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安徽考古研究所的阚绪杭老师相识还是七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考古学专业学生,有幸帮助阚老师整理安徽省定远县的“侯家寨遗址”的出土资料。 阚绪杭老师为人谦虚、脾气温和,有专业上的疑惑,他都能耐心给予解答,让毫无整理经验的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考古资料整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我的学业的帮助是巨大的。毕业后进入了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博物馆工作,和阚老师的联系很少,但是阚老师在其著作出版后,总会给我寄过来。其实自《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出版后,也曾想找机会向阚老师讨要大作拜读,但苦于一直没有机会。没想到这次恰逢阚老师去上海参加会议,特意路过苏州,将新作《调查报告》带给我,真的感到倍感荣幸。 阚绪杭老师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多年来一直坚持在考古调查和发掘的一线,曾主持过侯家寨遗址、淮北刘孜大运河、蚌埠双墩遗址、春秋钟离君柏墓等考古发掘项目,曾多次获得国家文物局和安徽省的嘉奖。从安徽省考古所退休后,也没有闲下来,而身体力行的对凤阳中都城的保护,致力于凤阳明中都遗址公园的建设,不仅对中都城的保护提出了大量建设意见,而且对中都城相关资料整理、发表都贡献良多。先后出版了《凤阳明中都字砖》和《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的两本关于中都城的研究专著,对了解凤阳明中都的砖石艺术遗存和中都城的保护大有裨益。 《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考古调查报告》,凤翔县文物管理所编著,阚绪杭、唐更生主编,文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720元 《调查报告》是由凤阳县文物管理所编著,阚绪杭、唐更生主编,于2019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发行,该书得到了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经费资助出版。全书共分为四章十五节以及绪言、后记、插图、附表、彩色图版,可谓图文并茂,是首部关于凤阳明中都石雕刻艺术遗存基础材料整理研究专著。书中首次对至今尚保存在凤阳明中都皇城内的三件流散巨大型石雕刻蟠龙云纹石柱础、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和凤阳县文物管理所与博物馆征集的大量流散明中都建筑上的石雕刻纹饰构件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并且以考古调查报告的形式编撰出版,对未来这方面书籍的撰写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说到明朝的都城,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北京、南京,知道凤阳明中都城的恐怕不多。明中都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其家乡按照礼制建设的理想都城,作为明王朝开创者的龙兴之地,中都城开始兴建的规格不亚于南京城,(当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意以凤阳为都城),与南京、北京并称为“明初三都”。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诏以临濠为中度都”,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寓意,开始了中都城的营建,洪武八年(1375年)因“劳费故”罢建。到中都城停止营建时已经“功将完成”,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有城池、宫殿、坛庙、钟鼓楼、卫所等军事设施,同时在城外建造了皇陵、公侯祖墓以及数十处公侯宅第等,这些建筑多数遗址尚存,与水系遗存和建城时的窑址、石料厂等工程遗存共同构成了规模庞大的明中都遗址群。 中都城共有三道城郭,最内为宫城,面积约84万平方米;第二重为禁垣即皇城,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面积约3.8平方公里,规模比北京故宫大;外郭城平面基本呈方形,面积最大,约有50平方公里。中都城营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石雕刻纹饰构件,雕刻纹饰图案丰富多样,包括龙凤、云朵方胜、牡丹、莲花、西番莲、菊花、山景、梅花鹿、麒麟、狮子、老虎、大象等, 图案线条细腻流畅,构图清晰,形象生动、灵气,充分体现了明初工匠们娴熟、精湛的石雕刻技艺。在纹饰图案内涵上,既突出中都城的皇权至上思想和皇家建筑的恢宏气势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纹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寓意。明中都的石雕刻规格最高,创造了中国都城石雕刻艺术之最,无论在艺术还是历史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虽然凤阳明中都皇故城在1982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底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墙也被列入了联合申遗名录,历年来城址也得到国家的专款保护维修,但是这些珍贵的文物依然在被自然或人为破坏,特别是三件绝无仅有的国宝级文物类蟠龙纹石柱础不仅纹饰精美而且体积巨大,虽然其中一件被凤阳县博物馆收入展厅进行展示,但另外两件石柱础在书中介绍被就地“掩埋”方法进行保护,让作为一位文物工作者的我深感无奈。如果这种就地掩埋是无奈的话,那书中对中都城石雕刻遗物破坏的描写,如“独山姚湾采石场遗址,原塘口处有洗凿的条石20余块和石柱础8块,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这些遗迹已经不复存在”,读之则是让人心痛。 阚绪杭老师的《调查报告》出版为学界对明代石雕刻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实物研究范例,为中国的石雕刻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同时也是明中都城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对未来中都城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