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河洛古国”双槐树:4300平方米夯土建筑群基址、大型院落布局,开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形制之先河

http://www.newdu.com 2021-01-04 未知 顾万发 汪旭等 参加讨论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北距黄河南岸2公里、西距伊洛河4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4°48′56″,东经113°5′12″,海拔181.409米。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区域,以第四纪黄土沉积物为主,地貌自南向北逐渐升。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之后经过多次调查和试掘,基本厘清遗址的范围和布局,原认定的滩小关遗址属于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部分。
    双槐树遗址位置图
    经国家文物局批复,2013-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双槐树遗址本体及其相邻区域进行系列文物调查勘探与考古发掘工作,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积巨大、遗存丰富的核心聚落。
    遗址全景地貌图
    勘探确认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3重大型环壕、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公共墓地、大型院落夯土基址、大型中心居址、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夯土祭坛等,另有数量众多的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等文化遗物,特别重要的是出土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等。
    鹿骨祭祀坑(左上)、人祭坑(右上)
    器物坑(下)
    出土陶器
    彩陶纺轮、牙雕蚕
    主要收获
    仰韶文化时期大型环壕3条
    内壕周长约1000米,上口宽约6~15米,深4.5~6.15米。中壕周长约1500余米,上口宽23~32米,深9.5~10米。外壕残存周长约1600余米,上口宽13.5~17.2米,深8.5~10.5米。三重环壕分别通过木桥和实土的门道与外界相连。从目前局部解剖判断:内壕和中壕始建于遗址二期,外壕始建于遗址三期,三条壕沟到遗址四期偏晚阶段逐渐变平。
    外壕剖面
    内壕剖面
    中心居址区1处
    位于内壕北部,由两道围墙和内壕合围而成,面积达18000平方米,平面为半月形。居址南部两道围墙系夯筑而成,墙中发现密集规整的承重木柱,墙上两处门道错位明显,形成典型的瓮城结构。围墙开口于G4下,墙内发现有瓮棺等奠基祭祀遗迹,时代为遗址三期。
    中心局址区大型排状房屋及瓮城结构错位门道
    在考古发掘约1/10的范围内,有巷道相通的大型房址,布局十分密集。其中④层下目前掲露房址4排,时代为遗址三期。由南向北第一排为:F36、F13、F20;第二排F12、F11;第三排为F10;第四排为F40。其中位置居中面积最大的F12,面积达200余平方米。非常特殊的是,在其该房址中心位置的夯土中有一完整的麋鹿骨架,头向南,对着门道,在该建筑基址主体东南和整个回廊中,有意埋藏有九件陶器。另在F13东北部室外活动面发现一件兽牙家蚕雕刻。
    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
    位于内壕中部,中心居址区以南。依据现有发现,整个建筑群的夯土地基面积4300平方米。地基全部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西北部夯土地基保留较好,残高约1.9米。主体建筑以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其上建筑密布,时代上至少有三次大的迭代。目前暴露有三处大型院落,其中一、二号院落布局较为清晰。
    一号院落位于夯土基址西半部,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300余平方米,时代为遗址三期。院墙基槽内填土经过夯打处理,南墙偏东位置发现有主门道,门道有对称的柱子,并有多层台阶迹象。门外东侧发现门塾1处,西侧对称位置也有相关迹象。该院落主体建筑F76,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308平方米。北墙墙体外发现有柱础石。整个院落南墙外发现有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近880平方米的活动面,初步认为其应是一号院落门前的大型广场。
    F76北墙外侧柱础石
    二号院落位于夯土基址东半部,平面呈长方形,时代为遗址四期早段。整个院落面积1500余平方米。围墙现存基槽通过夯筑而成,墙中发现规整有序的承重木柱,墙体内外侧发现有扶壁柱和扶壁墙遗迹。该院落发现门道三处,其中1号门在南墙偏东位置,门道为“一门三道”,门外东西两侧各发现门塾1处。院落内发现大型建筑基址,柱础密集,柱网结构明显,整体结构尚待研究。
    二号院落
    二号院落扶壁墙
    二号院落下叠压着其它大型建筑遗迹,其中三号院落,面积超过1、2号院落,平面呈长方形,整体面貌和具体形式有待进一步工作。
    院落2南门“一门三道”门道遗迹
    大型版筑遗迹1处
    位于一号院落南部,叠压着一号院落的南墙及墙外活动面。平面为长方形,时代为遗址四期晚段。最宽的地方南北保留有13版。夯面及夯窝痕迹明显,为圜底集束棍夯,夯窝直径约4.5厘米。
    大型版筑遗迹局部
    仰韶文化时期大型墓葬区4处
    勘探和发掘确认双槐树遗址共有1700余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分为四个区域。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经过部分考古发掘的墓葬一区布局非常规整,排与排之间间距15-18米,墓葬均为东西向,墓主仰身直肢,头向西,基本不出随葬品。其中一座较大型墓葬发现有象牙随葬品。
    第一墓葬区局部
    夯土祭坛遗迹3处
    应与墓地祭祀相关。其中墓葬一区发现1处,墓葬二区发现2处。目前发掘1处,位于二区第四排墓葬分布区域偏中部位置,祭坛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近260平方米。祭坛用土纯净,其上发现柱洞4个。祭坛附近分布有较大型墓葬,所有墓葬在祭坛附近不再直线分布,而是有意拐折避让。
    大型墓葬及祭坛遗迹
    基本厘清了双槐树遗址考古学文化分期
    双槐树遗址文化堆积厚,遗迹间叠压打破关系复杂,经初步研究,该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七段。其中第一期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第二期相当于大河村二期偏晚阶段(即庙底沟类型晚段),第三、四、五期相当于大河村三、四、五期,其中4期分为三段。双槐树遗址还存在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周边文化因素。
    学术价值和意义
    双槐树遗址东为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南邻嵩山,北依黄河,在东西30公里、南北50公里的黄土台塬范围内,既有一定的空间辗转腾挪,又有屏障可以,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性。
    双槐树遗址周边分布有青台、汪沟、西山、点军台、秦王寨、大河村、苏羊、土门、妯娌、五女冢等诸多同时期聚落,大小互补、等级不一,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多层级聚落群。特别是西山、点军台等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形成了明确的拱卫。从遗址面积、聚落等级、建筑规格以及具体文化内涵等分析,双槐树遗址属于该聚落群的核心聚落。
    大型中心居址和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大型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充分具备了高台建筑的基本特征。双槐树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也为芦山峁大营盘梁一号院落、古城寨廊庑基址、二里头遗址一、二号宫殿等中国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形制开启了先河。2号院落典型的“一门三道”门道遗迹,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建筑、偃师商城三号、五号宫殿建筑门道遗迹以及更晚的高等级建筑门道基本一致,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的高等级性和源头性。
    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围墙及两处错位布置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设计,具有极强的防御色彩,显然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具备瓮城结构的建筑典型。
    遗址发现的三重环壕、曲度一致,时代相叠,互不打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
    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坛遗迹,系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非常有利于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
    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充分证明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大型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我们认为其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遗址,有关专家命名其为“河洛古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顾万发、汪旭、胡亚毅、信应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