凝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钢铁力量,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之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集体主义价值原则的充分展现。灾难是人心人性的“透视镜”,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遵循价值原则的“试金石”。团结就是力量。灾难来临的生死关头,自私还是互助,逃跑还是逆行,冷漠还是热血,这一道道选择题的答案,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体与集体利益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价值排序。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涌现的无数感人事例,向世界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原则。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的老师,为抢救遇险同胞而敢于牺牲的将士,亲人遇难仍强忍悲痛、坚守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为灾区捐款捐物、倾力奉献的各界人士……正是有国才有家的群体意识,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价值共识,让中国人民将“万众”凝成“一心”,用“众志”铸就“钢铁长城”。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有力彰显。灾难是一场大考,不同的国家会交出截然不同的答卷,是一盘散沙还是全国一盘棋,是孤军奋战还是八方来援,不同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差别,决定了一个国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动员、组织和汇聚各方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面对特大灾难,在抗震救灾斗争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人民能够团结起来、共抗震灾的关键因素。震灾发生后,党和国家统筹各方,运筹帷幄;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冒死空降灾区;医护工作者一声令下、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新闻工作者挺进第一现场,党员干部冲在灾情最重第一线,志愿者天南地北奔赴灾区,社会各界争先恐后捐款捐物、无偿献血;交通、气象、供水、供电、供气等后方各战线坚守岗位、并肩作战……这些紧张有序、步调一致的行动背后,有着强大的国家制度支撑。从调集人员到支援物资,从收治伤员到安置移民,从建造临时和过渡住所到19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无一不体现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2.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 
    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斗争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基因的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布满荆棘苦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支撑我们历经苦难、创造辉煌的不竭力量。《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奋斗精神经过漫长历史的反复检验和深厚积淀,成为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传统。当困难和挑战来临时,中国人民选择“不怨天,不尤人”,坚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多难兴邦”,更是中国人民辩证看待、勇敢对待苦难的生动写照。正是凭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中国人民面对忧患和灾难不悲观、不气馁,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男儿当自强”来自励自勉,从而成就了无数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人间奇迹。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中国人民战胜磨难、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武器。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毁坏和伤害超乎想象,灾难以极其惨烈的方式挑战着人们的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在地震的废墟前,中国人民以超人的顽强意志,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生命奇迹。一名被压在废墟里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最终战胜了死神。在地震中,吃蚯蚓、嚼青草、喝雨水……无数平凡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坚强和勇敢,谱写了一曲生生不息的伟大生命赞歌。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是中国人民勇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伟大的民族之所以伟大,在于她拥有一种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伟大民族精神。强震袭来,地动山摇、天崩地裂,天府乐土顿成废墟焦土。同胞罹难,家庭破碎;房屋倒塌,家园被毁;生态毁坏,生产受损;崩塌、滑坡不断,泥石流、堰塞湖危若累卵。面对满目疮痍的山河家园,中国人民用大爱托起生的希望,用大勇鼓起重建家园的信心。泰山压顶不弯腰,生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哪里灾情危急就向哪里冲锋,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国人民用铁一般的肩膀、钢一般的意志筑起战胜灾难、战胜死神的钢铁长城。救灾难,灾后重建同样难。汶川地震灾区,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灾后重建困难重重。但是,在重建家园的战场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再次让中国人民创造了奇迹。短短几年时间,曾经山河破碎的悲伤之地浴火重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 
    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既需要自觉发扬人文精神的主体力量,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在抗震救灾斗争的实践中,中国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与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交相辉映,极大增强了取得抗击灾难的信心和底气,也为抗震救灾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汇聚全民族的力量。抗震救灾是一场与死神较量的生死大营救。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我们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初心,也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珍爱生命、人民至上的价值准则。灾情发生以来,党和国家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始终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84017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1万多名重伤员被快速转送全国20个省区市375家医院,1510万名紧急转移安置的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881万名灾区困难群众得到救助。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从死神手中抢回的宝贵生命,是一个个在大灾中感受大爱的温暖心灵,更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情系苍生的政治宣言和价值追求。强震发生之后,全国人民心系灾区人民,为每一个获救的同胞欢呼雀跃,为每一位遇难的同胞流泪哭泣,“汶川不哭,四川加油”的呐喊响彻大江南北,传递着每一个中国人对同胞的牵挂和祝福,体现出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
    尊重科学,就是弘扬相信科学、崇尚理性、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让科学为人类搏击灾难提供力量。在特大灾害面前,人类该如何应对和抗衡自然的“暴虐”?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灾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最快速度实现灾后重建。党和国家科学调度、全面统筹各方力量,人民子弟兵以高超技术克服空中和复杂地形挑战,医护人员以精湛医术全力救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救援人员充分运用现代救援技术和工具,全力抢修基础设施,及时处理和化解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切实做好余震监测、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等后勤保障,及时准确公布灾情,消除谣言和恐慌。在灾后重建中,注重科学评估规划,组织实施对口支援,确保灾后重建依法有序,高效运行。无论是及时救援还是灾后重建,党领导全国人民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依然可能布满风险考验。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和自觉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携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冯秀军,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